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2017年12月29日,第五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榕城福州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族韵·中华一家"为主题,旨在通过探讨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渊源与传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岸一家亲"理念,揭露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图谋,并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探寻可行路径。本次论坛由国台办新闻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全国台联及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指导,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台湾《旺报》共同主办,福建省闽台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破除“台独”势力对两岸关系的政治障碍中,探索两岸同胞以中华文化加深心灵契合变得尤为可贵。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源起于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与精神纽带联结,蕴含着推动两岸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民立场。近四十多年在大陆积极主导下,两岸文化交流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乡村文旅产业融合持续深化、共创共享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国家统一内生动力,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与现实条件。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仍存在交流结构亟待优化、交流机制亟待创新、文化差异亟待化解、“台独”干扰影响加大等挑战。新形势下,要创新制度机制、优化平台建设、赓续文化根脉、强化要素支撑,积极探索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用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台声》2007,(8):50-5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彪炳千秋。两岸同胞共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不断增强。用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才能有效地遏制”法理台独“.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提供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纵使有民进党当局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打着"转型正义"招牌"去中国化"的浪潮,也不论台湾当局如何口是心非、如何变本加厉、如何数典忘祖,终究改变不了的是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的一脉相承,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亲情、乡情、骨肉情;"去中国化"去不掉的是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在他们内心,中华文化永远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古圣先贤留给两岸同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11)
<正>蔡英文上台一年来,在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多元文化"大旗,行"去中国化"之实,其意图建构夹杂汉族文化(含客家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新住民文化(主要强调非来自大陆的入籍者)等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以同大陆的"陆地文化"相区别,"台独"野心始终不死。蔡英文等将"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化"区隔和对立起来的意图不言自明,是"切香肠式的暗地‘台独’"。正  相似文献   

7.
<正>民进党在台湾两次执政,期间都利用行政资源和手段大肆推动"去中国化",并通过绿营媒体操弄舆论,逐步建构"去中国化"话语体系。陈水扁、蔡英文在具体操作手法上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都以"台独"为依归,为推行"台独"分裂铺路,这对台湾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对两岸关系形成严重挑战,必须引起两岸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8.
正8月13日,台湾教育部门课审大会审议通过高中历史课纲,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同时,教学方式由编年史改为主题式。国台办发言人应询指出,任何"去中国化"行径都无法割裂两岸的历史和文化连结。"台独"分裂活动数典忘祖,必将遭到两岸同胞更加强有力的遏制和打击。近期,台湾各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台海形势,两岸同胞努力排除干扰,携手攻坚克难,推动两岸关系战胜风浪挑战,驶过急流险滩,逆势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放任纵容"去中国化""渐进台独"行径,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台独"势力鼓噪"公投""修宪",制造两岸敌意。种种倒行逆施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威胁台海和平稳定,损害台湾同胞利益,遭到两岸同胞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5)
<正>面对台湾当局一再地"去中国化","台独"势力气嚣日甚,两岸和平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之际,主导两岸关系的大陆,神定气正,使得两岸和平"未死"。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对台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2017年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大陆将继续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8,(24)
正20年来,台湾围绕中学历史课纲的风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为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去中国化"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多种政治力量和文化思想博弈的重要表现。台湾当局最近通过的12年基础教育历史课纲,反映出"台独"分裂势力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明显进展,表现出其强力加速"文化台独"的急切心态,这是"文化台独"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中动向值得大陆方面注意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1)
<正>"5·20"后,蔡英文执掌的台当局至今不承认"九二共识",以"维持现状"搪塞大陆,欺瞒岛内乡亲,对大陆提出的"没有完成的答卷"置之不理。同时,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大搞"文化台独"和"法理台独"。时至今日,蔡英文的一系列举措,导致两岸官方交流停摆,但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从未改变,始终如一,只要认同"九二共识",不论任何政党和组织,我们都愿意与其交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台独"派鼓吹台湾是一个与中国无关的"海洋国家",使得其"海洋文化"的提倡,带有"去中国化"的明显企图。然而当代台湾的"海洋文学"却说明:台湾的"海洋文化"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地方表现形态,无论是汪启疆海洋诗中的"以海为田"理念,吕则之塑造的融合海洋性格和陆地性格的人物形象,东年透过海洋对民族历史和精神特征的省思,或是夏曼·蓝波安和廖鸿基表达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的创作,都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根柢,是以其海洋特色为中华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做出的一种丰富。  相似文献   

14.
胡谦 《统一论坛》2007,(4):49-53
陈水扁上台后,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各个领域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如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等,借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社会环境。台湾当局推行的种种"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
<正>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鹭举行,两岸有识之士、青年代表齐聚一堂,集思广益、深入研讨,认为——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两岸关心"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有识之士、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何谓中华文化、如何弘扬与传承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何在、青年在传承中华文化上所应承担的责任等等重要议题。在严肃的话题下,主办方还推出了轻松活泼的节目,如汉服射礼、中国书画、马骨胡演奏,让现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路梅 《台声》2019,(14)
<正>7月17日,由民革中央、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上海举行。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并讲话。郑建邦表示,长期以来,两岸黄埔同学和后裔坚持弘扬先辈优良传统,为增进两岸互信、深化两岸交流、制止"台独"图谋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家都是中山理念和黄埔精神的继承者,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追梦人。郑建邦指出,近年来,岛内"去中国化""渐进台独"等逆流再起,一些人企图削弱甚至割裂两岸的血脉联系,磨灭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意识。在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  相似文献   

17.
文化     
《台声》2017,(6)
<正>1蔡英文接掌"中华文化总会"被指走向"文化台独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3月9日终于如愿接掌"中华文化总会"(简称"文总")。她在致辞时声称"文总"三大任务之一就是持续扮演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责大任。台湾《联合晚报》称,目前两岸官方沟通完全停滞,民间虽保持交流互动,但即使再热络,如果不调整两岸关系的大原则,再多的"二轨交流"也未必能让双方台面上的互动情况有所改善。蔡英文3月9日接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副会长"  相似文献   

18.
<正>近二三十年来,台湾的分裂势力在多元文化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旗号下利用语言文化问题推行其“台独”主张,对两岸文化“同中求异”“同中显异”“化同为异”,试图切断两岸的文化连接纽带,误导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再到蔡英文都图谋推动文化“排中性”的加剧演进,路线图是由“语言台独”过渡到“文化台独”再迈向最终的“政治台独”和“法理台独”。  相似文献   

19.
赵博 《台声》2018,(17)
正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8月15日应询指出,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破坏两岸关系政治基础,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如有关报道属实,强行修改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纲并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就是在教育领域推行"去中国化""台独"分裂行径的又一实证,不仅荼毒台湾年轻一代,更进一步破坏两岸关系,加剧两岸对抗。有记者问,据报道,台湾教育部门"课审大会"日前审议通过高中历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24)
正相较于台湾沸沸扬扬的"中华文化总会"改组争议,以及绿营某些政客汲汲营营于"去中国化"为蔡英文添乱,中国大陆却上自领导人习近平,下至地方各级政府、文教机构、对台部门,莫不高举复兴中华文化的大旗,而且剑及履及,不论是中国梦或"一带一路"、两岸交流,都展现充分的文化自信。虽然"中华文化总会"历经几次更名,但不论组织、人事如何变革,其官民相辅及民间团体的属性并未更迭,其政治的功能与文化的高度当然不同于数以万计的文化社团,援例由蔡英文兼任会长亦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