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2.
在探索"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的路径上,贞丰县纳孔布依村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好自然环境,让村民完全参与其中,不仅能增加村民的就业,给村民带来收入,也让村民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民族文化活动拓展方面,可以加大民族特色文化渲染了力度,如多举行民族文化活动,即陶冶了村民的情操,也丰富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内容。在创新农业活动方面,多创新情趣性农业活动,即增加了乡村旅游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农业生态环保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人民过去没有统一的称谓。解放前曾被称为“夷族”、“土家”等。1953年,在我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布依族代表提出:“仲家”、“夷族”、“水户”等是解放前统治阶级歧视布依族人民的称呼,要求人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统一改用能代表本民族意愿的固有的民族名称。布依族代表们的这个要求,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协商解决布依族的统一称谓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8月24日邀请全省的布依族代表在省民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凡是用本民族的语言称自己的民族为“布依”(译音)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古代史上的若干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笔者拟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布依族的族称、族源布依族这个族称,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由本民族代表商定,报请中央批准定下来的。“布依”这个名称,是本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本民族语的自称  相似文献   

5.
“布依”是Bux qyaix的汉字译音(本文中的拼音文字系布依文)。用此汉字音译作为本民族的民族名称是1953年8月贵州省布依族代表会议决定的。 笔者参加了主办这次代表会议筹备工作和会议全过程。并起草了有关文件,对布依族民族名称的议定和有关情况有所了解。30多年来,关于布依族族称出现在书面或口头上的形式,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将个人的认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55(1):F0003-F0003
布依族的历史久远,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 文字记载史实,但口头传承丰富。传说、故事、古 歌(纪事歌)、酒歌、儿歌等等,反映了布依人过 去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俗活动铜鼓祭祖、庆节日、 思祖德、驱邪恶、畅心胸,鼓声深沉。铜鼓成为全 寨人共同的文化遗物。婚嫁、丧祭、 “六月六”玩 山节,还有“正月末”,直到过大年,节日较多。 很是热闹,显示出布依人的民族风采。  相似文献   

7.
谢山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16-119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纯朴自然的内容,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布依族的多元文化孕育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5 0多年间 ,有关布依族的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促进布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布依族研究的深入和布依学学科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调查也存在手段和角度单一 ,缺少纵深感等缺点 ,在当前形势下重新认识布依族调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总结成功经验 ,弥补不足 ,进一步提高布依族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不仅关系到布依学研究的深入 ,也关系到布依族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体现了布依族各类艺术精华 ,反映了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本文通过对布依戏的戏剧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分析 ,试图挖掘出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形成的内在和外在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流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畔的布依族人民的戏剧样式——布依戏,于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调演荟萃时,方为人们耳闻、悦目。 似星罗棋布洒于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会演或民族戏剧调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玉堂春》,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  相似文献   

11.
正3月1日至3日,以"开放、合作、团结、发展"为主题的2018中国·德宏景颇族国际目瑙纵歌节在云南德宏州府芒市举行。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受邀参加"中华一家亲·相约美丽德宏"活动,与大陆各民族同胞共同欢度"目瑙纵歌"节。期间,海峡两岸同胞共跳万人之舞,并举行海峡两岸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2.
一、布依族天文历法的产生与发展 布依族的天文历法历史十分久远,除了广西花山崖画中含有古越人的历法内容外,在贵州布依地区古代岩画中也有“物候历法图象”,如开阳县的“画马岩”、关岭县的牛角井岩画、长顺县的付家院红洞岩画、六枝花洞岩画、花江的马马岩画、贞丰县的“七马图”岩画等。有关专家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画“同布依族的关系最大”(《贵州古代岩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见《贵州文化》1990年第8期),岩画中除了有布依族的服饰装束以外,还有“物候历”图象,这些图象系布依族先民记录季节变化的符号,其中的飞禽走兽面朝许多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据1990年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贵阳市郊区。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及邻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的族称是根据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自称“布依”定名。按布依语,“布”是人们共同体的意思,也包含“民族”的意思。“依”即“夷”,“布依”意即夷族,源出“南夷”。 布依族旧称“仲家”,这是从另一部分布依族自称“仲布”的汉译得名。“仲家”族称见载史乘始于《元史》。鉴于民国年间个别方志对“仲家”释名含侮蔑之义,引起部分地区布依族群众对“仲家”族称反感,该族称现已废止不用。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是在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等部门指导下,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中华海峡两岸原住民暨少数民族交流协会、台湾两岸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一项海峡两岸各民族的交流活动。自2002年开始,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中的文艺晚会是艺术的交流又是情感的诉说。在以“家”为背景,以“情”为主线的主导思想下,两岸同胞用热情的歌声、美丽的舞姿,展示了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在月圆之时更加渴盼骨肉团聚,期盼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是歌的民族,对双文化在布依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本文分析对歌文化生存的因素,讨论对歌文化的底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一、设立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安龙县行政区域为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二、撤销安龙县。三、设立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贞丰县行政区域为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行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迎客敬酒歌,便是布依族文化中的一股清泉.它世世代代长流不息,清澈悠远,影映出布依人民的纯美心灵.  相似文献   

18.
<正>"共种同心树、同度民族联欢、共谈民族团结发展、共展民族风情……"农历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诞辰,两岸少数民族都会以独特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欢度"三月三"是两岸各族同胞的共同文化传承。4月21日,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民族节日到来之际,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欢聚惠水,共度传统佳节。此次活动以"中华一家亲·两岸  相似文献   

19.
王亮 《两岸关系》2013,(4):40-40
4月13日,2013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二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开幕,200余名海峡两岸同胞齐聚福建宁德霞浦县,共度佳节。图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和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华加志共同击鼓开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布依族首届“牛王节”于2004年农历4月8日(公历5月26日)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老董下寨(布依村)隆重举行。夏历四月八日的布依族“牛王节”,是农耕、稻作民族的节日,是“牛王”的生日,自古以来布依族是以“牛为伴”、“牛为友”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民族。关于牛王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据史料记载:古时候,在一次布依族与侵略者激战时,一头大犊牛怒冲敌阵,用牛角将敌人挑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使布依族队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为布依族战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八日,又是这头大犊牛的生日,所以,布依族把这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