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埔》2016,(1)
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  相似文献   

2.
<正>有日本学者认为,七七事变是"偶然事件"。当时,日本虽有侵华意图、有并吞中国的准备,但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日本的战争假想敌是苏俄和美国,对于中国只是希望稳定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其他地方则利用军阀割据的形势逐渐建立傀儡政府、实现控制。这纯粹是一种粉饰侵略、扰乱视听的谬论。事实上,虽然日本提出以苏联和美国为首要假想敌,并确定了南北并进的方针,但前提条件都是要先打败中国。先征服中国,不仅可解除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可以  相似文献   

3.
解学诗 《黄埔》2007,(4):26-28
值此卢沟桥事变70周年之际,重温和思考那段历史,对现实亦有深刻的教育和警示意义。本文主要就七七事变前后日本侵华政策,特别是日军的侵略行径和态势,扼要做些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 “纪念七七事变”这样的提法不准确,不恰当。原因是:“七七”事变和“七七”抗战是两个不同概念。“七七”事变,主要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进攻芦沟桥,开始了其全面侵华战争,它包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两个斗争方面。但主导方面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首先进攻和侵略,并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就决定了这个事变的实质,是  相似文献   

5.
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尖锐激化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同时也给台湾人民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一方面,台湾人民身处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并且由于《马关条约》的规定而在法律上是"日本臣民";另一方面,大陆是台湾人民的祖先故地,台湾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台湾人在这场战争中是站在哪一边,便成为岛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七七事变"后台湾人的真实心态究竟如何呢?有的论者提出:  相似文献   

6.
七七事变爆发后,具有反帝斗争传统和强盛民族精神的武汉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呈现出学生、记者、工商各界及市民踊跃参加、形式及内容丰富多彩、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一系列特点。这不仅为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华行径,以各种方式支援平津和上海前线中国军队的抵抗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影响和推动了武汉及湖北地方政府的对日抗战,而且为南京失陷后将临时首都建立在全国腹心地区的武汉,并使之成为全国抗战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及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70年前的“七七事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70年后的今天,回顾历史,抚今追昔,既有宝贵的经验、沉痛的教训,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对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现实思考,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重要的时事摄影期刊,《支那战线写真》记录了1934年至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战争中的具体军事战线、战役和战况。《写真》在营造中国妇女、儿童与"解放者"日本军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中日两国妇女、儿童互帮互助等生活场景方面费尽心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妇女儿童特定的性别年龄符号虚构和平友好场景,营造舆论攻势,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涂脂抹粉,但是最终仍旧不能挽回其失败的命运。《写真》等时事摄影期刊上刊登的炫耀武力、破坏和平的照片,反而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证据,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接受历史的公正审判。《写真》还呈现出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跨国、跨文化性别关系的别样图景。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0,(11):86-86
<正>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并将重庆定之为"陪都",实为"战时首都"。抗战时期的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同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4)
<正>摘编自7月6日台湾《旺报》台湾文化大学名誉文学博士郑贞铭发表评论说,80年前,中华民族为抵御外侮,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那就是轰动中外、永远彪炳史册的"卢沟桥事变"。今年适逢"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台当局虽然淡漠低调,但吴敦义决定国民党要举办纪念活动;除  相似文献   

11.
纪欣 《台声》2014,(8):56-56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始于140年前攻打台湾少数民族的"牡丹社事件"。食髓知味后,于120年前发动甲午战争,正式夺占台湾。随后,又在83年前占领东北,77年前制造"七七事变",引发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可以说日本侵华的肇始,就是对台湾的侵犯、殖民。今年和明年,分别是甲午战争、乙未割台两甲子,也是"七七事变"77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14)
正"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是北京档案馆珍藏的《卢沟桥歌》词曲,作于80年之前"七七事变"之后。80年过去了,这首歌中透出的悲壮与豪迈,仍让人动容。1937年7月7日,农历六月廿九。历史奔流至此,瞬间迅猛改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3.
百年之后祭甲午黎巩之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的前五十年中,日本发动过两次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日本胜利,中国惨败;第二次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开始的更大规模的武装侵...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走向。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  相似文献   

15.
《靖国之绘卷》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日本陆海军省共同编辑,用于靖国神社春季、秋季例行大祭的纪念画册。考察《靖国之绘卷》的缘起、主题、内容、构图、色彩并与同时期日本随军记者的摄影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靖国之绘卷》为代表的日本战时影像作品,在其生产过程揉进了创作者及日本政府的诸多"心念"。这种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意识的形塑,无法客观公正地还原战争的真相。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影像只是"再现",而非"映现",这是学者在利用和研究战时日本的影像时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渐强,其野心膨胀。而中国清廷腐败软弱,屡被列强欺侮,割地赔款以求苟安。民国建立以后则是军阀战乱,国弱民贫。日寇乃乘机而入,侵占东三省,意欲吞灭全中国,奴役中国人。“七七事变”后,全国同胞同仇敌忾,共同抗日,艰苦抗战八年,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日本又出现了诸如赴靖国神社参拜侵华战犯、否认南京大屠杀、修改历史教科书等让人不安的行为。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日本侵略、参加过抗战的黄埔同学,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千万烈士的血不能白流,我们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从天安门驱车出发,去参观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宛平城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首先来到位于丰台区的卢沟桥,这座被国外称为是"马可·波罗桥"的古石桥,以其大气而舒展的身姿横跨在永定河上。英雄桥英雄城卢沟桥,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1937年7月7日,正是在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使卢沟桥深重地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毛衣     
《台声》2016,(2)
正十岁的黄莘离开妈妈时,撕心裂肺地哭,小手紧紧攥住妈妈不放松。多少年后,记者问黄莘为什么?黄莘说,不知道,我总觉得再也见不到妈妈了。黄莘一家是台湾云林人。日本割据台湾后,黄莘父亲不满日本殖民统治,带着5个子女来到祖国大陆生活。"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更加疯狂。作为医生的黄莘父亲,毅然参加了由李友邦将军领导的抗日队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4,(1)
<正>2013年12月1日至8日,为隆重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匡扶正义、惩治侵略,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由全国台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台联共同主办的"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暨图片展"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此次纪念《开罗宣言》70周年图片展,共展出6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3件历史文物原件及视频资料,分为"日本侵占台湾与中国的反抗"、"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台湾光复"和"珍贵影像"四个部分,全面反映了《开罗宣言》发表前后,台湾被强占、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到回归祖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七七事变"60周年之际,本刊发表此文,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事变序幕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此文如实地勾勒出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侵占我国领土所表现的卑劣面貌,描绘出中国人敢于同顽敌斗争的无畏精神。读此文时,每每令人为中国官员捏把汗,同时又为我同胞的骨气所感动。读后还能从中悟出些道理来。--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