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康熙年间的黄培文字狱案,是历时四年的清朝一大要案。清廷前后下过六道谕旨,牵动京、省、州、县四级官府,涉连217人,堪称清初中国北方最大的文字狱案。  相似文献   

2.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严重的大地震。古人虽然科学知识不及今日发达,也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和救援工具,但面对天灾,历朝历代政府和民间力量依然有救灾赈灾的措施。今天,让我们以康熙年间的一次抗震救灾为例,看看我们的先人是如何齐心合力,与灾害搏斗,重建家园的。  相似文献   

4.
李平 《求贤》2010,(6):13-13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在安徽桐城老家修建宅院,因地界与邻居发生争执,遂给张英写信求得支持.张英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复信。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仔细思量,决定按张英说的.让出三尺。邻居见状,也不好意思再争斗.同样让出了三尺。从此两宅间留出了六尺宽巷道.两家也因此和谐相处.几百年来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5.
吴晨潮 《世纪风采》2012,(12):22-26
甪直,一座蕴藏着江南灵秀的水乡古镇,吴王阖闾曾在这里建有离宫,唐代诗人陆龟蒙、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在这里隐居。宋至清康熙年间,这里有进十、贡生120多人。在岁月留痕的小镇深巷,有一座距今1500多年的保圣寺,寺中“国家文物保护”纪念碑上刻有一个名字:金家凤。在这个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背后,还有一段被尘封在记忆深处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郭泰运先生是我景敬重的民间老艺术家。 那天,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郭泰运老人在现场展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印刷技艺,娴熟的手法和神奇的印刷速度,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观看他的年画印刷是一种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3):124-1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是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塑造了清朝康熙年间以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特殊历史境遇中政治担纲者的艰难抉择。因为他的推荐,《大清相国》一时洛阳纸贵,主人公陈廷敬也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姚鸿 《求是》2015,(3):62
<正>在国家大剧院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共同观看新编京剧、晋剧《廉吏于成龙》,凸显出鲜明的反腐倡廉主旨。于成龙是清代"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年间,他新任福建按察使,发现前任官员以所谓"通海通匪"为由,造成了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于成龙与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以其刚正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救无辜于囹圄,还社会以清明,为他赢得"闽省廉能第一"的美誉。历史是一面镜子,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9.
《党的建设》2010,(12):53-53
清代康熙年间,临洮有一位少年诗人,12岁能诗,引起四乡八里的关注。这位少年诗人就是清代甘肃诗坛上的巨匠吴镇。吴镇(1721—1797),字信辰,号松崖,人们又称之为松花道人,出生在狄道城内菊巷。他曾写道:"从小爱吟  相似文献   

10.
李晓巧 《廉政瞭望》2023,(22):67-67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李煦从曹寅手上接任苏州织造,此后30年他一直担任此职,任上亏空很大,却获准多次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李煦写奏折给康熙皇帝:“今年十月十三日,臣满一年之差,轮该曹寅接任。臣今冒死叩求,伏望万岁特赐矜全,允臣煦代管盐差一年。”奏折中所称“盐差”指的是两淮巡盐御史一职,两淮盐税是清代重要税收来源,康熙年间占当时全国盐课税收的52%,主管两淮盐务的巡盐御史都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康熙皇帝南巡,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负责迎驾事宜,开销巨大,苏州织造李煦任上接驾四次,账目亏空50多万两白银,江宁织造曹寅的亏空也很大,二人向康熙皇帝请求轮流兼职两淮盐务,以盐课之外的利润补贴亏空,康熙皇帝同意二人轮流管理两淮盐务共十年。  相似文献   

11.
张文良 《前线》2009,(10):64-66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首老北京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老字号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同仁堂的中药、荣宝斋的字画、亨得利的钟表、月盛斋的酱肉、张一元的茶叶、稻香村的糕点、东来顺的涮肉……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构成了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珍贵记忆。  相似文献   

12.
贫穷也是一笔财富。巫山农民魏宗平幼时家境十分贫寒,8岁失去父亲,11岁失去母亲,在亲朋邻居的扶助下,兄妹四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艰难。1987年夏天,魏宗平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考上县重点高中,但面对学费,魏宗平只好悄悄叠好录取通知书……他暗下决心:“不能继续读书,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境!”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支部生活》2014,(2):50-50
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位于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古文化街中心。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新敕建。因其早于天津建城设卫,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故素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  相似文献   

14.
《新湘评论》2010,(11):50-50
铅笔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一种书写工具。他办公桌的西头放着待办的文件,办公用纸放在了与文件相近的地方,而桌子中间部分的前边,放着的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砚及铜墨盒。在办公桌的中间还放着一个旧的、那种小学生用的脱了漆的铁皮铅笔盒,里面总是放着长长短短的十来支中等硬度的铅笔。每天,值班卫士准时把铅笔削好,放在铅笔盒子里。毛泽东历来注意节俭不愿浪费,只要铅笔能拿得住,他绝不允许扔掉,所以铅笔盒里总是有些短短的铅笔头。  相似文献   

15.
王锦慧 《党建》2012,(1):53-56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摘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1多年来,冯骥才先生形成一种习惯,每至腊月底,就要到乡间跑跑转转,在年集中挤一挤,直到挤出一种年味儿,一种生活热望,一种醇厚的泥土情感,才满足才痛快,好似生命的根须一下子找到了土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主要是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砚作为使用的书写工具,是历代文人学士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因而熏便有“家有佳砚才算书香世家”的说法。砚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形象象征。砚的历史很长,约有五千年。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从新石器时期  相似文献   

17.
清朝顺治年间,有宋姓人在一低洼之处居住成村,取名宋家洼 今天,一名叫宋光的人在这片片地上神奇地创造出“洼地效应”:短短4年,全村经济收入就由50万元发展到700万元,固定资产由1100万元增长到7500万元。  相似文献   

18.
邵娜 《党课》2012,(14):81-83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19.
隔山 《党课》2008,(9):108-110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开元年间(713-741)中进士,宫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相似文献   

20.
刘威  老柯 《党史纵横》2011,(6):29-30
抗日英雄、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支铁路工人抗日游击队的创建者李延青,是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1902年生于莱州湾一个贫苦人家。掖县地处莱阳西北,民国年间,“西北菜子”以有头脑、许多人家都有男子“闯关东、下崴子”经商做买卖而闻名山东半岛。由于家境贫寒,李延青童年时便随父兄下海打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