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与中国企业积极谋求向海外扩张的背景下,首届中法跨文化管理国际高峰论坛于2010年9月24日到26日在上海松江召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主题会场等方式,就民族文化多样性对经济运行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导致企业管理中文化冲突的主因,企业管理普遍模式与地方传统的对接,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文化与管理创新,跨文化管理的研究趋势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并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提高跨文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8,23(1):47-54
基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下文化认知假设,跨文化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我和他我辩证互动性的影响,本论文试图阐述跨文化接受的基本认知形式、跨文化理解的几种假设和由此所致的跨文化冲突形式,以此界定跨文化诠释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关系(续)曹云华三、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几个因素1.台湾因素。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在今后的走势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台湾与东盟关系的影响。台湾与东盟和东南亚的经贸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去年,台湾当局推出所谓“南进政策”,使中国与东盟和东南亚...  相似文献   

4.
《当代韩国》2010,(1):I0003-I0003
201082月22日下午5:30,驻华韩国文化院首场展览“Green Project——沟通大自然展”纪念活动在韩国文化院地下一层展厅举办。韩国青年视觉设计师Yoon Hee Koo,Sung Young Kim,Eun Jin Yu,Joo Young Jeon,Young Jun Han,Ji Ah Lee共6位艺术家以及韩国驻华大使馆、韩国文化院的诸位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能力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的德语外语专业应进行相应的现代化改革,实现由传统的语言文学向文化和跨文化的拓展和转向。本文以跨文化日耳曼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诠释出发点和专业建构的阐述,确定跨文化日耳曼学特有的跨文化特征。不同于传统日耳曼学,跨文化日耳曼学强调“文化空间”和由此所致的“文化间距”,并试图从“时间间距”和“文化间距”这一交叉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基于这一诠释新视角,跨文化日耳曼学强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主体性,并将学生特有的文化诠释多样性纳入教学和研究之中,在基础上奠定了跨文化日耳曼学的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认知框架下,本文对跨文化日耳曼学学科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崔守军  范存祺  郑执浩 《当代亚太》2023,(1):70-99+158-159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红利日益释放,双边关系正驶入新的历史高点。在跨文化交流层面,中国—东盟关系也暴露出认知对称失调、信号解码模糊及情感话语误解等问题,亟须对中国—东盟情感话语进行深入剖析,以研判缺陷短板。不同于周边其他大国,日本—东盟的跨文化交流具有独特的实践经验与鲜明的特征表现,可作为参照国进行比较分析。文章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试图构建东盟对中日情感话语分析框架,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五个维度,运用GDELT数据库、赫斯特指数算法进行分析,挖掘当前中国—东盟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可借鉴经验,并尝试在理论层面围绕“认同协商”“面子协商”和多元外交来探讨未来中国—东盟跨文化交流的实施机制。文章认为,应当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以经贸合作搭桥,以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背景知识”为着力点,重视国家间情感变化的影响因素,宣讲“好中国”的“活”故事,形成多元文化要素互动渗透机制,推介中国真实形象,增加国家和民族间文化认同度,切实打造中国—东盟文化共同体,以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日本海外-归国子女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海外企业的增加所出现的、针对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中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日本政府对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了以“设立海外日本人学校为核心”的海外子女教育政策和以“语言教育为核心”的归国子女教育指导方针。这些政策的背后,离不开日本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支持。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文化适应研究,为日本分析和解决海外-归国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路径。中国也应从加强对跨文化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教育需求的关注、确立并完善海外-归国子女教育为代表的相关政策制度、增强海外-归国等跨文化子女的文化适应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以海外-归国子女为代表的跨文化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5,20(3):71-76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越来越多地面对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方式.由此所致的跨文化问题影响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鉴于这一新时代新问题,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应对21世纪的挑战,促进不同文化人员间的交流.本论文从跨文化诠释学理论出发,从跨文化认知特性与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问题及跨文化理解前提三个方面,通过中德跨文化交际的实例论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9.
去年发生的法国政府大规模驱逐罗姆人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体现了法国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指导的文化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方式无疑没有很好解决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又叫交叉文化,是指在对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它们。我们应该强调不同文化间的跨文化对话,因为只有相互理解与沟通,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曾静 《法国研究》2011,(4):94-94
2011年10月31日,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携手武汉大学法语系,中国法国工商会共同举办以中法跨文化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这次活动为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会面的机会,对中法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和项目中的跨文化关系的管理方式进行交流。研讨会于31日早上8点30分在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报告厅开幕,中国驻法国前大使蔡方柏先生、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以及法国驻武汉总领事兰博先生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顺利合作使得此次研讨会聚集研究者,专家,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及大学教授,他们在研讨会中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1.
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二——百济前期的语言●都守熙一、百济前期的版图及其语言如副标题所示,“百济前期的语言”指的是相当于7个世纪的百济史中的2/3的时间即5个世纪(温祚王元年到文周王元年,前18~475)在百济领土内使用的语言。①对这一百济前期语言的形成及...  相似文献   

12.
《德国研究》2012,(2):F0003-F0003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问题研究所自1998年起招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问题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德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中德跨文化交际、德国与欧盟的关系等。研究所自2008年起招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德跨文化交际及国别研究。目前,德国问题研究所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共3名,均为教授,并在德国深造或获得过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3.
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关系曹云华中国是东盟重要的邻居,在历史上,东盟与中国之间曾经有过许多恩恩怨怨,最近几年,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得到了重大的改善,中国领导人一再表示,近年来,中国与包括东盟在内的所有亚洲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最好的时期。一、...  相似文献   

14.
崔培玲 《德国研究》2000,15(3):48-53
异性间交往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领域。本文以在中 国和德国的几所高校里做的问卷调查为例,对中德大学生普通异性间的交往进 行了比较和分析,总结得出两者主要在称呼方式、表达感情、礼貌原则、交往体 距、交际倾向、婚姻状况的影响以及对目前大学校园里异性交往的看法等七个 方面存在着差异。之后,又进一步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三方面分 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由差异出发,本文又列举了中德大学生异性跨文化交际 中可能出现的七种冲突表现,并对解决冲突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梳理中国—东盟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可以发现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创新具有以下特点:发展导向与规则创立相结合;软硬结合、灵活有效;智库探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互学互鉴与取长补短相结合;地方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现有机制与创新机制相结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层面研究不够,缺乏理论指导;制度化建设不够,有效性不足;机制叠床架屋,协调性不够;政治互信欠缺,发展动力不足等。中国需要加强区域秩序与区域治理的理论研究,提出中国—东盟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理论建构;承担提供区域与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机制的整合与升级,提升制度化水平;充分发挥智库和地方政府构建次区域合作机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探索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王箫轲 《当代韩国》2013,(2):96-108
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经济—经营研究发展迅速,这成为中国韩国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当中可以发现,韩国经济—经营研究是中国学界较为关注的国别研究之一,其关注重点随着中韩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92~1997年,相关研究对韩国经济的制度层面和大企业集团的关注很多,重点是对韩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引进和借鉴。1998~2008年,中国学界对韩国经济—经营领域的研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对韩国工业经济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对韩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进行了更加详实的考察和分析。2009年以来,能源问题、文化产业问题、FTA问题、农业问题、宏观经济管理当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等成为中国学界的关注重点。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学界对韩国经济—经营领域的研究存在基础研究不足、跟踪研究滞后和具体产业研究不深入等问题。目前,韩国在经济—经营方面依然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中韩经济关系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学界对韩国经济—经营领域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娜 《当代亚太》2023,(1):125-156+160
2000年以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有的成功如中老铁路项目,有的失败如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有的进程波折如中泰高铁项目。针对基础设施合作有效性的差异问题,文章从多利益相关方互动的视角构建解释框架。在实证研究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由多利益相关方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和成本—收益匹配度是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变量。文章将基础设施合作的有效性按程度分为四类,并分别选取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泰高铁以及缅甸密松水电站为案例,对基础设施合作有效性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探讨。文章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基础设施的供给过程中应注重多利益相关方关系的维护,尤其应优先争取社会精英、非政府组织及媒体等期待型和潜在型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同时应着重关注相关方之间利益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8.
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三——百济前期语言与古代日本语的关系都守熙一、百济(前期)、加罗、日本间的文化交流1.百济开始向古代日本传递文物的时期是首都设在现在的京畿道广州的前期时代。这一时期百济的先进文化像洪水似地东流日本,那时在百济和日本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加罗...  相似文献   

19.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11,(3):64-71,80
迄今为止的跨文化沟通理论建构都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正面性,但是综观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交往和跨文化实践,人们不难看到,各种文化间存在着彼此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使在了解他我文化,并已具备文化认知前提和跨文化接受条件时,依然会遇到问题和困境。本文从跨文化认知特性出发,对由此所形成的跨文化理解困境进行探讨,确定三大困境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试图展示中韩两国间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建构内容,了解两国大学生对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认识差异,并探讨端午文化遗产争论在中韩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或贡献。论文的研究在“中韩两国在端午文化遗产争论过程中是否存在认识差异”、“中韩两国跨文化交流中的端午文化遗产争论对两国文化起到的作用(贡献)”、“中韩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参与者特点是否对端午文化遗产争论的认识差异存在影响”等方面有了一些发现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