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华好习俗     
《台声》2015,(3)
<正>贴春联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贴在门上,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每逢春节,中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  相似文献   

2.
春联闲话     
华易 《今日海南》2006,(1):47-47
春联亦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因是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不仅给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而且颇具文化意味。春联始于五代十国,发展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副对联。至于日后的大行其道,则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推波助澜之功,明清两代最为兴盛。  相似文献   

4.
春联小史     
<正>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也是古代遗风。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4,(2)
<正>伏在母亲双腿上听父亲讲述那遥远的故事,对着电视让笑声随春晚一起荡漾,甚至和朋友一起快乐坐四方,这一刻,守岁充满无限温馨……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欢度除夕夜,守岁话家常。除夕夜守岁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拉家常、吃年饭、等候新年来临,称之为"守岁"。那么,马年春节你守岁了吗?【春联添喜】贴上大红春联增添喜庆气氛春联,俗称"门对子"。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9,(4)
正摘自2月21日《联合报》元宵节过了,2019年农历新年也算结束了。但鸡蛋价格飞涨,全台鸡蛋缺货,却从春节前持续至今。"蛋荒"引爆新一波民怨,问题竟又出在"荒诞"的农业产销失衡。早在春节之前,许多家庭主妇就发现大事不妙:竟然买不到蛋!不仅各地超市蛋架被扫空,即使有残存蛋品,也贵得让人犹豫该不该下手。因应年节蛋荒,还有台民意代表在发送自制春联时推出"贴文打卡送蛋""苦中作乐"帮部分民众解决"无蛋之苦"。  相似文献   

7.
联语杂记     
联语,俗称对子,是方块汉字特有的文学形式。我从读书识字至今,一直对此有兴趣。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觉得好玩。这大概同故乡春联比较盛行有关。在儿时的记忆里,春节前两天写春联、贴春联,是一年之中少有的几场文化娱乐活动。 我从小随妈妈常住外婆家。堂外祖父是乡村知识分子,一条街的春联大多出自他的手。我跟着他做些打杂儿的工作:研墨和展纸。耳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春天的符号。当家家户户在门楣贴上喜洋洋的春联的时候,春天就到了。春节刚到,春天的微笑已早早地绽放在人们的脸上了。  相似文献   

9.
名人与春联     
在我国,春联的历史十分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既能从侧面看出名人的德行情操、人生见解,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春天的符号。当家家户户在门楣贴上喜洋洋的春联的时候.春天就到了。春节刚到,春天的微笑已早早地绽放在人们的脸上了。  相似文献   

11.
绵竹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竹年画虞向军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旧历新年的开始(一般在公历一月底至二月中旬)。在这一天,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欢庆丰收,预祝来年更加吉祥、幸福。过春节时,有一重要习俗是贴年画,这一习俗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至今仍在中国农村广为流行。贴年...  相似文献   

12.
春节,大红"福"字贴满门楣、窗户、柜厢、院落,祈愿福寿、福运、幸福延年。年年岁岁"福"依旧,岁岁年年景不同。小小"福"字,见证了几多时事变迁、家庭冷暖,我自知其味,感怀万千。童年的春节最简朴,但却又最快乐。除夕,母亲忙着蒸馒头、剁肉馅;父亲忙着糊窗户、贴春联;我疯跑玩够了,便顾东顾西,打下手并捣乱。父亲用刀刮净旧年退色残裂的春联,刷上浆糊,喊  相似文献   

13.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除了那噼噼啪啪的爆竹,过年最明显的标志当数那门楣两侧大红的春联了。有500多年建村历史的诸暨璜山镇读山村,贴春联是迎春的主要风俗之一。全村600户人家,腊月二十以后,手拿大红纸,如同办喜事般请村里民间书法家、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老人赵信富写春联。赵老呢,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并说这是“和邻”之举。赵信富今年71岁,学生时期就酷爱书法,退休后得以在家自学。每年春节来临前,赵信富走街串户现场挥毫,义务为居民写春联,在众多村民的注目下笔走龙蛇,以劲健的柳体字写出,博得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赵信…  相似文献   

14.
胸有层楼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逢年过节,都会在大门上贴上一副自撰自写的春联,以示庆贺和祝福自己。前年,我的住房旧貌换新颜了。根据腰包里的实力,购买了一套位于闽江边的新居,某住宅小区六层的一套面积不大不小,楼层不高不低,价廉物美的四居室。新年来了,我照例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何妨大小,身居雅室风光  相似文献   

15.
送旧迎新     
在欢乐的锣鼓和鞭炮声中,中国人民正在迎接新的一年——一九八四年.每年之始,中国人民要欢度两个大节日,一是新年元旦,二是传统的春节.届时从城镇到乡村,家家户户全家老小都团聚在一起,贴春联、放花炮,吃“团圆饭”,迎新送旧.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永远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但对未来永远保持着希望.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生命力之所在,这种生命力表现在灿烂的文化上,也表现在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上.  相似文献   

16.
王军 《友声》2011,(2):16-17
【正】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了向世界各国人民致以新春的祝福,表达中国人民崇尚友谊、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2011年1月24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暨第二届中国国际新春联欢晚会"在人民  相似文献   

17.
黄吉遇  李力 《当代广西》2005,(11):13-15
旧时两广一带,家用春联颇流行只贴两张红纸,纸上不写一字.称作“无字春联”,此联始于清代乾隆年问大臣陈宏谋。陈宏谋是广西人.曾官至户部尚书.年老退休回故里后。每当除夕将至.乡人多以春联索书于他。陈宏谋接受以后.却不写一字.也不让家人代写。届时各家来取.就以原纸奉还。乡人十分惊奇.问他为何不写一字.陈公说:“有字不如无字好。”各家听了.部十分高兴.欣然把红纸拿回家贴在大门上。路人见到无字春联,深以为奇.就问户主为何不写字.户主都说:“这是陈公说的,‘有事不如无事好’,贴春联本来就是为祈求平安.当然是无事好呀!”原来在两广地区.“字”与“事”同音.乡人误听“字”为“事”.而“有事”是灾祸的代名词.“无事”则是平安之借语.陈宏谋无意漩的一句话经误听之后,其意正好符合乡民祈求平安的心理.所以他们十分乐意接受不写字的“春联”.于是张贴无字春联便相沿成俗.至今已流行了100多年。平安值千金。从旧时的“无字春联”到今天的“平安是福”.平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人们在田间庆祝丰收新年来到,三千多年的延续中,过年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过去的大年有数不清的习俗:“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而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数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美满的年夜饭。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春天的符号。当家家户户在门楣贴上喜洋洋的春联的时候,春天就到了。春节刚到,春天的微笑已早早地绽放在人们的脸上。 春天到来的时候,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一件礼物都洋溢着温馨。 春天的诗,也就是去年那颗种子在心田里长出来的灵感。  相似文献   

20.
春节之于中国人,如同圣诞之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春节,挂灯笼、赏花灯、观舞龙、贴春联…….同时,中国年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感染着在中国过年的外国人,中国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令他们目不暇接,兴奋不已.这在义乌这个外商云集的小商品王国里特别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