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成小爱 《北方法学》2023,(6):123-134
2021年《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了以远程方式审理刑事案件的基本方式。远程刑事审判与传统审判既有共性,又在审判理念、诉讼规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以效率为价值导向的审理方式,远程刑事审判呈现出限制权利的审判、介于书面审理与言词审理之间的审判形式等特点。由于存在这些内在局限,因此实践中大规模应用欠缺正当性。作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审判形态,远程刑事审判为数字时代审判方式的革命性重构,其在整个刑事审判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并非传统线下审判方式的远程化或自动升级。因此,传统的审判理念与原则在远程审判中作用空间有限,理论上用传统审判应遵循的理念、原则来质疑远程审判的正当性并不恰当。基于远程刑事审判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未来首先应当赋予远程刑事审判在整个审判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重塑,从而实现技术与规则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法官和当事人在刑事审判中的地位是划分不同的刑事审判模式的关键性因素。当事人在刑事审判中具有较高的诉讼地位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规范法官在审判中的行为,并提高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的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3.
冯喜恒 《海峡法学》2011,(1):24-29,45
我国台湾地区自上世纪末以来开始实行"改良式当事人进行主义"的刑事诉讼新制,引入认罪协商、交互诘问等制度,但新制却加剧了固有的审级功能不分造成的诉讼低效。2010年9月1日生效的台湾地区"刑事妥速审判法"旨在提高审判效率、实现迅速审判,但其牺牲当事人利益换取诉讼效率的治标式立法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刑事妥速审判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判拖延的问题,其立法成就与缺陷留给大陆诸多启示。我国大陆应在刑事诉讼中重视保障被告人的期间利益,确立诉讼迅速原则,并取消以审限作为法官考核指标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审判公正是我国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原则。其中,程序公正至关重要,刑事审判程序公正与否是决定刑事审判实体公正与否的首要前提。刑事审判程序公正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行法学学说中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乃至程序虚无主义观点,我国法律制度在刑事审判公正原则构建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现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刘兰秋 《行政与法》2006,42(5):119-121
我国检察机关的刑事审判监督权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造成了刑事诉讼实践的紊乱。本文欲从历史的角度、比较法的角度以及实践的角度,对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权作一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审判监督权的改造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刑事法庭的设置因其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控、辩、审三方诉讼主体在审判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而成为刑事审判构造的重要表征。由于我国古代以“审讯”为核心的审判模式的影响、被告人沉默权的缺失以及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够彻底等原因,导致我国现行刑事法庭设置呈现出“伞型”特征。重塑我国刑事审判构造,应当去除目前庭审方式的“审讯”色彩,加强庭审的“听证”性,建立审判中立、控辩平等、当事人主导的“正等腰三角形”的审判构造。  相似文献   

7.
刘会慧 《法制与社会》2010,(19):131-131
东京审判作为国际特设刑事法庭,是国际刑事审判的早期模式,这一针对二战战犯而设立的国际法庭,抚慰了人们那段痛苦的记忆。本文从国际组织角度,由其设立到审判过程,围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的内容,旨在从回顾中梳理出它在国际刑事审判发展脉络中的贡献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英美法系诉因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刑事审判对象是诉因,法官和检察官原则上无权变更诉因;大陆法系公诉事实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刑事审判对象是公诉事实,法官有权在公诉事实同一的范围内变更指控罪名;日本公诉事实同一下的诉因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刑事审判对象是诉因,检察官有权在公诉事实同一范围内变更诉因。三种刑事审判对象模式之间的差异导致它们在不同诉讼价值的实现上各有优劣,刑事审判对象模式上的差异根源于审判方式上的差异。随着审判方式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刑事审判对象模式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9.
牟军 《北方法学》2016,(4):124-137
从证据手段在审判中的运用来看,以卷证为基础的欧陆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审判可以界定为一种技术审判,而英美以口证为主要手段的刑事审判大致属于一种经验审判。我国普遍运用卷证的刑事审判也可归为一种技术审判方式,但由于对卷证的过度依赖、司法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和刑事卷证运用的程序性制约机制的欠缺,导致我国技术审判的异化。当下推行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并非是对刑事卷证运用的根本否定,相反,为我国刑事卷证在审判中运用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刑事审判实践中,存在刑事审判吸纳不真实的民意、不吸纳民意、过度吸纳民意和直接吸纳民意的误区,使得刑事审判或者与民意脱节、或者沦为民意的附庸。正确处理刑事审判和民意的关系,要求刑事审判既要吸纳民意的合理诉求又要对吸纳民意的风险保持警惕,即要做到有限度地吸纳民意。刑事审判吸纳民意应遵循充分甄别原则、适度吸纳原则、程序吸纳原则,并建立民意采集和甄别机制、民意引导机制、民意吸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