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台声》2017,(18)
<正>近日为了台湾语文新课纲中的文言文比例,台湾社会宛如进行着一场"文白之乱"。这场可谓"战役"的激烈论辩,让相关的教育团体几乎倾巢而出。最终,课审大会经过马拉松式的10小时会议后,由于分组审议委员的4个提案皆未通过,新课纲的文言文比例将维持由台湾"教育研究院"课发会研修小组所提出的草案,从现行课纲的45%至65%微降至45%至55%。教育本身就是立场的传达,当教育现场走向一纲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22)
正摘编10月31日台湾《中国时报》"台湾课审会"不选《台湾通史序》的理由是其文中有"开山抚番"一词,有侮辱台湾少数民族之嫌。但之前台湾"普高分组课审委员"的网络选文,类似"土番蠢尔本无知"等词语比比皆是,都有台湾少数民族团体出来力挺,表示无妨。"开山抚番"一词并无价值论断,只是以当时语言陈述事实而已。对于蔡英文来说,这篇文章"原罪"有二:一、史观;二、作者。每次看到"横不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3.
张我军 《台声》2013,(2):95-99
2012年,为纪念台湾文学家张我军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台海出版社增订出版《张我军全集》。在增订编辑过程中,张我军先生长子张光正先生(何标)收到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秦贤次先生,发来的两篇张我军佚文。一篇是1949年7月刊登在台湾《台旅月刊》的散文《关西镇上看采茶》;另一篇是1928年9月发表在北京《新晨报》文艺副刊的小说《老北京》。遗憾的是,这两篇佚文发来时,新版《张我军全集》己付印,而未能收入。现将这两篇佚文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4)
正热点焦虑的台湾最近的台湾新闻,经常看到的两个字是——焦虑。比如台湾《中国时报》的一篇标题《台当局回避"九二共识"基层陷"九二焦虑"》,比如台湾《中央日报》的一篇标题《堪虑的明天》,还比如新华社一篇文章的开篇第一句话:台湾外销订单连续14个月负增长,引发岛内普遍忧虑。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20)
正摘编9月26日台湾《联合报》台当局"教育部"课审大会翻盘,推翻先前高中语文课纲文言文比率45%到55%的决议,将文言文占比下修为35%到45%。这个重大转折,其实是民进党将课审大会变成政治审查大会,台当局"教育部长"  相似文献   

6.
一、这是台湾的第三次文艺大论战吗? 一九八三年台湾出版的《华盛顿大楼》,收集了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的四篇小说:《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前三篇小  相似文献   

7.
我为什么补读《孟子》?因为我欠了它的“债”。事情得从我1948年考复旦大学谈起。国文考卷是两篇作文,文言文的作文题目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白话文的作文题目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做好文言文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溃逃台湾后,沿用了许多其在大陆时期制定的法律,民法为其中典型一例。台湾民法不但完全沿袭了民国民法典,且40余年来极少修正,更未突破原有框架。台湾民法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篇,除80年代初中期,总则、亲属、继承三篇各被修正过一次外,其余部份未有任何变动。因此,要了解1949年以来台湾民法的演进全貌,只须着重研究80年代前期(1982至1985年间),台湾当局对总则、亲属、继承三篇的修正情况。本文仅择《民法·继承篇》修正动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联副”(台湾《联合报》副刊)承办的“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元月10日至12日在台北举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乾在开幕式的书面致词中指出:此次研讨会“在中文报业史上,是一创举”.三天会期共举行了十场研讨会和一场座谈会,发表了24篇论文.数以百计的与会者,几乎囊括了当前台湾文学界的重要作家、学者.会议的论题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社会科学领域,而讨论的主题——报纸副刊,在当代台湾文学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这是台湾文坛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一九七九年开始,随着台湾回归形势的发展,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逐渐推开。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有七十多家刊物和十二个出版社分别发表了八十来位台湾和海外华人作家的二百二十余篇作品,大陆对台湾文学的评论、综述、简介等文章二百多篇,出版了台湾文学专著近四十种,这是一个引入瞩目的可喜成果。台湾文学研究表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刊载、出版台湾文学作品趋于系统化。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只得暂付阙如。至一  相似文献   

11.
铁虹  洪滨  马金 《两岸关系》2010,(11):28-29
<正>远望台湾名品城,最吸引眼球的是"七彩"建筑群;扫描台湾名品城,最体现节能环保的是内部设计;品味台湾名品城,最原汁原味的是台湾特色商品。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台湾名品交易会"的南京台湾名品城,于2010年9月16日盛大开业。往事的回忆有一位女士在参观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后说过这样一段话:"30年前,看到‘台湾产品'仿佛是飞来之物;20年前,家里如果有一件台湾物件,亲朋邻里会羡慕不已;10年前,台湾商品往  相似文献   

12.
<正>用"恒心",力求对台宣传有新成效。一是借助媒体宣传,争取全县社会各界支持;二是做好涉台教育,加强涉台知识学习;三是紧抓节日宣传,体现党和政府关怀。多年以来,大余县台办向《台湾工作通讯》、《两岸关系》杂志等媒体投稿30余篇,发表10余篇,宣传了大余县对台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同时,充分发挥大余县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积极报道全县重大涉台活动,为大余对台工作顺利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有着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民在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样,台湾人民也能够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作出新贡献,陈水篇之流逆历史潮流而动搞"台独",是不得人心,终将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王莹 《台声》2022,(17):102-105
<正>1982年12月,陈映真在复刊后的《现代文学》第19期第三辑上发表了“华盛顿大楼系列”的最后一篇《万商帝君》。小说设定在1978年12月美国卡特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台湾岛内党外运动甚嚣尘上的背景之下。在台湾莫飞穆这个跨国公司的舞台上,陈家齐、刘福金、林德旺3个不同背景、阶层的知识分子的上演了一场与时局命运对抗失败的荒诞剧。现有研究基本围绕小说有关跨国资本对台湾和台湾人异化展开讨论,作为“华盛顿大楼”系列中的最后一篇,它的确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这个主题,但与其他几篇比较起来,《万商帝君》处理的矛盾是:买办知识分子与本土化的纠葛。  相似文献   

15.
1986年的台湾史研究有新的进展。据初步统计,已出版专著、史料和论文集4本。发表单篇论文近60篇。现将其基本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政治史历史上的台湾是一个垦拓型的移民社会,社会政治与大陆各省有明显的差异。孔立在已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有关这方面的两篇力作。《试论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2期)一文,通过台湾与福建的比较以及对台湾  相似文献   

16.
从1997年9月新学期起,岛内初中一年级采用了《认识台湾》系列(分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新教材。该教科书从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肆意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刻意美化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从而沦为宣扬、落实“台独”谬论和李登辉“两个中国”、“~中一台”政策的工具。一、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与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认识台湾)以大量的篇幅,否定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一)以“我们都是台湾人”的鼓噪来误导学生“不做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台声》1995,(8)
台湾省籍作家周青先生是1947年之后来祖国大陆的。他在台湾时还年轻,但却亲身经历过在日本殖民者统治下当奴隶的岁月,亲眼目睹过台湾人民从地狱的深渊重回人间的无穷喜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台湾回归祖国50周年。周先生不久前写了一组文章,回忆50年前的往事。本刊拟从中选用两篇,第一篇便是本期的《台湾的光复与新生》。 周先生这篇文章不长,内容却极有特点。他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祖国派出的军政人员尚未抵台的那段特殊时期落笔,用亲历、亲睹的事实展现了台湾同胞的爱国情操。他写道:  相似文献   

18.
现在,台湾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不独其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就是其社会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最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台湾“趋势”研究者詹宏志的《九十年代台湾之趋势》一书,为此种研究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与是书同时出版的还有《九十年代台湾主导人物》,分为《军人篇》、《民进党篇》和《国民党篇》三种,系统地介绍了当今台湾政治舞台上的国民党要人、民进党代表人物、军系高级将领,凡110余人,这两种书互相参照,比较概括地勾勒出台湾社会90年代的发展趋势,及其政治生活中主导人物的形象,对于研究者可以提供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3月下旬,台湾《联合报》曾以《刘登翰大角度研究台湾文学》为题,简要报道了《文学薪火的传承与变异》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息。确实,从事台湾文学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刘先生,就是以对台湾文学现象的历史的、宏观的整体把握著称的。该书第一辑的前五篇文章,可说相当完整地论述了有关台湾文学的一些最基本而又最深层、相当特殊复杂而又涵盖全局的理论问题,而末篇《现实制约和审美超越的统一》则涉及台湾文学史的撰写,实际上也是一般台湾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刘先生除了提出社会政经文化背景的考察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相结合、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评述和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论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典籍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后汉书》称为“东醍”;《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琉球”。直至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台湾”名称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有的认为“台湾”之称是由“大湾”一名转来的。大湾,指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明代有陈第所写《东番记》将“大湾”称为“大员”,清康熙时周婴的《远游篇编》将台湾写成“台员”,史家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