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获得成功,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气派,同时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这五个方面。因此,十月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源头,否定十月革命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中国和俄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把走俄国人的路与走自己的路结合起来,有继承、有扬弃、有创新、有发展,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如果说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历史对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回报,也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确证,证明十月革命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不容质疑和否定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90年的发展进程大体可以概括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和建设探索初期虽曾出现过失误,但这不是本质和主流。党正是在主动揭露、认真分析这些失误的基础上实现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重大飞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辉煌成就,获得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刘瑛 《湖湘论坛》2001,(1):82-82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日益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同时,也遭到了中国一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为中国所用。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等。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是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她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本质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的结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共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总结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艰辛探索的中国发展道路历史。在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范式,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而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现实根基。中国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认同,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时代延伸。历史和实践表明,现代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每一步飞跃都强化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不断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深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8.
赵魁浩 《理论月刊》2008,11(2):67-6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写作、翻译、演讲、授课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十分注重在青年、工人当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引导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瑛 《湖湘论坛》2001,14(1):82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日益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同时,也遭到了中国一部分人的质疑甚至否定。这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宜为中国所用。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张东荪等。他们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是对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总结,她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本质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有人借中国文化传统与欧洲不同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先进的中国人选择十月革命开辟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既有救亡图存的最直接原因,又有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存在内在相通性的深层次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和科学性也是重要原因。十月革命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直接推动中国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对十月革命开辟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新发展、新提升,是对十月革命开创的苏俄式发展道路的反思和借鉴,也是十月革命开始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实践再现。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09,(6):90-90
徐梦秋、张爱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国情,获得关于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层含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层含义。这两层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经验和教训.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际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际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的光辉典范.他勇于突破思想框框,不拘已有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不惟上,不惟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大胆实践,实事求是,总结规律.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是曲折的,贯穿了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工作以城市斗争抑或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等问题上,经历了逐渐认识的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形成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问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陈其胜 《桂海论丛》2010,26(5):7-11
毛泽东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点在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其结合点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其生长点在于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其落脚点在于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以上逻辑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肖浩辉等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总结 ,对于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很有启迪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 ,本质上是一个创新工程。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80年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本国国情出发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80年来 ,我们党开辟了三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就是以农村为革命阵地 ,农民为革命基本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义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回顾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经过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逐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说到,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六十多年的进程中,曾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飞跃曾使我们认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系统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国际环境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根据这一飞跃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基本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次飞跃,又使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