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设疑导思是个好方法。一、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就是教师有意在不难理解或看似无疑的内容中发掘疑点,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可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在无疑之处设疑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例如,在初三《思想政…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中如何“设疑…  相似文献   

3.
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即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围绕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中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首先要解决“晓之以理”的问题,设疑式教学就是要讲好理、学好理,其特点在于它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定论性知识,而只呈现感性材料(事实、例证等),在学生了解具体现象及有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以设疑、激疑、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寻求答案,使学生解疑,掌握结论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可读性强而又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初涉教材就自认为懂了,好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其实,这种“无疑”并不是真正无疑,而是没有用心钻研教材,没有找到认知矛盾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概念…  相似文献   

5.
1.设疑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疑才有思,才有问。疑就是求知的动力。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有问题需要思考,“就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置悬念为开头语,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2材料引入法。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列举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或已有的知识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形成判断,概括出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本课所要讲的主题,从而导入新课。3.激情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要讲好…  相似文献   

6.
浓厚的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相反,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寓学于乐,以趣激学的体会。一、设疑引趣所谓设疑,就是有意设置障碍,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这样可以唤起动机,激发兴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不仅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探索行为。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我提出“从马尾上拔出一根毛,…  相似文献   

7.
明讲与暗示     
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惯用两种方式,即“明讲”与“暗示”。所谓明讲就是教师把知识的来龙去脉直截了当地讲给学生听;所谓暗示,就是教师不直接把知识原理讲给学生听,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潜心思考和自我奋进的境界里。常见的手段有启发谈话、设疑发问以及表情传神、动作示意和气氛烘托等等。 明讲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当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某种知识时,必须首先考虑到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否具备了足够的预备知识,如果不足,教师就该通过明讲来充实,以便为暗示打下基础。暗示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它…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想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寓教于乐的实际做法。一、设疑引趣。设疑引趣,通过设置疑问,来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我国宋代学者张之厚说:“学则须疑”,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概念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概念讲解不清,学生就会一知半解,只能对一个个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以至产生厌烦心理。近年来,我围绕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如何创设情境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良好,现概述如下。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思想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思维产生矛盾,从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击浪,巧设疑问,激起学…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常用策略有: 引而不发。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思维这只“小鸟”,同时又不使它感受到束缚,从而唱出美妙而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引而不发’林现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之后,学生渴望知道得更多。这时,教师并不倾箱倒筐,而是提头留尾,或择举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讲授到…  相似文献   

11.
学思结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思,思能促学。教师在有①的教学时空里,把学生置于学习的无限思维2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名创造性。学生沿着教师所创设的思维轨迹,水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知识殿堂,享受到学工的快乐。学问结合。如果说学思结合重在教师合“引”,那么,学问结合则重在学生的“发”。J学习认知规律看,学而有思,思则存疑,疑而发问。因此,学问结合是主导与主体、教材上学生、教法与学法在课堂上的有机融合与渗透是学生思维在瞬间碰撞出的闪亮火花。有经基的教师总是善于…  相似文献   

1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间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主体认知需要,引导其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思维的起点。21世纪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具准备  幻灯机一台(自制幻灯台),复读机一台、小黑板、自制漫画图片三幅。  三、教学设计特点  这种优化教学的前提,是在学生对全课进行预习、自学,教师利用自习对学生先进行导 引,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础上使用的。  本优化设计着眼于上面拟订的教学目标(知识、行为、能力),然后从校情和学情出发, 对本课内容的教学精髓做了剖析、深化、重组、创造。该教学模式灵活而紧紧围绕主题,环 环相扣于不断设疑中层层逼近。重在启发学生,贵在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的新教学思想。  四、…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热烈、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自娱娱人,产生教与学的双重效能。敲打学生心灵。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应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空间,以新的情境和新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灵震荡、促使学生时刻处于激趣与释疑的动态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不断敲打,就能粹出学生闪亮的思维火花。留下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置问,给学生留下悬念,甚至布设层层思维障碍,使学生处于学习“徘愤”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进而循着教师点拨的思维通道,层层深入,学习感悟,领略到创造…  相似文献   

15.
在听作为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时,常常听到学生的“哎哟,又是讨论”、“哎哟,又要讨论了”、“马上又要讨论了”、“讨论真没意思”等议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的“探究”,所以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往往采取简便易行的“讨论”。我觉得采取“讨论”的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不是“探究”的惟一方法。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例如,参观访问、采集资料、调查研究、学生问教师答、设疑求答、自找答案等。2.讨论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主动思考的余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既要设疑,更要诱思。所以问题设置出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对学生的回答,对也好,错也罢,不要马上表态,只可作些旁敲侧击,诱导他们的思路一步步向正确的解答靠拢。这样既可以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否则,学生就会在“等米下锅”的惰性中逐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改正错误的余地。导致学生犯错误的一些坏习惯、坏风气,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很显然,其改正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17.
法律常识课探究型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绪追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运用有关教学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多媒体、社会生活等)进行探因究果式的学习与调研的活动,以达到法律知识内化成学生的心得并形成能力的活动教学过程。 探究型活动教学主要分两个课题或说是两个环节:第一,探究性学习,这是基础;第二,探究性调研,这是应用,是学习的深入。 一、探究性学习 主要是“以案学法”,指通过一定案例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使学生自主学法,学会学法,初步有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案例可以…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中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较强,要求尊重,要求自立,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不会自学,习惯于“先生讲,学生听”。为了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一弊端,变“学会”为“会学”,我在教改实践中,运用“预学、议学、导学、练学”,教学生自学,收到了转差为好的积极效果。一、预学新课开始时,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我质疑、思疑、解疑、记疑。具体做法是: 1.以趣话诱预学。赞可夫讲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预学前,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第一,对教学内容进行通俗化处理。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而政治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不努力 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就很难让学生发生兴趣,也很难让学生理解接受。惟有 于通俗见深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 论证观点,避免教学内容的空乏、枯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  相似文献   

20.
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到“五个点”。1.设计好“起点”。所谓“起点”,就是导入新课。导入的设计如果科学得当,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让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进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入,如破题释意,开“窗”窥“室”等;或间接导入,如情景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等。2.调整好“视点”。所谓“视点”,就是指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点。课堂教学中的“视点”主要有两个:教师和教学媒体(常规教学用具如黑板,现代教学用具如摄影、电子计算机)。让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