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外交决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对外开放、外交上走出去的结果,反过来又对中国外交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外交决策机制上,首脑外交频繁而活跃,外交机构水平和垂直双向扩展,公众参与意识增强。外交决策过程也呈现出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首脑外交不仅在外交决策、而且在对外政策宣示和执行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外交决策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总体外交,在实践中突出协调和机制建设,公众参与愈益成为影响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此种种表明,影响外交决策的因素越来越多,决策需要内外兼顾,更加规范化,从而达成更加稳定的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经营中的风险和挑战,必须依靠公司外交去预测、评估、规避各种风险。公司外交成为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新职能,是公司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增强公司合法性,在遵守各国法律、制度和文化规则的基础上,同各国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众和个人之间开展的制度性跨国沟通和交流活动。就其形态而言,公司外交形成了游说外交、商务外交、社会外交三种主要运作机制。国内外学者对公司外交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国公司和中国政府虽然也认识到了公司外交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交需要平衡公司目标与外交目标,确立公司与政府"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统筹好公司资源与外交资源,确立公司与政府"相互为用"的外交战略;协调好公司机制与外交机制,确立公司与外交"统筹协调"的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外交的发展规律,历史、辩证地认识国情、世情,科学、理性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时代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建构了以内外一体的利益观、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观等为核心理念的总体思想,发展了以基本定位、战略主攻方向和善用机遇等为主要内涵的战略思维。中国外交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属性、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结伴不结盟”的战略原则;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关系和外交上形成和发展了“战略机遇论”。中国外交注重坚持基本原则和弹性灵活处理,维护核心利益和实现互谅互让,强调通盘考虑和主张分步实施外交目标;外交政策的国际对接注重原则对接、讨论对接、内涵对接。中国外交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指引中国外交取得更大胜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内政与外交是彼此关联、息息相关的。我国建国后外交分别有"一边倒"、"两条线"、"一条线"和不结盟、开放的四个外交时期,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三点经验与启示,即:必须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与外交三者的关系;在制定对外政策和开展外交工作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必须正确处理好内政外交的辩证关系,促进对外战略与国内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交如何为科学发展服务,二是外交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基本理论依据,而且也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包含以下六点:完善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外交理论体系;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和基本原则;倡导文明对话与合作,推出"和谐世界"新理念;注重利益和责任均衡的负责任外交;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树立中国发展崭新形象;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外交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的90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独立自主、一元化领导、归口管理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外交经验,领导外交的能力不断提升。当前,中国外交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对外交能力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内政外交界限日益模糊、传统外交与非传统外交交织发展、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比翼齐飞。面对新形势,必须转变观念,立体思维,立体操作,打造内外结合、各方互动、官民并举的统筹外交,进一步提升领导外交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理念和观念,并逐步整合成为系统的大国外交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和优秀的国际外交思想理论。中国集世界文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三位于一体,这代表了历史的继承、当代的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外交理论同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国家特色通过国际交流而更具世界意义,中国为此需要在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超越传统思维局限和确定国际交汇合作方向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全面和辩证地处理好机遇和挑战、特色和共性、目标和能力这三对关系,从而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1949年以来,新中国外交历经三次转型,先后形成立国外交、富国外交和大国外交三种基本形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中国外交转型的应有之义和有效抓手,但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1949—2012年间的两次转型中,新中国外交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并坚守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者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则因其开放性、包容性而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态势,习近平主席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倡导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对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在推进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政党外交"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体现和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党对外工作的重大转型。与政府外交相比,政党外交具有涉及国家关系、国家利益和党际关系、党的利益的双重属性。政党外交是党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对于促进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与政府外交相比又一显著区别。政党外交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项文惠 《国际展望》2022,(4):96-113+156-15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国家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渐成一种新的外交形态。在跨学科视野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旅游外交的政策调整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目前学界对中国旅游外交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从中国旅游发展的示范意义、中国旅游外交蓝图的描绘、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把握和放大、对外交流合作模式的丰富和创新四方面,归纳中国旅游外交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基于中国旅游外交已经积累的丰厚的实践经验,我们需要解读中国旅游外交认知和建构的互利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三方面理论内涵。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处于停滞向“重启”转变状态的背景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实施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本文对互惠互利与世界旅游共同体、旅游与外交的结合与协同、多样性的“旅游外交”现象、数字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方面关键议题进行了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灾难与动荡不断的风险世界中,灾难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手段,丰富了外交理论与实践,改变了我们对传统国家安全、国家权力的认识,并考验着国家外交的信息调研能力、危机处理和外交应对的机制与方式。中国的灾难外交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国家安全利益受到成胁、外交体制不完善、方法不多、沟通意识不强。中国应丰富外交手段,创新体制,拓展空间,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的新中国外交实践在捍卫和扩展国家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和伸张国际正义、积聚和善用国家软实力、转变外交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的外交理念也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世界观、时代观、利益观、和平观、统筹观等。中国外交的丰富实践和先进理念相辅相成,正在为中国继续发展为世界强国奠定基础。在今后40年(即共和国百年庆典时)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将在构建和巩固新的国际多极格局和国际体系、推动亚洲共同体建设、引领战略思维、承担大国责任、预见世界变化和提升实践艺术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和富有成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叶青 《国际展望》2010,(1):37-45
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人文外交的提出适应了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是中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人文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对建国以来外交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形势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回应,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外交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战略性和总体性,它服务于中国的总体外交大局,在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应该以构建崛起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价值观为己任,在参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中活跃的行为体,城市的外交职能也得以不断完善,城市外交成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中国城市外交的兴起,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产物,又是权力下放赋予城市涉外自主权和外交能力的内在要求。此外,中国的城市外交既与传统的国家总体外交有密切关系,同时又有新的内涵,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从城市的角度更好地处理跨国关系。中国城市外交的关键问题是制度设计,需要培育城市精神、建立健全外交体制和运行机制。另外,中国城市外交应该将立法、明责、制略、建制、保障等几个方面作为工作重点。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城市外交的后来者,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城市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外交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政治性事务,城市在参与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遵守相应的外交规则、规范和惯例,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构建成熟的城市外交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张芳 《国际展望》2012,(1):48-55,116
中国军事外交中的军事对外传播具有传播主题和平性、议题设置战略性、目标受众差异性、实施过程协调性等特点,并在中国军事外交中发挥着军事外交理念的传播功能、军队形象的塑造功能、军事外交舆情的检测功能。然而,随着中国军事外交步伐的加快、军事外交对象的丰富、军事外交视域的拓展,军事对外传播面临着由军队形象塑造到军事文化渗透,实现军事对外传播受众由自主认知到自觉认同的转变;由国家外交的军事外交到大外交中的军事外交,实现军事对外传播姿态的转变;由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实现素材运用由单一到多元的传播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发生的中法外交风波是具有典型性的外交案例,其实质是法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对此,我们进行了把握方向、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法外交风波深刻反映了我国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外交形势,证明西方对我国采取的既接触又遏制、以压促变的两手策略是不会改变的。为了迎接挑战,我们必须加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世纪的外交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包括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内的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的"新外交"在安全合作、经贸发展、国际秩序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涉及大国博弈、地区合作、经济发展与文明对话等议程。在多边框架下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国家间的务实合作,坚持与世界其他力量的对话而非对抗,以中国的发展带动地区的繁荣,这些既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也是中国"新外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越战和水门事件以来,美国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日益突出和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国会的领袖群体,国会两院两党领袖通过其手中所掌握的多项重大权力,例如议程设定、人事任命、直接游说总统和行政部门、影响舆论等,对国会外交决策行为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本文笔者首先对国会领袖的概念进行解析,然后通过对国会领袖权能行使方式的探讨,来研究国会领袖在美国国会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郝昆 《当代世界》2014,(2):77-77
<正>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就周边外交工作专门召开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中国和周边国家人民往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广泛做商界、学界、媒体、智库等阶层工作,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打造一支活跃在周边的民间外交队伍,润物无声地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外交:格局、利益和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的中国外交,在外交内涵与体系、国家利益的认知和国际环境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外交变为大外交,从政治军事利益为主变为拥有全球性广泛利益的利益体系,国际环境从被动、不利到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