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整合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行政与法》2003,1(1):80-82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两种治国方式。要在推进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过程中促进二者整合,必须明确法治与德治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强调法治与德治应理性地统一在宪政原则之下,增强法治的道德品性,培育德治的法律秉性,进而开启治国模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雪云 《政法学刊》2002,19(2):19-20
“德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不同时代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从西汉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立法和司法指导思想的儒家“德治”学说,主张“德主刑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倡导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治理社会的基本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一种是德治。而且,治理社会的基本途径必然是由原始社会最低层次的德治,发展到阶级社会中间层次的德治与人治、法治并用,再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层次的德治。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社会具备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法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今时代的呼唤.法治和德治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本文首先分析了法与道德的共同性与区别,然后围绕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法治与德治的差别,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性、法治与德治的协调性灯几方面加以论述,明确了二者的关系,期待对二者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涛 《行政与法》2006,(12):29-31
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文章围绕法律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面对中国实现法治和德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德治是法治的权威公正之基础。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只依赖法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建设是更深远的,是对法律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6.
德治及其传统之于中国法治进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乃至东亚的法治推进开始就是在矛盾冲突中进行的,德治及其传统的深刻和发散性影响,可在相当程度上解释这一系列紧张关系。德治对于我们,不仅意味着曾经的治式(传统德治),意味着传统(德治传统),且意味着当下的治式选择(以德治国方略),传统德治、德治传统与德治的当下治式间确乎存在某种生命意义的关联,而它们对于中国法治进境的意义也是独特的。在将道德具有法律不可替代的功用这一普适命题与中国古代德治这一独特作业相区分、将法与道德功能上的互补这一事实性问题与法的统治或道德的统治这一规范性问题相区分、将作为治式的德治与作为文化传统的德治各自对于中国法治进境的意义相区分之后,我们的立场是:法治即为制度的品德,其为个人的道德选择所铺设的制度性、结构性前提应是我们所寄望的。  相似文献   

7.
德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思想。治国既需要强制,又需要协调;既要加强法律建设,又要加强道德建设。科学理解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做到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寻求宪法原则下的德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已经入宪,德治应当与法治这一宪法原则相容。我国古代有丰富的德治资源可资利用。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创建周王朝的初期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内容包括德政、统治者的私德、以德化民等,其核心是德政,传统德治与作为宪法原则的法治并不相容,它在政治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依据、治理目标、治理方式等6个方面存在冲突,必须对传统德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之与法治相容,这包括赋德政以新的时代内容、对德的内容进行限制与改造、在法律安定的前提下发挥德的纠偏作用、对道德教化作民主转换等等。德治当从正官德始,并使之法律化。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德治的功能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德治与法治的文化、思想渊源,自然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用结果倒推的方式来分析德治与法治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联系,究其区别。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英 《行政与法》2002,4(5):32-33
在市场经济中,法治和德治都各自有自己的功能优势和局限,如何寻求法治与德治的契合点?这就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局限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德治与法治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转换性。基于此,德治与法治在传统的互补结构形态下,还存在着一种局部流转的结构形态。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生活本土化资源的缺失以及传统文化的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出现了德治的失范问题,因此,德治的法治化流转将成为一种必然。《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将过去政府以德治理的范畴法制化,体现了德治的法治化流转倾向。  相似文献   

12.
许煜坤 《政法学刊》2001,18(5):32-33
江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并举思想,是“法治”与“德治”辩证法的科学总结;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它不是简单的施政策略,而是新时期治理国家的伟大方略,所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火林 《法制与社会》2011,(26):218-219
企业管理中,有不同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最基本的管理方式有德治和法治两类。本文首先对人性假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法治和德治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利弊,最后,本文认为企业管理应该将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边城》创造了一个传统性的道德乌托邦,旨在批判受到工业文明污染的现代社会,并宣传自己的德治理想,但其强烈的悲剧意识却又宣告了这一道德乌托邦的破灭,从而昭示了传统德治思维模式在向现代社会创造转换过程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近代传统法律文化变革的成败得失入手,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及对现实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甄别了传统“法治”、“德治”与今天所讲的法治、德治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对借鉴传统礼法关系的主张,同时对传统法律的不良影响举例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6.
肖泽顺 《法制与社会》2010,(28):159-160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本文从德治与法治的哲学基础、历史渊源着手,积极探索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构建德法并举的治国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德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内涵分析,深入探讨德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系。即德治教育是法冶教育的基础,法治教育是德治教育的保障,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宋军 《法学杂志》2002,23(5):17-18
发展中的腐败现象完全可以控制,但须德治法治并举.发展为人们提供实现和维护德治、法治的基础;德治、法治为人们提供了推进社会健康、迅速发展的能动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与监狱行刑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监狱在强调重刑治狱、严刑峻罚的同时,又主张“以德治狱”,以恤刑悯囚为策略,鼓励宽仁治狱,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监狱制度的影响,探索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的监狱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德治和法治,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而德治则通过对社会成员的内在价值引导,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具有统一的目的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