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湍水石 《先锋队》2011,(12):25-25
“能耐”本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才能,或指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说一个人有“能耐”,往往是指这个人很有能力,工作干得很好。  相似文献   

2.
苗翠静 《新长征》2009,(11):64-64
品行,这个词可以分为“品”和“行”两个部分。品,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行,则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品是内心的、看不见的。通常,个人的品行是用看得见的“行”来体现看不见的“品”的。“品行”两个字合起来理解。就是能够体现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行为。品行,其表在“行”,其质在“品”;品和行的统一,才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品行.  相似文献   

3.
“能耐”,本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才能,或指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秀坑人     
郭庆晨 《党课》2010,(5):123-124
秀,是事物所体现出的外在美。不论是指禾类植物的花、草类植物的果,还是泛指的状貌优美出众,无不是外在美的表现。中国的古谚讲“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很难被他人掌握,“内秀”也很难被一眼看穿。  相似文献   

5.
传统发展观重视经济增长,而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发展,这就标志着我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从横向看指全体人民,从纵向看指多代人。人是发展的主体与动力,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峰 《廉政瞭望》2011,(1):67-67
模样首先是指一个人的相貌,属于人的“硬件”范畴。它是父母所赐,是一个人来自基因的骨骼肌肉肤色特征。  相似文献   

7.
讲正气、重名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性格正气格的是什么?《辞海)“正气”条自解释是:刚正的气节。文天祥有《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口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也指正派的作风和良好的风气,与“邪气”相对。按照这一解释,所谓正气,指的是一个人在为人、作人时所具有的正直、正义、刚正的气节,指的是一个群体、社会所形成的正派作风和良好的风气。纵观中国历史,一首首正气歌,一章章正义篇,流芳上下几千年,气贯长虹,熠熠生辉。正气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人表示异议:“礼仪”是指注重礼节、仪表、辞令等。如称吾国为“礼仪之邦”,无异于说“中国人只会打躬作揖”。因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吾国是“礼义之邦”。  相似文献   

9.
说说“官”     
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字眼。因为每个社会都有一些公共事务需要处理,所以就养了一批批所谓的“官”。设“官”的初衷无疑是维护基本的社会秩序,但因为官职可以为当“官”者提供许多便利,所以当“官”、保“官”就成为一些人努力追求的目标。从古到今,尽管中国社会经历过无数次的朝代更替,中国百姓为了命运进行过前赴后继的抗争,但中国人对“官”的依赖、关注和期望却没有多大的改变。对于“官”内涵的理解,许多人还停留在旧的观念上;至于“官”的称呼,更是沿袭以往的习惯。过去,“官”是指在政府机构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今天,严…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12,(12):51-51
我们称誉圣人,常譬之为龙。盖龙乃圣物,乘风云而上天,凡人莫能知。由此衍生“龙性”一说,其第一义,即指性情倔强难驯。古代中国,身上有龙性的人,嵇康是一个,颜延之赞他“鸾翮有时铩,  相似文献   

11.
我观无德到“家”毛志成说一个人“无德到家”,就是指极端无德的意思。本文的所指稍有不同,指的是有些人的无德,已经显示在家庭问题上。一个人生下来,第一属性就是“家庭成员”,因此“家庭成员”也就成了一个人的第一“社会属性”。人除了自身,同时又是人子。人女;...  相似文献   

12.
胡阿祥 《唯实》2013,(8):82-85
2012年12月19日,笔者在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的《国号》第一集《国号的奥秘》中,曾经简单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成立过程、语词结构与专名含义。以语词结构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的“中华”,是专名,相当于姓名中的名,这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国”是通名,相当于姓名中的姓,这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共有的;而“人民共和”是“国”的修饰成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它不是王国,不是联邦共和国,也不是合众国,它是人民共和国。再言专名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则“中华”来自“中国”+“华夏”。“中国”这个称呼,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中”字是指旗帜,首领要发布命令了,就在高处竖起一面大旗,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围绕在旗帜的周围,接受命令;然后“中”就演变出相对于四方的中央、相对于左右的中间的意思。“国”(國)最初的写法是“或”,是指一个人扛着戈这种武器,保卫城池。最早的“中国”指今天的洛阳一带,“中国”就是中间的城池的意思。但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以“中国”作为正式简称之前,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这个国号,那时的国号叫夏、商、周,叫隋、唐、宋,叫大元、大明、大清,而一直也在使用着的“中国”的称呼,或者是多变的地理概念,或者是模糊的文化概念,又或者是复杂的民族概念。再说“华夏”。“华夏”就是像花一样美丽的、文化繁荣灿烂的“夏”,华就是花;而“夏”是4000多年前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国家的国号,这个国号来源于一种昆虫,即蝉,就是我们习称的知了,那个夏天里不停地叫着的知了。  相似文献   

13.
全面认识“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内涵 “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寥寥八字,内涵却博大精深。 自强不息,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来说,体现为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精神。中国文化讲的“自强不息”,主要是指人的自强不息。《易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无前,生生不息,人的活动也应效仿天道,做到自强不息。有了人的自强不息,才会有地区、国家和民族的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4.
郭庆晨 《奋斗》2002,(11):55-55
形容一个人枪法准确,最常用的词汇要算是“指哪打哪”了。能指哪打哪,说明枪法已经到了随心所欲、弹无虚发的程度。还有与指哪打哪相反的说法,叫“打哪指哪”,说的是打到哪儿算哪儿,是对枪法非常糟糕的假“神枪手”的一种嘲讽。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我们传统文化中法家的依法治国,也可以简称“法治”,但它同西方的法治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法治完全是另一种文化的产物,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它是指一个社会不是由人统治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另类和谐集体”,是指一个单位一把手等实权人物权力至高无上,事事说了算,下面的人全看他(他们)的脸色行事,凡事“一致通过”,保持高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3,(5):20-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逐渐流行起来。“中国威胁论”一般是指中国的发展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的观点、理论和思潮。宣扬、赞同与附和“中国威胁论”的人可谓形形色色,内容不断翻新,先后出现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等,其论据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是指文化建设主体对待文化发展的理性思维和实践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整合的结果。新世纪新阶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做到对自身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之自觉,对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之自觉和对未来文化“建设创新”之自觉。  相似文献   

19.
蒋平 《学习导报》2013,(14):55-55
“明星”原是道教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一个女神仙的名字;“玉女”则是一种美称。所以“明星玉女”就好像”孙大圣”一样,是有其特指含义的。中国古典笔记小说《集仙录》对此有过描述:“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党史文苑》2002,(6):48-48
蒋介石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师以上军官的名号、籍贯、生辰、亲缘及一般人不注意的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