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区传真     
《当代广西》2014,(8):8-9
正田林县展"中国壮剧之乡"魅力4月18日至30日,2014百色田林·第四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活动周期间,"中国壮剧之乡"田林县将连续10天上演58场壮剧,汇聚全县58个业余壮剧团参加展演,这个精彩不断、欢乐不停的壮剧艺术盛会,将让观众从中领略到壮剧的文化魅力。近年来,田林县重视壮剧文化艺术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扶持和壮大乡镇村屯组建业余剧团,对北路壮剧剧目进行集成出版,着力打造北路壮剧  相似文献   

2.
在“田林·广西北路壮剧艺术节”的舞台上,73岁的闭克坚老人表演动作灵敏、唱腔高亢,看上去精神饱满、热情、开朗。“我这一生与壮剧结下不解之缘,我的人生因为壮剧而充实、精彩!”  相似文献   

3.
上林县采取有力措施挖掘民族文化, 积极发展民间壮剧,使民间壮剧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上林县共有壮剧团97个,拥有壮剧团最多的乡镇是巷贤镇,数量达到18 个。壮剧源远流长上林县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 80%,有浓厚的壮文化底蕴。该县壮族戏剧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据上林县  相似文献   

4.
壮剧: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部、中部,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和广南、海南省临高县、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一带,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富有民族色彩,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壮剧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另亦包括壮族师公、壮族未伦),因此有“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之称。南路壮剧以“平板”为基调,曲势高亢、粗犷、雄劲,类近板腔的联体曲牌,源于靖西、德保等县。北路壮剧以“正调”为基调,委婉轻柔,抒情如歌,富于魅力,为单腔曲牌,源于田林、西林、隆林等县。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第五届中国艺术节1997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本届艺术节基苹了近三年来中国舞台艺术创作的精品,成为当时传媒关注的焦点。艺术节期间,共有来自国内外的32台正式参演剧(节)目。11台祝贺性演出剧(节)目在成都的18家剧场集中上演。其中有7台荣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大奖”,3台获文华新剧目奖,没有获文华奖的剧(节)目也都是新创作的优秀剧(节)目。另外还有一些祝贺性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在四Jll各地举行。剧场演出总场次达百余场,群众观众人数达50万人次。台湾艺术家留韵蓉…  相似文献   

6.
卢松见 《当代广西》2010,(12):54-55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穿越3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又热烈地绽放在人们眼前时,她告诉我们的是:壮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没落,壮民族的经典文化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7.
郑海花 《传承》2009,(10):154-156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  相似文献   

8.
谭湖 《今日广西》2007,(5):34-36
1999年,十几个穿着壮族黑色服饰的演员,唱着他们奇特的山歌,拉开了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帷幕。 这些演员就是来自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因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他们的服饰、相貌和山歌倍受城里人关注。 从此,那坡的黑衣壮走出了山旮旯,走进了城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初,我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部分少数民族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喜忧参半的所闻所见常令我思绪万千。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州是云南走向两广地区的东南走廊和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之一,资源富集,特产众多,全州8县就有7个县荣获“中国特产之乡”称号:文山县和砚山县的“三七之乡”、西畴县的“阳荷之乡”、马关县的“草果之乡”、邱北县的“辣椒之乡”、广南县的“八宝贡米之乡”、富宁县的“八角之乡”,尤其是名贵药材“三七”,享誉盛名,世称“三七王国”。长期以来,壮、苗、彝、瑶、回…  相似文献   

11.
北路壮剧孕育于北部壮族生产生活的土壤中,是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曾在北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北路壮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此,怎样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魅力黑衣壮     
刘翰明 《当代广西》2007,(14):60-61
黑衣壮,一个神秘的族群,一个充满魅力的族群,一个多姿多彩的族群……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身着独特黑色服装的“黑天使”,声声嘹亮的“尼的呀”(“尼的呀”,是广西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山歌,“迷醉”了所有观众。  相似文献   

13.
扶绥县概况     
《桂海论丛》2008,24(2):F0002-F0002
扶绥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东接南宁市,西邻崇左市江州区,南连上思县、宁明县,北靠隆安县。境内杂居壮、汉、瑶、苗等民族。全县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辖8个镇3个乡,共132个村(居)委会823个自然屯,总人口42万,是有名的“甘蔗之乡”、“瓜菜之乡”、“剑麻之乡”、“白头叶猴之乡”和“恐龙之乡”。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世界“三七之乡”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00多万各族儿女,对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十分敬佩,对他的去世,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悲痛之情。据壮家老人讲,早在百色起义时期,在追随邓小平、韦拔群闹革命的壮家儿女中就流传着邓小平保护“国宝”——名贵中药材“  相似文献   

15.
广南壮剧     
<正>广南壮剧是云南文山壮族支系布雅人(沙人)的民间戏曲,是壮族文艺中一朵灿烂的鲜花,盛开在广南县的南、北部,经久不衰,深受壮、瑶、彝等少数民族喜爱。据表演的壮族师傅讲,广南壮剧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从表演上看,它与壮族民间武打有相似之处;从唱词上看,又同壮族民歌歌词字数相同,虽然曲调不一,但有壮族民歌风味。从这些特点来看,其来源可能是壮族传统婚丧吉庆时载歌载舞与民间武打逐步结合而慢慢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陈黎明 《当代广西》2009,(18):55-55
桂剧《欧阳予倩》、《灵渠长歌》,壮剧《天上恋曲》,彩调剧《哎呀,我的小冤家》,京剧《御赐玉棋》,舞剧《碧海丝路》,音乐剧《桂花雨》等15台精彩的文化大餐,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陆续亮相绿城南宁,丰富首府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了打造广西气派的舞台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7.
裴志勇 《当代广西》2006,(24):55-55
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是近年在国内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和民族戏剧创作上的成功之作,2001年以来,在国内各戏剧展演上已上演30余场,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第十二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金奖等奖项,深受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在今年9月落幕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广西壮剧团精心准备的大型壮剧《瓦氏夫人》荣获会演大奖。该剧取材于明朝嘉靖年间广西田州土官瓦氏夫人奉命率领壮乡儿女到沿海抗击倭寇的史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气壮山河的慷慨一幕。  相似文献   

18.
正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壮剧《百色起义》中得到赓续,百色起义的革命精神也在剧中得到延续。3月23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情况,有关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推出了一批不同门类、不同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可喜的是,由广西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壮剧《百色起义》入选其中。  相似文献   

19.
英勇抗倭的雄浑场景、吓破倭胆的俍兵战歌、古朴神秘的壮族民风民俗……今年9月,北京,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壮剧《瓦氏夫人》将为首都的观众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壮民族抗击倭寇的历史画卷,也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壮族先辈生活的窗口。9月5日至25日,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将在北京举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文化厅、广电局联合组织,广西壮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将赴京参加此次会演。本届会演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展示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05,(10):30-31
去年,广西民族音画剧《八桂大歌》相继获得了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以及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在一年内获得三项国家舞台艺术最高荣誉,这说明《八桂大歌》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这在广西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