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5,(2)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正视两岸文化差异。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两岸同胞彼此陌生、疏离、猜忌,意识形态差距颇大。尽管两岸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24)
<正>中华文化是两岸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2015年以来,两岸文化交流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开展,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文物、民俗、艺术教育、图书馆、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文化大交流如火如荼。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丰富了两岸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  相似文献   

3.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4.
<正>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两岸关系已经开创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开辟出和平发展的道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骨肉天亲的一家人,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要积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族认同,增强文化纽带,融合彼此感情,深化相互信任,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两岸开展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弘扬中华文化以凝聚两岸同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扩大两岸共识,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24)
<正>复兴中华文化需要两岸携手合作,台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参与民族和文化的复兴可以为台胞带来荣景,没有台胞参与的中华文化复兴是不完整的。影响两岸携手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因素,就积极因素而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的文化形态"花开并蒂、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年的中华文明,铸就了诸多让世人惊叹不已的历史名楼,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名楼文化。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共享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情怀。中华名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见证了一方历史,承载着民族精神,是两岸同胞寻找文化之根的重要场所,理应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成为两岸同胞进行交流互动的精神高地。本刊特刊登一组大陆历史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4)
<正>●春联●年菜●庙会●祭祀●灯会隔不断的文化隔不断的亲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它对于国民在思想、行动、文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同胞找到归属感,更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海峡两岸来说,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是两岸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春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百节之首",可以说是两岸共同的、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更蕴含着  相似文献   

9.
<正>1987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从此开启交流交往,至今已有30载。30年来,两岸经济社会交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两岸经济、社会、文化联结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展现出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在历史长河中,  相似文献   

10.
由云南省台办和台湾忠信高中主办、云南省两岸交流促进会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承办的“彩云之南-民族文化研习营”活动,于2006年3月25日在云南民族村开营。36名来自台湾忠信高中的师生从昆明开始,踏上了为期七天的感受民族传统文化、共叙两岸同胞亲情的旅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台湾学子了解认识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与版纳州民族中学学生合影。化,云南省台办安排营员们聆听了“多彩的云南、多姿的民俗”和“和谐团结、发展进步的云南”专题讲座,参观了昆明师大附中、云南师范大学(原西南联大)、西双…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旨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族认同。自2009年迄今,大陆共没立了2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重要遗址,如曲阜孔庙、湖南炎帝陵、随州炎帝故里等;  相似文献   

12.
<正>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旨在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两岸民族认同。自2009年迄今,大陆共设立了2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或重要遗址,如曲阜孔庙、湖南炎帝陵、随州炎帝故里等;一部分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念地,如南京中山陵、福州马尾船政文化园、武昌辛亥革命遗迹遗址等;还有一部分是两岸共同抗战的见证地,如台儿庄、湖南芷江、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等。多年来,这些交流基地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独特的自然风光,唤醒了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赢得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往和爱戴。  相似文献   

13.
正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过去8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稳定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符合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代要求。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大陆1979年倡议、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两岸全面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两岸航空业者经过协商,在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和开办专案包机的技术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做出了以下框架性的安排:一是两岸客运从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二是运送紧急医疗救援包机;三是残疾人等急难救助包机;四是有特殊需求的货运包机。应该怎样评估这一举措呢?笔者认为:这是两岸交流迈出的新步伐,但它的实际效益有限,更与实现两岸直航要求甚远。民航交流新的步伐2003年、2005年和2006年两岸先后实现了三次春节包机,这对极小部分台商回岛过节有积极意义。此次客运包机扩大到四个传统民族节日,…  相似文献   

15.
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展示了两岸学者的显著成就 两岸98名学者在5天的会议中,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文学作品、文化名人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学者们一起寻绎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并在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取得共识,这对促进两岸少数民族文学交流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者们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30日,由北京市台联主办的"民族风两岸情"——第四届两岸族韵喜福汇暨两岸少数民族大联欢活动再次来到台湾,在台湾屏东美和科技大学拉开序幕。精心准备的歌舞盛宴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舞蹈  相似文献   

17.
张庆涛 《传承》2011,(11):78-79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台湾的学校道德教育与祖国大陆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民族统一性,但是由于两岸政治、经济的差异,台湾的道德教育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对同宗同脉的台湾道德教育的研究,对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以及两岸相互借鉴与实效的提高,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0,(7):22-23
<正> 6月20日至22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第二届海峡论坛·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在宁德举行。交流会以"扩大两岸民族交流,促进宁台共同发展"为主题,通过联欢晚会、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座谈会暨乡镇对接签约、参观畲族博物馆和畲族村寨等活动,使两岸少数民族同胞间的友谊得以深化,让两岸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得以展现,对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4月,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溪口举行。海峡两岸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溪口,围绕"中华文化的礼俗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清明文化的核心是"慎终追远",是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这些民俗文化对于凝聚民族认同、提升"两岸一家亲"的共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率团出席论坛。蒋孝严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清明文化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24)
<正>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涉及的内容也很多。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因而,民俗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由此,近年来,两岸交流把民俗交流作为重中之重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