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家,其"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虚实相间"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与造园结构。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与构园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环境伦理学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表现为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维度的思考,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述为"天人关系",其本质是"天人合一"。从"天人合一"的总体原则出发,中国哲学特别倡导系统有机的思维方式,倡导厚德载物的人生智慧,倡导与自然和睦相处、"重德、利用、厚生"的实践情怀。放眼于人类未来的文明,我们必须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从而促进文化与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一个共识,就是中西哲学在认识论上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是一种"以人为镜"的哲学,而"天人相分"的西方哲学是一种"以自然为镜"的哲学。这种思维模式虽然不能概括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但我们观察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其思维模式之间的对立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和法律制度及其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环保思想和法律制度.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佛家提倡的"众生平等"等均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思想;在立法上,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立法来或多或少地确认和发展这种社会文化."和谐"观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儒道思想中的生态旅游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与现代生态旅游倡导的“认识自然”、“融入自然”是一致的。但儒道两家在“天人合一”观点上各有偏重 ,儒家更强调法制的作用 ,道家则主张“自然无为”。生态旅游的实现要依靠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生态观饱含生态智慧,其主要内容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本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和“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先秦道家生态观体现了注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特色、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特色以及主张节制人类欲望的伦理特色。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态观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如今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在改造自然实践中更多地顺应自然,保持“知足知止”的合理消费观,积极推动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9.
肖英  刘思华 《求索》2012,(4):201-202,143
汉代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汉代道家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文章归纳总结了道家五个方面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是产生万物的基础;自然如父母,人类应该象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自然;自然界众生平等;主张"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而为;主张保护土地。  相似文献   

10.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透过<蒹葭>的艺术美,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观、道家文化顺随自然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娅 《前沿》2013,(19):191-195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括精神境界的协调一致.道家“天人合一、自生自化、天人合德”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和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天和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同时,天人之间只有形成这种和谐有序的价值关系,才能有利于自然万物健康良性的发展,这是构建现代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去衣裸裎"是道家区别于儒家"垂衣裳"的服饰观,寄寓了道家以自然为导向的身体哲学和政治观念。道家的"去衣"是一种退行,将我们带入了古代治道的压抑结构之中。"裸"在摆脱了衣服对身体的束缚的同时,也摆脱了礼教观念、道德耻感、性别差异等心灵桎梏。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权力的"裸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对繁徭重赋和繁文缛节的政治症候的治疗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自然观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世的发展演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先秦上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人"归与自然",自然更侧重于实然的天道运行的含义,是人意效法依归的实体;魏晋中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思考,反映了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变的哲学背景,表现为"名教"与"自然"之争;中唐两宋后的近世,自然观体现为人的"内在自然",宋代道学完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境界论的融合使得自然化入人文,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与自然观、人生观的统一.上古时期的"观自然"转进为近世的"自然观"而最终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深厚根基,可为当今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提供丰富的精神借鉴.  相似文献   

14.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自然”的审美特征,是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这里,我们从“师法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和“造乎自然”等方面试析一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大观园的“自然”美学特征,从而得出“自然”特征在古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儒道“天人合一”环境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对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建构具有很大的价值。从本体论来说,天人同源、同性,因而人与自然皆为宇宙中平等的成员;从关系来说,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有机的生态系统;从地位上说,人与自然及其构成的系统,不仅具有各自的内在价值,而且互为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