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立人 《唯实》2013,(4):30-3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应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改革”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要求我们提高对改革整体理念的自觉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讨达成改革顶层设计的共识,并更加有效地加以推进。然而,在改革和发展理念上,新一轮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以更加有效地推进。直言之,深化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科学化与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新知     
《当代党员》2011,(5):2-3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本是工程术语,其英文是“top-down”,就是从最高层开始,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一层一层去设计好。目前“顶层设计”正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说得最多的词除了“深化改革”外就是“顶层设计”,而且一说到改革都会提到“顶层设计”.比如82岁的政协委员厉以宁就多次谈到这个词.他说:中国不改革没有出路,今天我们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现在不能再靠“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水深了”已经摸不着“石头”了,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比如医学界代表认为“公立医院改革顶层设计应有突破”,教育界委员强调“高招改革须进行顶层设计”,文化界也疾呼“文化产业需要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4.
观点     
《廉政瞭望》2012,(9):10-11
改革不能由少教人“设计”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目前撰文指出,“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是对改革认识与实践的更加深化,但顶层设计绝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成立一个什么权威部门,在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个什么一揽子计划。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社会对改革有一种新的期待与呼唤:“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但我以为,顶层设计不能汉理解为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方案,预展设计应该构建科学改革观。  相似文献   

6.
杨莘 《前线》2014,(3):26-28
近几年来,“顶层设计”一词由工程学界而理论界、由学术话语而官方话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我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这一理念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其坚持“整体性”的方法论原则,从“整体性”的高度去宏观地审视改革、把握改革,起到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坚持整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曾致信恩格斯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也需要顶层设计。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范本、范例。初步分析,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分四个阶段:思想发动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中旬)、系统研究阶段(2010年3月下旬-6月底)、形成共识阶段(2010年7月-11月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前)、决策实施阶段(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8.
一、“顶层设计”的科学内涵 所谓“顶层设计”,原本是来自网络工程学(Network Architecture)的一种说法,英文原文是top—downdesign。它是说在进行一个大系统的建设前,要从顶层开始,由上到下地进行设计。其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顶层设计:深化改革的合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观点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合理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求中央下更大勇气和决心,肩负起领导职责;创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互促进的改革方法,积极稳妥、有计划地深化改革;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提倡改革的良好氛围,坚定不移地鼓励地方或各部门敢闯敢试。  相似文献   

10.
胡鞍钢 《前线》2013,(11):30-34
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书籍《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御政之首,鼎新革故。”意思是“改革是国家政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句饱含中国古老哲学智慧的名言同样也反映着现代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三个十年改革(1984—2003)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一方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试错,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时期的顶层设计,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平均每隔10年左右,党中央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些决定包括每一时期(通常10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2,(4):4-4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上海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政治设计范畴的“十二五”改革顶层设计,是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登高望远,研究和设计系统性重大改革,为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发展谋篇布局提供翔实思路和对策,增强改革发展的总体性、体系性、层级性和互动性,是这项顶层设计的精髓和灵魂。本文围绕上海“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目标,聚焦五年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问题,研究战略背景、战略布局、战略选择和战略决策,从统领全局上,探讨解决上海“十二五”深化改革的总体性问题,以在更高历史起点上,更有绩效地推进上海新一轮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夏斌 《学习月刊》2012,(13):14-1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和风险增多。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中抓住主要的、重大的矛盾.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1,(3):39-3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记者:马院长,您好!关于我国今后的改革规划,“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一段重要论述:“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妊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14,(11):59-61
“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一个顶,一个底,不能守底就难以达顶。  相似文献   

17.
语丝     
《当代党员》2013,(2):2-2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8.
夏小林 《学习月刊》2012,(21):14-15
前不久.有强调“顶层设计”的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应以“欧美模式”作为改革目标。照搬欧美模式能够建成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市场经济吗?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党员》2013,(11):59-59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昏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洛哥本冠召开诚十八礴三寺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本刊从今年第9期开始。在“开卷有益”等栏目连续转发了《中国需要2.0改革版本》《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控制改革成本,扩大改革红利》《什么是改革的逻辑》等文章,  相似文献   

20.
"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然而,对于改革顶层设计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改革的顶层设计在邓小平时代已经完成,也有人认为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依靠上层精英。但是,无论是"完成论",还是"上层依赖论",都曲解了改革顶层设计。实质上,人民群众才是改革顶层设计的主体,他们是改革顶层设计的原初动力、评价主体和依靠力量。因此,必须构建彰显改革设计人民主体地位的新机制:不仅要构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标准的评价机制,而且要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