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16)
<正>台湾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台湾民众是怎样的民众?大陆赴台短期访问的朋友看不清楚,一般旅游者走马观花的游览更看不清楚,有些大陆访客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台湾媒体就对"人"大力宣扬。这句话,就半真半假地流传开来了。事实上,现在的台湾社会,已经不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了,执政当局使用"两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8)
正假如人生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同样的路选择同样的路……这是一本迟来的读后令人伤感但绝对让人振奋的自传体图书,告诉我们一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人"怎样变成中国人、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为何是坚定的两岸统一派的革命故事。他1929年1月2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冈山,著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是台湾"统左"阵营的代表性人物。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9,(11)
<正>近日,由北京市台联与台湾世新大学共同主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开幕仪式在世新大学举行。展出于5月底结束。这是"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在台湾巡展的第十站。台湾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李功勤、图书资讯长邱孟佑、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系主任张雪媃、英语系主任王毓芝、部分世新大学教授、学生共100余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2)
正台湾目前有一股隐忧,那就是"文化台独"似乎已经成为"政治正确"。如果这一股趋势不能有效地化解,台湾社会将更难团结在一起,两岸关系也将更为险峻。网络上一则洪素珠女士辱骂老荣民的画面,让台湾社会感受极为不舒服,它涉及的已经不仅是"认同政治正确"的强势嚣张,而是连一些人与人基本的相互尊重也都可以置之不顾,这反映出认同问题对台湾的伤害有多么严重。我们担心的并不是洪素珠一个人的辱骂演出,而是"洪素珠们"的心态与行为。洪素珠要老荣民"滚回中国去",这个句型与陈水扁的语录何其相似。陈水扁不也是说过"嫌  相似文献   

5.
郑太男 《台声》2014,(6):36-36
<正>最近有幸聆听台湾"酒店业教父"严长寿先生在台"中研院"以《台湾改变的支点》为题进行的演讲,他讲到岛内最近世事纷乱,社会不缺批评的人、也不缺看到问题的人,台湾真正缺乏的是愿意卷起袖子做事的人。一语中的,想必说中不少人的心声。从"服贸"卡关争议,到"核四"议题风暴,一系列公共议题的争议、冲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近100多年遭受外侵的漫长历史,造成岛内非常复杂的社会现实:族群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各种复杂的结构产生扭曲的行径。岛外来台湾观光访问者,看到台湾人,谦和敬业,以客为尊,感觉进入文雅有礼的社会,认为"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甚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保留下来",皆是印象式评议。台湾人民保存中华民族善良敦厚的本性,这是社会平和的一个基因。但是,  相似文献   

7.
迈博 《台声》2018,(10)
正近来"台独"恶行连连,令台湾岛内社会深感忧虑,岛内各界纷纷揭露"台独之谎"与"台独之害"。最近,"台湾民主基金会"跑到美国公布民调称,39岁以下的台湾年轻人中,有70.3%表示愿意为台湾而战,有26.5%表示不愿意。消息传回台湾,舆论一片哗然。这项民调不无蹊跷。民调已完成一个多月,在台湾并未发表却拿去"向美国人报告",难道这数字是"出口专用"?台湾年轻世代追求的是个人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6)
<正>摘编自台湾7月25日《联合报》蔡当局每一次端出一项"‘政策’或作出改革",都会使台湾人民愈发觉得台湾在离心离德,这实在是可悲、可憾的事。例如,台湾"‘行政院’侨务委员会"最近"拔除"了一些海外荣誉职的"委员"职务,其理由竟是因为这些人曾访问过大陆。台湾有关方面积极贯彻蔡英文的"反中"政策,却可能导致许多对台湾友好的老侨胞寒心甚至变心。这种"化友为敌"的  相似文献   

9.
陈明忠说     
《台声》2016,(8)
正参加"二二八"事件抗争,是我自己选择拿枪。七十年代台湾民主运动刚萌芽,我虽然知道坐过牢的人参加这类活动相当危险,但我认为应当为台湾的民主尽力;同时也不愿意台湾继续做美国的附庸,希望中国统一,希望中国富强,希望中国人拥有自尊,不再被人歧视;并且希望在这基础上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永远不要再出现人欺负人、人歧视人的不正常现象……这都是我  相似文献   

10.
郭枫 《台声》2018,(14)
正有些人以为,台湾社会是一个移民组成的社会,绝大多数是从大陆移居而去的。可以说,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这话说得不错,可是,那是属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说法,老、旧,而且不合乎台湾当下现实。当下台湾,大多数问题都来自族群。族群问题,大都来自外国力量的控制和各党派政客的操作。台湾社会的结构,主要是六个族群:少数民族;闽南人;客家人;日裔人,美籍人;新住民。分别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7月下旬,"2019台湾西洋棋公开赛"在高雄举办,这场赛事的主办人之一,正是从常州走出去的"棋后"高懿屏。高懿屏20岁嫁给"台湾棋王"吴贵临后,便定居台湾。在台20多年,这对"棋缘侠侣"致力于棋文化推广,"我们想让这项智力运动在台湾普及开来,并能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学象棋,遇到许多贵人高懿屏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南京人。两人相识于南京溧水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对岸的台湾,大陆曾广泛流传这么一句话":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然而今天,"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还能听到吗?7月25日,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游梓翔投书台湾东森新闻,分析为何台湾最美的风景已一去不复返了。文章摘编如下:不知从何时开始,"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进入许多台湾人的口中。说出这句话时,仿佛证明了台湾人的亲切有礼、人文底蕴受到公认,是台湾的品牌特色。这句话最早是大陆知名杂志《新周刊》在4年前的创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8)
<正>台湾新一届政局,自蔡英文上台以来,迄今未及一年,政治混乱,民生凋敝,整个社会呈现日渐衰落走向破败的困境。台湾绝大多数人民,亲身尝到生活的困苦,开始醒悟受到了蔡英文的竞选谎言欺骗,选错了人。台湾人民把台湾当下的一切乱象,都归罪于蔡英文身上,认为她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倒退,致使台湾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大家都盼望蔡英文能够悬崖勒马,重与大陆修好,创造互利双赢的新  相似文献   

14.
时政     
《台声》2016,(12)
正6月6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胡志强在台北表示,"九二共识"对台湾有益,可惜被人扭曲;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希望两岸交流能继续加温。他指出,近8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可是台湾有人不接受"九二共识",甚至声称这是"出卖台湾"。很可惜,"九二共识"在台湾被人扭曲了,很多人没有完全体会到和平的重要性。6月6日,台中市府通过全台第一个"台中市登山活动管理自治条例"。该"条例"规定,台当局"中央气象局"发布海上台风警报时,市府可以公告管制区域,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7)
<正>8月9日至16日,由全国台联和吉林省台联共同举办的台湾吉林籍新住民返乡团暨两岸婚生子女夏令营活动在吉林省举行。以台湾"中华两岸一家亲"交流协会理事长湛秀英为团长、成员多数来自台湾吉林省籍的数十对两岸婚姻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而在参加这次活动中的两岸婚生子女中,最大的已经上高三了,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精彩纷呈的活动令营员们十分兴奋,大家不断地惊叹家乡吉林近几年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变,这让他们感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6.
<正>春天到了,又到了赏花踏青的好时候!看到朋友圈里的台湾小伙伴纷纷晒出缤纷灿烂的花景,是不是也有些心痒难耐了呢?趁着春光正好、气温适宜的时候去一趟台湾,感受一下"人在花丛中"的诗意情怀吧!本刊特为读者朋友整理了今年春天台湾各个赏花好去处,让你"乱花迷人眼",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花痴"!樱花赏花去处:新北、台中、阿里山以为看樱花只能去日本"人挤人"?这就OUT了!台湾的阿里山也是著名的樱花天堂,从3月10日到4月10日,为  相似文献   

17.
<正>2月23日,来自浙江温州的泰顺廊桥"圆桥"暨项目交接仪式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举行。两岸嘉宾及南投民众约3000人参加了仪式。这是泰顺廊桥首次走出温州,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清水溪"安家落户"。2017年10月廊桥开工奠基,2018年10月举行上梁仪  相似文献   

18.
李绪元 《台声》2010,(12):45-45
<正> 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苏州举行的现场报道,再现了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12对骨髓捐受者双方真情相见的动人场面。当看到大陆向台湾提供骨髓第一人杭彬与来自台湾的19岁女青年紧紧相拥、喜极而泣的画面时,我的心也一阵激动,为海峡两岸这对生命"髓缘者"的  相似文献   

19.
吴亚明 《台声》2014,(5):50-52
<正>清明节前后,台湾民众纷纷扫墓祭祖。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很多人扫墓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者是到风景壮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土葬、靡费、迷信,曾经也在台湾蔓延一时,但随着时代的流转,观念的革新,台湾的丧葬礼俗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火葬、树葬、海葬成为风气,以此彰显"礼"的真正意义。同为中国人社会,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响,台湾的殡葬文化曾经也有一大堆繁文缛节,迷信风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7,(23)
<正>摘编自11月15日台湾《联合报》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最近检讨岛内缺工、缺才问题,以产业缺工达23万人为由,考虑开放"劳动移民"。台湾《联合报》11月15日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这项政策,不仅未务实评估台湾接受新劳工"移民"的社会成熟度,且将恶化岛内青年就业低薪化的处境;若贸然实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