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网络风潮在各国王室间悄然兴起。挪威王储及王储妃在“推特”上的追随者近8000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酋长穆罕默德也活跃在“推特”上。他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向世人介绍他的工作和生活,偶尔也会放些生活照在网上。此举已使他笼络了近35万追随者。对社交网络最痴迷的王室成员当数约旦王后拉尼娅·亚辛。她不但拥有自己的网络视频频道、“脸谱”网页,同时还是“推特”的忠实用户。和其他国家的王室成员相比,这位王后可谓是个能干的信息传播者。她已经拥有120万“推特”跟随者、近18万的“脸谱”粉丝和500万网络频道“看客”,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交媒体女王。  相似文献   

2.
王丽 《廉政瞭望》2014,(11):62-63
1994年,奥巴马竞选州参议员失败后很沮丧,提出到陈远美手下当律师。陈远美把奥巴马夫妇请到家里吃饭,并告诉奥巴马:“中国有句老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必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接受“教诲”的奥巴马在两年后卷士重来,并竞选成功。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2,(24):4-11
经过旷日持久的鏖战,美国总统大选最终以奥巴马的成功连任落幕。遗憾的是,疲惫不堪的奥巴马还未来得及绽放舒心的笑容,就不得不愁眉苦脸地面对“财政悬崖”的迫近。何为“财政悬崖”?“财政悬崖”的出现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政府能否成功阻止“财政悬崖”的出现?如今,这一连串问题正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据《环球时报》报道,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反弹达到惊人程度。在不少美国人看来,这是奥巴马为美国抱回来的巨型糖衣炮弹,欧洲正悄悄地给奥巴马戴上“紧箍咒”,借此操纵美国的外交政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盟国,都有人呼吁奥巴马“如果是男人,就退掉诺贝尔和平奖”,或者要求他在领奖时,向世界说明他作为美国总统,“保留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扫描     
奥巴马“意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挪 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9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美国总统奥巴马,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与此同时,奥巴马正召集美国高级安全顾问讨论向阿富汗增兵事宜。批评人士认为,奥巴马尚未取得令人称道的政绩证明他应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6.
徐占伟 《党课》2009,(3):82-85
2009年1月20目,民主党人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高举“变革”旗帜而当选,美国内政外交或将迎来变革时代,但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他在竞选时许下的“重振美国领导地位”和“实行变革”的诺言能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仍有疑虑。因为国内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是奥巴马关注的重点,尝试超越党派纷争,应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变化,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又辅以市场监管,将成为奥巴马经济变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18):4-10
在俄罗斯允许美国政府的“眼中钉”斯诺登临时赴俄避难一年后,白宫方面随即宣布取消奥巴马和普京原定于今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的高端会晤。有部分舆论认为,白宫取消“奥普会”是对俄方准许斯诺登避难的“报复”;也有分析认为,奥巴马智囊基于美俄关系现状判定此次会晤不会取得成果,白宫借机取消会晤以避免给奥巴马带来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朋友口中的巴拉克·奥巴马和他笔下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他的回忆录役亲的梦想》一书中,年少时的奥巴马迷茫、愤怒,在白人和黑人的身份中间摇摆不定,不断质问自己“我是谁?”他在现实中苦苦挣扎,只能在毒品制造的幻象中寻求解脱。然而,这不过是奥巴马精心设计的片段——一个老掉牙的“发现自我”的故事,结局无非是主人公浪子回头。故事中的奥巴马和现实中的奥巴马之间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20):21-21
9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11”纪念音乐会上讲话。奥巴马表示,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前总统小布什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代价巨大,并称“战争并不光荣”,美国的强大并不是用驻军来衡量的。奥巴马说,“9·11”事件后,200万美国人参与了战争,但他们中很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即便是平安回来的人,也长久留下了心灵创伤和对逝去战友的黑色记忆。  相似文献   

10.
在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一周年之际,时隔一年奥巴马的民意已经“犹如冬季里的水银缓缓下降”,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国人眼中的“美国人不喜欢奥巴马了”,这与媒体的关注点从个人形象和生活品质转移到对他的内政外交政策上密切相关,这种媒体关注度的转移是由美国大选前后的公众心理和政治预期决定的,而自美国建国起便埋下的精神基因“共和思想”和“理想主义”则决定了总统权力衰落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党建文汇》2009,(11):22-22
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0月9日这条重大新闻在美国电视、网络等即时媒体报道中滚动了一天。几乎所有人都和奥巴马本人一样愕然。当路透社记者用电子邮件告诉奥巴马的高级顾问阿克塞尔罗德,许多人对奥巴马获奖感到惊讶时,他回复道:“我们也是。”  相似文献   

12.
张帆 《党建文汇》2008,(10):20-20
拜登互补奥巴马 1987年至2007年,拜登曾两次竞选总统,均以失败告终,这回他以奥巴马副手身份重新登上政治舞台。有人说,拜登能为奥巴马带来的“王牌”也许并非丰富的经验,而是他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13.
视界     
1月2l日,美国连任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国会山举行的公众就职典礼上宣誓就职。图为当日奥巴马的家人在总统就职典礼上观看奥巴马宣誓。1月27口凌晨,位于巴西圣玛丽亚市中心一家名为“吻”的夜总会发生严重火灾,  相似文献   

14.
数字     
《党课》2014,(2):60-61
41%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进行年终新闻发布会。奥巴马不肯承认2013年是其总统生涯中最糟糕的一年,并说2014年将是“突破性”的一年。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当前支持率为41%,是其总统生涯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的决定,让总统奥巴马暂时松了一口气。连日来,美国媒体一直称,在白宫和国会的对抗上,奥巴马始终无所作为,像一个“永远坐在场边”的观察者。对此,奥巴马身边的一位女性站出来说话了: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次访华。当晚,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设宴盛情款待了奥巴马一行。宴会上。胡锦涛主席请奥巴马总统品尝了颇具中国传统又不失西方特色的“四菜一汤”。可谓“中西合壁”。 为什么要做如此的安排,崇尚饮食文化的中国人在精心安排的菜肴中蕴含了哪些深意?这不禁让我们回首我国国宴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治国理政     
陈克鑫辑 《湘潮》2011,(7):46-47
白宫频现“毛主席语录”。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的就职典礼结束后,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官方中文译文最后部分写道:“……让我们再一次迎着寒风中流击水,不论什么风暴来袭,必将坚不可摧。”奥巴马的对手麦凯恩2008年7月在回答有关能源问题时说:“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允许千花齐放。”  相似文献   

18.
何士龙 《党课》2013,(8):12-17
2012年11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连任刚刚三天,美国政府高层就出现重大人事变动: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因“私人问题”向奥巴马提出辞呈,并于当天获得批准。而这“私人问题”正是政坛上常见的“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戏码,彼得雷乌斯坦承自己发生了一段婚外情,称这对他作为丈夫和中情局局长的角色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4日,俄罗斯杜马批准一项法律,规定两年后禁止本国公民数据存储于国外服务器。这一新规,被反对者看成是对脸谱网、推特等美国社交网站的排挤。此前的6月18日,俄杜马曾通过法案,规定今后将对传播极端主义内容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惩罚,这种“传播”包括“转发”和“点赞”。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14):77-77
2008年美国大选创下了投票人数新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人,尤其是奥巴马有效地利用了网络等现代化拉票方式,吸引了“不关注政治”的年轻选民等群体投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