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7)
<正>不久前,台湾世新大学终身教育学院院长邱志淳给了赴台研修的11名大陆学生一份承诺书,表示该校将于今年2月至6月期间,邀请11名大陆学生赴台仅进行学术交流及研修学习活动,还特别强调"课程内容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活动",不从事任何有关"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等方面活动。据岛内一家知名的绿色媒体报道,该承诺书上有疑为邱志淳的签名,并盖有世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3)
<正>台湾新当局强力推行"一例一休""政策",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抗议声源源不绝……那么,何为"一例一休","一例一休"从提出肇始在岛内引起怎样的风波以及"政策"上路后岛内各界反映如何,台湾特约撰稿人给我们做了释疑——蔡英文当局上台后,2016年下半年台湾财经界讨论最频繁热烈莫过于"一例一休"四个字,尽管蔡英文曾公开宣称"劳工政策及休假争议,是民进党心中最软的一块"。但新制上路后  相似文献   

3.
郑太男 《台声》2014,(5):44-44
<正>一场意外引爆的"太阳花学运",充斥着台湾年轻人对服贸协议和大陆的曲解与误解;而海峡对岸一张源自2011年台湾某综艺节目中言及"大陆人民根本消费不起茶叶蛋"视频截图令茶叶蛋一夕爆红,也引发大陆一些年轻人无尽的恶搞和调侃。在台湾,类似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的言论早已不是第一次产生。两岸通航前,岛内曾谣言台湾将遭遇"木马屠城",如今往返两岸的航班超过800班,结果有目共睹。今日的服贸协议同样碰到蜚短流长,比如180万大陆白领将到台湾,又或者4.8万元新台币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16)
<正>摘编自台湾7月25日《联合报》蔡当局每一次端出一项"‘政策’或作出改革",都会使台湾人民愈发觉得台湾在离心离德,这实在是可悲、可憾的事。例如,台湾"‘行政院’侨务委员会"最近"拔除"了一些海外荣誉职的"委员"职务,其理由竟是因为这些人曾访问过大陆。台湾有关方面积极贯彻蔡英文的"反中"政策,却可能导致许多对台湾友好的老侨胞寒心甚至变心。这种"化友为敌"的  相似文献   

5.
<正>历时一个多月的台湾"太阳花学运"在4月10日晚结束,占领台"立法院"议场的学生的诉求得到部分回应。一般认为,这场学生运动并不单纯,而是夹杂着国民党内部矛盾、民进党内各派系争斗以及民进党政治动员模式的调整等诸多因素,其对台湾政局、社情民意和两岸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国民党整合更加困难国民党的整合以及团结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党发展的重大问题。2008  相似文献   

6.
<正>8月16日下午,台盟北京市委第十二届"交流与共享"研讨会在北京台湾会馆隆重开幕。两岸150名嘉宾围绕"加强两岸各界交流携手实现民族复兴"和"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两大议题展开专题讨论。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台盟中央副主席杨健、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杨艺文、台盟北京市委主委陈军,以及台湾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董事秘书长朱瓯、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潘兆民、台湾中华文化复兴在理党主席兰梁筱娟等人。杨健首先向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指出,  相似文献   

7.
赵楠 《两岸关系》2010,(1):60-60
应台湾敦煌能量艺术研究学会的邀请,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导、千手观音原创高金荣率该校部分师生,与台湾敦煌舞蹈爱好者于2009年12月12日、13日在台北合作推出大型敦煌舞蹈展演《飞天》。  相似文献   

8.
铁虹  洪滨  马金 《两岸关系》2010,(11):28-29
<正>远望台湾名品城,最吸引眼球的是"七彩"建筑群;扫描台湾名品城,最体现节能环保的是内部设计;品味台湾名品城,最原汁原味的是台湾特色商品。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台湾名品交易会"的南京台湾名品城,于2010年9月16日盛大开业。往事的回忆有一位女士在参观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后说过这样一段话:"30年前,看到‘台湾产品'仿佛是飞来之物;20年前,家里如果有一件台湾物件,亲朋邻里会羡慕不已;10年前,台湾商品往  相似文献   

9.
隗静  萧燕 《台声》2004,(12):1-1
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日前提出将台湾驻外代表处以及台湾公司中带有"中国"的名字逐渐改称"台湾"。美国国务院周一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官员并警告说,台湾当局推动所谓"正名运动"是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举动。  相似文献   

10.
分析"台湾主体性"的内涵和外延,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内容,也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再则其自身出现了极端化趋势,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台湾政治、社会和当局的政策主张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一、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台湾主体性"一方面成为朝野政党和政治人物主要的政治论述,一方面在社会上普遍化、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台湾舆论的主体精神,因而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蔡英文当局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妄图从根上斩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而达到"台独"目的。但台湾到处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正如李敖所说,"台湾无处不中国"。事实上,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史前文化源于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一直是台湾文化的主流,并抵御了外来文化的侵袭;海峡两岸文化民族形式相同,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23)
<正>11月23日,大陆台商、台湾文化人代表,以及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大陆知名高校的台湾学生代表百余人,在深圳参加"创富人生,赢在大陆——台湾百姓故事汇"活动。活动现场首发了《台湾百姓故事》丛书,这套丛书是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和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推出的三部曲采访故事的集中呈现,包括《大陆台商财富故事》《台湾文化人在大陆》《台生大陆求学就业记》:台商跨海而来,弄潮改革开放,实现创富人生;台湾文化人肩负着使命和责任,身体力行,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台生求学求知,激扬青春,在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6)
<正>摘编自7月29日台湾《中华日报》岛内盛传民进党当局将"灭香封炉",引发岛内宫庙强烈不满,在积极疏导下,"众神上凯道"抗议活动,虽调整为嘉年华,但"香风暴"仍余波荡漾。嘉义县长张花冠日前拜访新港香艺文化园区,以具体行动"挺香"。若能排除劣质、不环保的香,以及部分不合宜的烧香行为,台湾深厚的"香文化"仍值得传承。  相似文献   

14.
李绪元 《台声》2010,(12):45-45
<正> 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苏州举行的现场报道,再现了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12对骨髓捐受者双方真情相见的动人场面。当看到大陆向台湾提供骨髓第一人杭彬与来自台湾的19岁女青年紧紧相拥、喜极而泣的画面时,我的心也一阵激动,为海峡两岸这对生命"髓缘者"的  相似文献   

15.
<正>7月下旬,"2019台湾西洋棋公开赛"在高雄举办,这场赛事的主办人之一,正是从常州走出去的"棋后"高懿屏。高懿屏20岁嫁给"台湾棋王"吴贵临后,便定居台湾。在台20多年,这对"棋缘侠侣"致力于棋文化推广,"我们想让这项智力运动在台湾普及开来,并能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学象棋,遇到许多贵人高懿屏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南京人。两人相识于南京溧水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10)
<正>"阿美族群传统歌谣、迎宾舞蹈、台湾少数民族手作体验……"5月1日,台湾少数民族山舞天使团成员跨海来到福州三坊七巷闽台青年创业基地"唯美客文创聚落",为福州市民作精彩演出及展示,受到民众热捧。台湾"原住民族文创农特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何玉平表示,两岸一家亲,首次率领13位老中青三代台湾少数民族艺人"带着家乡原汁原味的东西,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歌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7,(23)
<正>最近,"卢丽安效应"和"投共潮"成为台湾舆论的两大热词。十九大开幕当天,第一批走上"党代表通道"的卢丽安就在台湾媒体中"火"了起来,因为她是唯一一名在台湾出生成长的十九大代表。几天后,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学生王裕庆表示,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又有一名同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台湾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8.
<正>1988年之前,陈映真一直是台湾思想界引领风骚的人物,1988年之后,由于他出任刚成立的"中国统一联盟"的创盟主席,从此备受批评与冷落,以至于台湾新世代的"新种族"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存在。其实,台湾的"新种族"是1989年之后弥漫于台湾的"反中"气氛所创造出的,虽然"政治上有中性化的倾向",骨子里还是台湾长期"反共亲美"教育下的"成品"。作者作为新种族之一,能够在赵刚的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16)
<正>摘编自7月29日台湾《联合报》台当局文化部门拟订"语言发展法"草案,基于尊重多元文化和语言平权,将"台湾语言"的定义扩增为"台湾各固有族群所使用之自然语言",甚至"台湾手语"也纳入。草案并规定,各阶段教育应将"台湾语言"列为基础或必修课程,学校教育"得使用各种台湾语言"。不仅如此,该草案还规定,台湾民众参与当局机  相似文献   

20.
<正>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启明书局的沈志明应文婵夫妇,因为出版了美国记者斯诺的《长征二万五千里》,并翻印了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而双双以"为匪宣传"的罪名被台湾"警备司令部"拘押。可幸的是,在被关押28天冤狱后,他们交保返家候审,之后法庭又正式宣判无罪释放。此事的突然发生以及意外解决,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及学界引起巨大反响。那么,这个史称"应文婵案件"(也称"应文婵文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