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7,(2)
<正>年度最暖新闻:在台湾的东北爷爷老夏和老伴脆鹅爆红网络,意外寻到东北亲人2016年12月30日,有媒体记者联系上夏爷爷在大陆的孙辈亲属夏先生,夏先生称25日看到"东北爷爷在台湾"的视频后,觉得像自己爷爷的弟弟。在和夏爷爷的孙女取得联系后,夏先生最终通过本名、照片等细节,确认了"东北爷爷"正是他的小爷爷。与此同时,萱萱也在社交网络上确认"认亲"一事,称自己激动得无法言喻。94岁"东北爷爷"爆红网络镜头前,一位眉毛和头发已花白的  相似文献   

2.
春来一树绿荫,夏至花丛喷香,秋天果实累累。 大别山的乡亲们说:这就是咱们的老夏,这就是老夏的扶贫事业。 山里人这样评价老夏,一个有学问的“山里人”,一个给山里带来富裕的“城里人”。 老夏大名叫夏仁学,全国扶贫状元,著名的板栗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  相似文献   

3.
<正>正午。电炉,铁壶;水沸,茶香。听张洪玮讲茶。"我"—张洪玮的自述我叫张洪玮,是南京"我茶台ONE味人文茶馆"的投资人。这间茶馆的投资人一共两位,另一位叫许中豪。他卖卤肉饭、牛肉面,我卖台湾乌龙茶。他好动,我好静。我籍贯福建诏安,生于台湾南投,长在台北。大学读的是电机专业,因为从小喜欢拆东西嘛,闹钟啊,电灯啊。我是双子座的,思想蛮活跃的那种。我家五代做茶。听爷爷说,台湾茶最早是从大陆传  相似文献   

4.
熟悉老夏是因为文革期间他在我的家乡接受了多年劳动改造。那时,老夏住在我家隔壁,由于头上戴着国民党特务的大帽子,刚开始村里人都不敢和他走得太近。或许是两隔壁的缘故,我家成了老夏经常串门的地方,他的一些经历让我渐渐知晓。解放前,老夏的家族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不但富甲—方,而且还有一个在军阀刘湘手下带兵的表叔,据说当时的县长对老夏的父亲都得礼让三分。解放后,  相似文献   

5.
<正>初夏时节,走进昭平县走马镇,到处是手挎竹篓、采摘夏茶的群众;山下的清洁化茶叶加工车间,淡淡的茶香随风飘散……截至目前,昭平全县拥有茶园18.26万亩,产值达9亿元;涉茶行业人员10万余人,农民人均茶叶单项收入达到2000元。作为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生态县,如何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昭平以科技兴茶,大力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业和谐共融,交出了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答卷。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9,(5)
正2月18日,"十万青年同饮一杯中华茶"活动在台北举办启动仪式,吸引了两岸逾60位各界人士参加,为茶与文化的系列推广活动揭开序幕。随着两岸往来频繁,产自云南的普洱茶以特殊的茶香与浓郁的茶色吸引了不少台湾品茶爱茶人士的目光,也培养了一群普洱茶爱好者。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22日,河北邯郸晚报刊登了一则贫困夫妻的动人故事,主人公是邯郸市丛台区永和里社区卖冰糖葫芦的夏广超。23日,永和里社区的居民们被一个热闹的景观震动了:这天下午1点多,人们竟不约而同地来到社区老住户夏广超的摊点买“夏记冰糖葫芦”。这么多人“一窝蜂“光顾,老夏和他坐在轮椅里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也供应不上争购的人群。1元、10元、100元……有的买上一串.而有的还没买上就慷慨地丢下钱,拥挤的场面让在附近执勤的交警不得不过来维持秩序。居委会的干部来了,区委宣传部的领导来了,人们还看见扛着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也来了。难怪还没看到报纸报道的社区居民疑惑不解:老夏的糖葫芦是”灵丹妙药”吗?什么原因让贫穷的夏广超“发财”到这个地步……  相似文献   

8.
有个茶痴,极讲究喝茶,干脆去山高水洌的地方隐居,他常常浩叹世人不懂品茶.如此,二十年过去了. 有一天,大雪,他瀹水泡茶,茶香满室,门外有个樵夫叩门,说:“先生啊!可不可以给我一杯茶喝?” 茶痴大喜,没想到饮茶半世,此日竟碰上闻香而来的知音,立即奉上素瓯香茗,来人连尽三杯,大呼“好极好极”,几乎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简崇军,云南哈尼山寨的儿子,自小耳濡目染祖辈、父辈们的制茶传统和工艺,以及哈尼族独有的茶文化。如同每一个哈尼人一样,简崇军被哈尼茶香熏腾长大,他的气质里散发着茶味,他对茶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0.
老夏是个干了多年的老秘书,总结报告不知写过多少,没想到,到人大的第一个总结就难倒了他……刚到县人大,老夏就接受了一项任务,写一个关于代表工作的总结。老夏是个干了多年的老秘书,总结报告不知写过多少,弄这类东西已  相似文献   

11.
正每到阳春五月,福建各地的茶区就热闹起来了,在武夷山、在安溪、在政和福鼎、在建瓯平和永春漳平,在福建的许许多多的地方,一队队背着茶篓的茶农在茶园穿梭,如果你有心去那些茶厂里探寻,你会闻到那弥漫在空气中悠悠的茶香……福建的茶世界真的是一个奇妙而浩瀚的天下,纵观全中国(当然也就是全世界了),没有哪个  相似文献   

12.
<正>“这很有意思的。”这是采访中,十二届省政协委员、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无论是回忆年少时学习制茶的勤奋,还是如今肩上越来越重的责任,与茶有关的一切,他都觉得很快乐,“你想象那个茶青在你手上跳舞,是你让它们跳起舞来,这是什么感觉?”对于旁观者来说,茶叶跳舞的感觉只能想象,但陈荣茂把这快乐的想象,变成了武夷山中的袅袅茶香。  相似文献   

13.
兰聪 《公民导刊》2016,(3):30-31
正拿上厚厚的笔记本,拽着手机,渝中区人大代表蒋学荣又开始了每周二进社区访民情的忙碌。帮困难群众重燃希望边走边打电话安排工作,不觉中,他已来到了新德村一间简陋但干净的小店门前。"老夏,早餐店生意怎么样?"蒋学荣面带微笑问道。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老夏缓缓转过身来,因寒冷和长期重病而略显颤抖地走到蒋学荣跟前,握住他双手,噙着眼泪不太流利的说道:"好!好!谢谢蒋代表,谢谢…"  相似文献   

14.
余显斌 《传承》2009,(7):56-57
中国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通过茶事,感悟生活的宁静,感悟心灵的自由。在茶香缭绕中,明心见性,创造一角空灵虚静的心境。与茶友对品,体悟到君子之交的冰清玉洁、明月在怀。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升 《中国保安》2004,(19):34-35
提起江苏省南京市太平苑社区保安分队分队长夏志广,整个社区和保安分公司的人对他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02年,正值南京市社区保安招兵买马之际,在外经商的夏志广闻讯后,毫不犹豫地步入了保安队伍。曾有人惋惜地问老夏:“你都40多岁了,为啥偏去当保安,而不继续经商发财呢?”老夏听后坦然说:“因为我从小就想当警察、抓坏蛋,我当保安就是为圆儿时的梦。”作为社区保安,老夏不仅肯苦干,更善于巧干,他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绘制了一幅内容详细的社区地图,并把在社区工作中的经验,整理汇编了一份通俗易懂的“保安员必读”,深受…  相似文献   

16.
<正>一垄垄鳞次栉比的绿色茶带,一片片鲜美嫩绿的茶叶,一个个满脸喜悦的采茶姑娘……春意盎然,茶香怡人。2014年4月14日上午,笔者来到金色阳光下的罗山县青山镇皇城山茶叶基地,仿佛走进一幅田园诗画中。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南明河畔萦绕着悠悠的茶香。市民们通过以茶写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会友等形式,共同营造了"知茶、赏茶、品茶、喝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郭煦 《小康》2023,(1):30-32
<正>“来安化,必须感受一下我们安化黑茶24小时茶生活,喝的是黑茶,吃的是茶食,走的是茶道,赏的是茶故事。”好客的安化人热情地欢迎着全国游客。绿意盎然的山水美景,一望无际的茶园碧海,独具茶文化特色的文化建筑,还有一阵阵似有若无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行人之间的问候,多是一句“恰(喝)茶客(去)哦”,这便是湖南安化黑茶特色小镇的初秋之景。  相似文献   

19.
甘铁生 《台声》2001,(3):27-28
有个名叫范增平的台湾人,雅号“茶痴”,他曾经给我留下过十分深刻的印象。早在 80年代末期,他就曾辗转到祖国大陆,推广、普及茶艺; 10多年来,他为促进两岸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新世纪第一个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在北京职业高中“中华茶艺园”采访了他。 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这个茶艺园不大,但很精巧雅致。茶舍里布置得古色古香,从文房墨宝到海峡两岸各具特色的茶具,无不透着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氛。略作寒暄后,范先生就介绍他的女弟子李老师做茶艺表演。屋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范先生以平和而悠扬的语调,讲述着他对…  相似文献   

20.
路过茶都     
正恰逢春茶上市的季节,又晴了许多天,路过安溪,就忍不住去看看。走路去茶都的集市,四处都是我最爱的茶香,这种平时柔弱低调,与世无争,孤芳自赏的香味,在这里直接强力地蔓延开,遮住了汗味、烟味和四面八方稀奇古怪的味。集市上售卖的主体还是铁观音,并有本山、金桂、毛蟹等常见品种。袋中茶叶多有深色颗粒,可知老厚茶叶必多,茶梗亦有刀切口,卷曲异常,多为机器采摘。同去的朋友后来告知,千袋中得一袋好茶而不易,又说其认得一老者,只要拍拍袋子就知道茶叶好坏,甚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