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为我们做好改善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新要求。这反映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改善民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魏建国 《奋斗》2012,(12):45-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高度,深刻认识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孙洁 《实践》2012,(9):17
这一讲,我们同大家谈谈科学发展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这一话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工作要求。我们怎样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的精神实质呢?  相似文献   

7.
邓宏图 《奋斗》2011,(10):14-15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廖作斌 《前线》2008,(5):18-20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社会建设必须以民生为重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切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民生新理念,着力健全完善社会建设新体制。  相似文献   

9.
田枫 《新长征》2011,(12):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但社会建设并没有伴随经济的增长而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和民生相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建没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是我们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祝志 《奋斗》2007,(12):31-3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推进和谐龙江建设中.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新论述、新举措,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促进黑龙江省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涵,更加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判断和要求。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上下要特别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杨宜勇 《前线》2013,(2):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2,(4):63-6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16.
论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国家将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速度质量效益并重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和谐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入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为亿万人民描绘了全面小康的幸福画卷。报告首次提出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番的新指标,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对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新部署。民政部门承担着政府保障民生的重要任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我们要积极顺应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将民政事业放到中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去把握,放在湖北省委建设“五个湖北”的总体社会事业发展中去认识,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改善民生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理 《党的文献》2012,(3):83-90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概念,并明确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后,中央先后通过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和谐社会建设贯彻落实到"十一五"规划、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并通过相关决定等几个关键环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展开;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系统阐述,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从而为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将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七大以后,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中央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