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成为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权利与责任的自觉体认,它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和诉  相似文献   

2.
王成金 《前沿》2013,(13):151-154
权力关系、公平、责任、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效率是城市管理理念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智慧的城市管理的理念可以在此基础上整合为政府的智慧、社会的智慧、市场的智慧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指导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符合居民利益,更利于智慧城市管理的开展.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设计和应用需要有系统、互动和前瞻性,同时不能忽视智慧城市面临的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3.
接连发生的"绿领巾"、"红校服"、"测智商"等事件,显示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区,在教学管理上存在越界,忽视甚至损害未成年人的权利。受教育权作为公民基本的宪法权利,其属性包括自由、平等和人权三个维度。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使人成为自由的、独立的、有个性的主体。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排除教育行政和管理上的不当指挥、命令等权力支配对受教育权的侵害。防止忽视、歧视人格尊严的错误导向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懂得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明确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能力方面运用实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公民要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觉悟方面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确立正确行使权利的公民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略)●教学过程▲快速抢答1.公民有哪些权利?(学生查看课本目录,在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课中找出公民所享有的权…  相似文献   

5.
现代权利理论起源于近代的社会契约论,其理论基础是个人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和生存、自由与获取财产的权利.利益是权利的基本要素,在一个发达和成熟的公民社会里,中介组织与社会自治的发展对于民主政治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城市新型住宅小区中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及完善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也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机构.  相似文献   

6.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管理是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管理.城市竞争力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高级阶段.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强化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推行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长效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开发;加强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身处城市,却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基本宪法权利--平等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既有立法层面的原因,也有适用法律层面的原因.在立法上应使每一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的人口数和城市代表代表的人口数一样,赋予公民迁徙的自由;在法律适用上,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应当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宪法权利得以平等地享有,使"农民工"这一群体早日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现行宪法并未像"五四宪法"那样将公民的迁徙自由明确列入文本之中,因此,不断有学者呼吁将公民的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现实环境下,公民的迁徙自由被重新写入宪法并不意味着该权利就能马上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对迁徙自由的讨论应当走出迁徙自由是否该重新入宪的定式思维,学者应当将精力集中在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保障在社会管理中确保公民迁徙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李媛 《前沿》2014,(1):104-105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立法先行具有合法性,地方先行立法符合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地方立法中应该以"服务型"立法为目的,关注并适当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信息自由流动与信息安全、信息利用与既有法律的可能冲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制转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上海一个社区的组织化参与机制的个案研究,可见出:在当代城市社区存在着命令型、授权型、内生型和外入型4种组织化参与机制.其中后3种类型都有利于公民性的养成.这里的公民性虽然与西方情境中的公民性不同,但是也同样表达出对权利的尊重、对平等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这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室外公共空间管理的基本项目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洁、美、亮、序"。重点是"序",即公民在公共空间的行为秩序。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管理的联动机制、发挥公民参与公共空间管理的作用,是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国际法和众多国家的宪法中得到确认。在制定"八二宪法"时,考虑到尚不具备实现迁徙自由的现实条件,所以"八二宪法"没有规定迁徙自由,这是一种权利受制约性的思维模式。当下学术界多主张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具有不可侵犯性,宪法应当重新确认迁徙自由。在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受制约性的矛盾关系中,不可侵犯性是第一性的,受制约性是第二性的。在公民迁徙自由权是否入宪的问题上,必须先考虑不可侵犯性,不能以受制约性为理由来剥夺公民的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14.
柳飒 《求索》2012,(8):232-234
近代基本法中的权利规范仅仅是纲领性的宣示,其原则式的规定需要下位法予以主体、程序、处罚等方面的配制,同时,近代基本法对基本权利大多采"依法律保障"的模式,实证法律成为公民法定权利的实质规范,直接决定着公民实有权利的享有程度。如此一来,当权者往往把实证法律作为桎梏公民基本权利的工具,对权利和自由"莫不限之以法律"。在这种国家导向的权利立法模式下,传统法文化完成了对现代宪政主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8、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的意义何在?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和特殊群体的权利。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人权是广泛的,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公民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  相似文献   

16.
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媒体报道司法的权利源于公民对司法信息的知情与表达权;媒体报道司法的法律限制目前主要是要协调媒体报道司法的自由与人格权,即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的冲突;重提新闻专业精神是协调这种冲突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解释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有一定的缺陷,以公民基本权利为视角的法学方法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贡献。按传统的权利划分法,公民基本权利可分为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这两类权利为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政府对公民的消极权利应尽量尊重,行为以实现社会安定和公共利益为限;对公民的积极权利,应根据社会权利的性质和权利主体类型承担某些"即时实现"的义务,在深度上则以保护"人性尊严"为限。  相似文献   

18.
邵自红 《人民政坛》2012,(10):10-11
宪法与权利之间紧密联系。宪法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主要追求目标,多数宪法均以“权利和自由”为名单独设章或节,保障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权利又必须借助宪法才能获得保障。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就需要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20.
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对增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树立法治治理理念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现实困境,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用法治保障公民权利,兼顾各主体利益诉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