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兽医科技杂志》1980年第4期发表李英才同志的《马属动物布氏杆菌病诊断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谈到:“布氏杆菌与沙门氏杆菌有比较高的凝集现象,在有马流产沙门氏杆菌病流行的地区,应用布氏杆菌抗原诊断马布氏杆菌病,非特异性较高,特别是平板凝集抗原和试管凝集抗原的非特异性更高,不利于正确判断结果。”正如作者所说,在3798份血样中,布氏杆菌和沙门氏杆菌两种抗原同时出现阳性反应的血样数为462份。虽然有这种现象存在,从表面上看,似乎布氏  相似文献   

2.
布氏杆菌(Brucella)为革兰阴性胞内寄生球杆菌,可以感染牛、绵羊、山羊、猪、犬等哺乳动物和人,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布氏杆菌脂多糖作为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布氏杆菌最重要的表面抗原和刺激机体先天免疫的靶点,也是目前布氏杆菌致病分子机制研究和布氏杆菌病诊断、防控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布氏杆菌LPS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及相关基因、脂多糖与机体天然免疫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阐释布氏杆菌的生存和致病机制,为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属动物(马、骡、驴)布氏杆菌病的诊断问题,目前报道甚少,就我们查到的有关资料对本病的诊断的阐述,多以血清  相似文献   

4.
在建立了布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基础上,筛选具有强保护作用的细胞株A_7免疫BALB/C鼠,进行细胞融合。用竟争抑制ELISA筛选出5个阳性孔。克隆化后首次建立了9个布氏杆菌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细胞株。其中F9株经传25代后及液氮冻存复苏后仍能稳定地产生生高效价的抗独特型抗体。其Ig类型鉴定为IgG_(2a),并证实具有抗原“内影象”。以鼠RBC为载体将其吸附于RBC上进行小鼠免疫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抗独特型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免疫动物产生相当效价的抗布氏杆菌抗体(Ab_3)。  相似文献   

5.
家畜布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传染对象是牛、羊、猪,特征是引起这些牲畜的传染性流产。布氏杆菌对其他牲畜如马、犬等也有致病性,并且可以通过牲畜传染给人,引起人的布氏杆菌病。因此,家畜布氏杆菌病不仅由于引起牲畜的流产、不孕、泌乳减少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应用布氏杆菌羊型五号菌苗和猪型二号菌苗预防家畜布氏杆菌病基本控制了羊牛布氏杆菌病的流行。但对牦牛布病免疫进展不大,报道甚少。为此,我们开展了牦牛布病免疫途径的研究,用中国兽药监察所培养的布氏杆菌二号弱毒菌苗,对牦牛进行气雾、注射和口服三种不同途径的免疫效力观察。  相似文献   

7.
从布氏杆菌病猪型Ⅱ号冻干菌苗问世以后,国内很多单位即用来免疫山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至今尚未了解服苗后与自然感染布病山羊之间免疫活性细胞的差别。 为了探讨服苗后与自然感染的山羊T淋巴细胞值,1980年5月份我们曾在海拔4500~5000米的达吉岭区和桑桑区用酯酶标记(ANAE)试验检测口服布病菌苗的山羊45例,自然感染布氏菌病山羊10例,健康山羊30例。  相似文献   

8.
为快速检测牛布氏杆菌和副结核分枝杆菌,根据GenBank中的布氏杆菌OMP31基因序列(JF918757)及副结核分枝杆菌ISMav2基因序列(AF286339)设计、合成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快速鉴别检测牛布氏杆菌和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双重PCR方法。经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别扩增出602、246bp的特异性牛布氏杆菌和副结核分枝杆菌DNA目的条带,作为对照的双芽巴贝斯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弓形虫、链球菌、牛放线菌的DNA及其混合物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牛布氏杆菌与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92和2.51pg;牛肉样品中人工污染的牛布氏杆菌和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6×104和7×104 CFU/mL。该双病原检测体系的成功建立为牛布氏杆菌病及副结核病的检测、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牛型布氏杆菌(Brucella abortus)苹果酸脱氢酶(MDH)单克隆抗体,将牛型布氏杆菌A19菌株的MDH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表达产物被纯化后作为免疫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亚克隆和间接ELISA筛选,最终获得3株分泌牛型布氏杆菌MD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被命名为C2、D5和F4。ELISA检测结果表明,3株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的抗体效价为1∶1 600~1∶3 200,小鼠腹水效价为1∶12 800~1∶25 600;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牛型布氏杆菌MDH重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牛型布氏杆菌MDH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基于MDH的布氏杆菌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布氏菌病是一种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随着对其病原的探讨,已知有广泛的污染,除牛、羊、猪、鹿、犬等家养动物易感外,还有60多种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虫类也会受到感染。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收集到布氏菌3000多株,不但在人、羊、牛、猪体内分离到,也在鹿、犬、马、驼、黄鼠等动物体内分离到了该菌。前不久,青海省从野生岩羊体内分离到2株和黄羊体内分离到1株,为广泛探索布氏菌的宿主积累了一定数据。  相似文献   

11.
山羊腐蹄病的简易治疗山羊腐蹄病是由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感染而引起。该病多见于湿热多雨的季节,或见于低洼潮湿的牧场、圈舍饲养的羊只。症状病初患羊蹄角质出现间隙,随着病程延长,间隙增宽成分叶状并出现大小不一的孔,常流出黑色渗出液;继发感染后肿胀化脓,...  相似文献   

12.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灌县养鹿场从1963年引进新疆马鹿带来该病,后来虽然逐年淘汰了马鹿,但也逐渐蔓延到梅花鹿群中。经过多年的观察,梅花鹿的布氏杆菌病也是以流产为主要特征,一般表现为隐性感染过程,临床上不易察觉,给养鹿事业造成很大损失。如1972~1974年中参加配种母鹿796头,产生流产、死胎和死产(临产期生产出发育不良的瘦弱的死胎)者64头,占参加配种母鹿的8.04%,其中流产死胎(产生在配种后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流产布氏杆菌S19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分别扩增流产布氏杆菌UGPase基因和BCSP 31基因,将其插入含有双启动子pR/pL序列的广宿主穿梭质粒pBBR1MCS-PT中,电转至流产布氏杆菌S19感受态细胞并经抗性基因筛选,采用PCR法对重组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利用蛋白分析手段对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PCR检测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流产布氏杆菌S19-UGPase株和S19-BCSP31株的遗传性状稳定。SDS-PAGE与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33和31 ku处可见明显条带,且与His标签抗体的反应位置一致,表明目的蛋白获得正确表达。结果表明,构建的过表达重组流产布氏杆菌S19-UGPase株和S19-BCSP31株能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为下一步开展S19-UGPase株和S19-BCSP31株免疫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致青鱼细菌性死亡的病原,从病死青鱼肝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QG1511。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布氏柠檬酸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QG1511感染健康青鱼可复制自然发病症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QG1511对磺胺间甲氧嘧啶、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阿米卡星耐药,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本试验药敏结果为青鱼源布氏柠檬酸杆菌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县蓄集公社近几年来羊只流产甚为严重,为了找到流产的主要原因,我们先后搜集流产胎儿病料559份进行病原鉴定工作,只检出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7份,检出率为0.91%~3.9%。虽然对本公社所有羊群连续数年进行了布氏杆菌苗的气雾免疫,但对降低流产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认为布氏杆菌不是该公社流产的主要病原。自1980年起我们用直接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衣原体,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空肠弯杆菌毒素的研究进展@司宏伟@吴润¥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空肠弯杆菌毒素的研究进展1)司宏伟吴润(审校)(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兰州730070空肠弯杆菌(Campylobacterjejuni)是80年代起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的人畜共同感染的病原菌〔1...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核表达并纯化的布氏杆菌周质蛋白BP26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牛布氏杆菌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iELISA)方法。用建立的iELISA方法对138份临床奶牛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并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套式PCR(nested-PCR)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iELISA与RBPT和nes-ted-PCR的符合率分别为97.82%和98.55%。尽管该方法的敏感性略低于nested-PCR,但用iELISA检测病牛血清的阳性率可达93.00%。该iELISA方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诊断的备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玛多县是我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牦牛饲养量在全县家畜总数中占较大比例。但历年来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牦牛发病死亡很多,如在1958~1959年,1978~1979年,1981~1982年间,全县累计死亡牦牛3814头,加之布氏杆菌病的感染(阳性率达13.1%),给该县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尽早制止牛出败与布病在牦牛群中的流行,特进行了以下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脸动物:1983年6~7月,在位于平均海拔4200m以上的玛多县花石峡乡,对其4个生产队的39群牦牛共3100头,进行气雾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19.
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及感染症(蔡妙英等,1985),早已被证实。现已确认该菌为人和动物的致病菌。在家畜,该菌引起猪中毒(魏建功等,1990)及骆驼感染(魏建功等,1990)等已见报道。但在野生经济动物,特别是梅花鹿,由此菌引起的感染尚未见记载。本试验对鹿源蜡状芽胞杆菌分离株的培养生长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对实验动物的致病力以及药物敏感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进行畜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临床观察、血清学检验。病原菌分离,发现3只1岁半的初产奶山羊,无任何布氏菌病临床症状,经多次血清学检验为阴性,但从胎盘中分离出3株布氏菌,为潜隐性感染布氏菌病。调查方法在宝鸡市进行畜间布氏菌病调查时发现宝鸡县金河乡奶山羊布氏菌病感染严重,在受检的415只奶山羊中阳性羊54只,感染率为13%,其中有2个村的羊感染率达22%。因此将该乡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对全乡的901只奶山羊逐头采血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