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量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完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唐诗英译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十年来,唐诗英译中出现不少误译和曲解,其中原因,一是唐诗语言研究与翻译界交流不够,二是译家对唐诗语言研究不够,或沿袭旧说,或只依据一些流行的唐诗选本的诠释,没有跟上当代唐诗词汇研究的新发展。这种现状给唐诗英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唐诗英译与唐诗词汇研究有紧密联系,两者应做到互补,以求向英语世界读者忠实而完美地传达出唐诗艺术的真质。  相似文献   

3.
拙文《越南古代女诗人胡春香和她的诗》在《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4期)发表后,在我国读者(特别是正在从事东方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兴趣,希望能再读到胡春香的其他诗作,特别是她那部半汉半喃的《琉香记》,以便对这位曾深受汉诗文化影响的越南古代女诗人的生平与创作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满足读者的要求,现将越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陶泰尊著《论胡春香诗歌的源与流》(暂译)一书中收入的《胡春香汉喃诗文》今越文本译出,并暂用《(琉香记)汉喃诗文选》这个新加题目公开发表。另,考虑到胡春香的一些主要代表作,大都出自历代民间流传下来的胡春香传诵诗,所以特将新译的《胡春香传诵诗十二首》随文一并附上,作为已公开发表的《胡春香诗二十五首》的续补。 这篇文章的翻译发表,曾先后得到了越南顺化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有惟先生、越南教育出版社总编阮克披先生、越南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民间文化杂志》主编教授乔收获先生的热情支持与帮助。《论胡春香诗歌的源与流》一书的原作者、越南汉喃文学研究评论家陶泰尊先生,在百忙中为本文据今越南文转译的汉字诗词作了详细校正。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4.
一、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于去年11月23日以95岁高龄辞世。 杨先生以中译英闻名于世。他在中译英方面的成绩是那么大,几乎掩盖了他在其他方面,如学术随笔、旧体诗、英译中的成就。他把几乎全部精力献给了翻译事业,曾有诗以“匠人”自嘲:“卅年辛勤真译匠,半生漂泊假洋人。”  相似文献   

5.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 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 准之一。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 剖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3种英译本是否遵循汉译英过程中 的形合法, 能为古诗英译的赏析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社会由于在人文风俗、政治历史、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即使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国人,也会对美国社会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啼笑皆非。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不难看出这些“怪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西社会在诸方面的差异。作者根据在美生活十多年的观察,列出二十多种怪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出,与读者共同欣赏。  相似文献   

7.
清明上河图     
正每逢清明,就会想到杜牧在安徽池州写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此诗一出,全国范围内至少有七八个名叫杏花村的地方,声称杜牧所写的,即是他们的村子。其实,这首诗是否为杜牧所写,尚存疑问,不过,大家都来认领这首诗,除了商业和旅游的考虑外,也是因为这首平白如话的诗,实在是好,好在内涵隽永,好在韵味悠长,好在末句的"牧童遥指",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正因为是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在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十七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三国演义》(简称《三国》,下同)先后被译成日、朝、越、柬、马来西亚、拉丁、西班牙、法、英等十余国文字,广为流传。 十九世纪初(1802年),《三国》被译成泰文传入泰国。《三国》的传入,在泰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小说,以它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了泰国读者,以致妇嬬皆知。《三国》译本,堪称泰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异邦明珠。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在我国家喻户晓,自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将《西风颂》译介到中国以来,众多的诗人、翻译家曾在不同时期将其译成中文。鲁迅先生认为,由于时代变化和语言发展,文学作品的复译是必要的。通过对王佐良和傅正明的两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傅译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新的理解,在不少地方作了改进和完善,有所创新。用许钧提出的衡量复译本价值的三个标准来看,傅正明的复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同千千万万读者一样,几十年来,我曾无数次地从报刊书籍上欣赏品味过方成先生的漫画,不胜仰慕久矣。可没想到,而今,居然能与这位名闻中外的漫画大师合作,为他的一幅幅幽默妙品题诗,然后在羊城晚报这样的权威大报特辟诗配画专栏发表。所以我对方老说,“能跟您合作,我确实感到很荣幸。”不料他马上应道,“跟你合作我也同样荣幸啊!”  相似文献   

11.
从翻译方向性看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历来有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分。例如,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是被看作弱势文化国家的,而西方则是强势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本文以我国文学作品及现实生活中的翻译实例为例,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策略能帮助译者更好地胜任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突破传统对汉借词研究的单一视角,通过把泰语汉借词置身于跨文化大语境下,对汉借词所体现的翻译特性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进行分析。认为以动态的、宏观的跨文化视角对汉借词分析更有助于诠释汉借词"借用"过程(即翻译活动)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化翻译观与公示语汉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世界也更急切地想要了解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翻译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需求日益增长,使用英语的范围日益扩大,公共场所的汉英公示语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