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100周年诞辰前夕,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瑟文献中心联合主办的《李约瑟研究著译书系》出版座谈会于2月25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1995年3月24日在剑桥大学溘然逝世,享年95岁。鲁桂珍博士是李约瑟年近九旬时与之缔结连理的妻子、华裔科学家,1991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终年88岁。自1937年起,鲁桂珍就追随李约瑟,长达...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诺斯和艾尔斯两种不同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李约瑟之谜做出了解释。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诺斯和艾尔斯关于工业革命起源的理论,最后综合两种理论重新解释了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4.
试解李约瑟难题安作相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JosphNeedham,1900-1993),这位世纪的同龄人,热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科学史》使他闻名于世,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挚友。他以惊奇的心情,赞叹中国在中古时期高超的科技水平。他熟知中国历...  相似文献   

5.
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及,1972年,他参与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的研究项目,他注意到李约瑟的说法,"共产党(对中国)的接管是个幸运事件,因为新中国也许可以避免西方在工业革命初期所犯的所有错误.在19世纪初,小女孩被绑在大箱里到地底运送煤矿;小男孩超时工作,导致眼力受损,身体变形;据马克思说,伦敦的面包师傅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李约瑟坚信,"中国为求脱离停滞状态而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路线不但是最好方法,而且是唯一办法".黄仁宇表示,"一思及此,你或许想同意他的说法"[1].显然,李约瑟对中共之所以抱有好感,就是出于道义性立场.李约瑟痛恨19世纪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摧残,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摧残,当他看到新中国消灭了这一切时,由衷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看得出,李约瑟是在道义优先基础上——而不是在别的方面肯定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卢嘉锡与李约瑟的难忘友情李汉秋1995年3月24日,世界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宏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95岁的世纪老人李约瑟博士,安详地躺在英国剑桥大学他寓所的床上,永远闭上了眼睛。深夜,在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  相似文献   

7.
一个幽灵,"应试教育"的幽灵,依然在我国教育版图上徘徊;"应试教育"魔咒笼罩在许多儿童青少年、教师和学生家长心头已经多年。这个魅影至今挥之不去。每个有教育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思考如何破除"应试教育"魔咒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禁锢。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曾经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到了明朝中期就陨落了?为什么如此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没有成就一个强盛的近代中国?"这就是萦绕中国人心头许久的"李约瑟之谜"。当"李约瑟之  相似文献   

8.
新视点     
上海交大江晓原教授认为 “李约瑟难题”是个伪问题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认为,所谓的“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当然伪问题也可以有启发意义)。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领先的图景,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事实上西方人走着另一条路,而在后面并没有人跟着走的情况下,中国“领先”又从何…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李约瑟是英国大名鼎鼎的科学史家,煌煌巨作《中国科技史》,即出于他的手笔。胡道静何许人也,竟能与国际科坛伟人结下情缘?其实,这位与李约瑟结缘的,是位堂堂亮亮的中国人、地地道道的安徽人。要说他家乡、故里的具体座标,则是今天皖南泾县西阳乡的溪头村。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技史做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费解之谜:“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却出现在西欧?”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疑难。我们不妨从另一端思考这一难题——在西欧引发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因为什么在中国阙失?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提出“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一问题,也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的讨论,中国学术界虽已开展了多次,但它始终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哲学思维与东西方科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雪是自马可·波罗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长期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功勋卓著。然而,由他的研究导出的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成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之谜"的寻租理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在发现和发明方面曾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但在其后几百年间,中国未能继续保持这种地位;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原因何在?自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上述被称为“李约瑟之谜”的问题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答。运用寻租理论对15世纪以来西欧与中国的制度环境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已有的对李约瑟之谜的探讨文章基本上都集中于对中国问题的分析,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十分悲痛地获悉李约瑟博士不幸逝世的消息。对此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相似文献   

15.
对于“李约瑟之谜”,姚晓维先生在《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4期发表的“‘李约瑟之谜’的寻租理论剖析”一文(以下简称“姚文”),运用寻租理论“为解释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笔者读后深受启发,但也觉得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姚文令笔者想起了《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6日)登载的一段话: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代中西方科技传统的比较,从中西方在科技传统的内在结构上的差异来分析李约瑟问题的根源。科技传统可划分为三个系统:科学精神传统、科技内容结构和作用机制。古代中国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理性内核,缺少概念抽象,逻辑推理等,科技内容结构的特征是以实践和经验研究为主,而科学精神与科技内容相互作用,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以主体体悟式归纳总结为主,并以实用为原则,形成了以技术为主、理论薄弱和缺乏实验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必然不能产生近代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以期对科学发展逻辑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见《人民日报》2007.5.10)  相似文献   

18.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教授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后的一千四百年的过程中一直比西方先进,重要原因是中国拥有比西方文化完美得多的悠久文化。李约瑟教授在他的《天朝的技术与思想》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文化在五个方面为世界科学思想形成作出了贡献。 (一>中国社会重视伦理观念,中国人不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也不把自然科学看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所以,中国的“科学之王”既不是神学,也不是物理学,而是历史学。 <二>中国的伦理观是基于“性善”的信念。“为人民服务”这句当代中国名言,最明确地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富有创造精神和爱国革命传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据《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作者、英国学者李约瑟统计,自打通丝绸之路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从我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重大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20.
杨建强 《前沿》2009,(13):182-184
"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科学发生、发展的文化基因不仅表现在中西民族特性、中西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差异,更是中国理性、自由的科学精神的缺失。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集中地表现为中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源在于两个地域中的人们在实践方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