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父母弟妹 我叫周群,今年79岁.祖父是道县兴桥人,是普通农民,有十几亩田,省吃俭用送我父亲上学.父亲周谟,抗日时期报名参加国民党青年军,上前线抗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宪兵科当科长. 我193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9年,我已经13岁,这时,到处传说解放军要打过江来了,远方“隆隆”的炮声都听得见了.有一天,父亲突然神色慌张地从南京赶了回来,对我和母亲说:“共产党的军队要渡江了,政府乱作一团,我们得赶快跑.”  相似文献   

2.
“端木伯伯”的由来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母亲回家,很高兴的样子:“我在淮海路遇到几十年前苏州乐益女中的老同学端木露茜,现改名端木新民,是她先认出臻‘是许宪民吧?”“她是储安平的结发妻子,有四个孩子,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她现在的先生孙西岩是上海水产学院气象学教授,她家就在陕南邨,离此很近(我们住茂名南路),我已去她家小坐了片刻,你们以后也可常去她家,你们要叫她端木伯伯.她是苏州才女,早年留学英国,是一个人物,以后再详讲.”  相似文献   

3.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即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是人生之本。  相似文献   

4.
爱,是无法预见的吧.1934的冬天,细雨仍旧缠绵,广州93小学的老师关泽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翻到封面,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这个16岁的姑娘是他班上年龄最大、成绩最好的学生,曾经同样穷困的关泽霈顿时起了恻隐之心.他出钱为她父亲看病,为她申请到免费的三餐,可命运还是不可逆转,不久,李小平的父亲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5.
周军 《侨园》2012,(7):18-21
2012年龙年,她已走过的一甲子岁月留下的多是“疏离的经验”,她两次顶着作家的光环出任文化官员,她就是一向信奉民主自由的台湾“女鲁迅”——应龙台. 一 身为“外省第二代”,龙应台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台湾精英”之路. 1952年2月13日,龙应台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父亲龙槐生来自湖南衡山县,母亲应美君祖籍则来自浙江淳安古城,两人随战败的国民党部队移居台湾.  相似文献   

6.
纪坡民 《各界》2008,(8):90-91
李小林约我为纪念她父亲李雪峰写点东西,这使我有点为难.对我父亲纪登奎过去工作上的事,我知道得很少,对李雪峰和我父亲之间曾经有过什么工作关系和交往,也了解不多.我想,我就从李雪峰最初在我心中的印象谈起吧.……  相似文献   

7.
不守家训特立独行 聂其璧出生于1900年,在她出生前,父母已育有7儿3女,聂其璧是第11个孩子,后有一幼弟.聂其璧的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女儿,其父聂缉是当时的上海道台(相当于今上海市市长). 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幺女,按照湖南话,大家称她“满小姐”,后被人尊称“崇德老人”,她一生秉承曾家家训,起居定时,饮食节制,勤俭持家.每年必恭书曾国藩的“伎求诗”数遍,其书法颇得父亲真传,当年京沪大多上流家庭都挂有她的墨宝.曾纪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即使子女已经成年,仍随时耳提面命.  相似文献   

8.
丁静  毛伟  杨淑君 《瞭望》2021,(18):47-48
2017年4月,北京育儿嫂范雨素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我是范雨素》在网络大火. 人们惊叹她“无声之处倒有惊雷之声”的写作风格,也对她“网红作家”和“育儿嫂”的身份撕裂感到好奇. 时隔4年,又值劳动节,这位“非典型”劳动者过得怎么样?她有怎样的人生规划?《瞭望》新闻周刊对范雨素进行专访.  相似文献   

9.
柳萌 《民主》2011,(7):50-50
一位朋友的女儿,有次跟我聊天儿.不知怎么说到茶叶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老爸在位那会儿,别人送的茶叶,每年都喝不完;这会儿他退休了,就很少有人送了,有时还得自己买。”这位朋友原来是位编辑,在一家大报编文艺副刊.对于某些作者来说,他掌握的这块地盘,可就非同小可了。  相似文献   

10.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4,(12):89-90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 毛泽东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父亲每次都看电视。天安门广场上“伟大”、“万岁”的标语到处都是,字写得特别大,非常显眼。父亲看了一个劲地摇头,但不说话。余湛邦一直陪伴在侧,他说,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向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吗?”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各界》2008,(3):93-95
艳压群芳   裘丽琳是上海裘天宝银楼三小姐,外祖父是苏格兰人,因此她身上有四分之一的外国血统.她父亲裘仰山发财后被酒色淘虚了身子,才到中年便去世了,幸得有个善于理财的母亲,把偌大家产打理得甚为妥贴,和家人住在山海关路上的一座大宅里.……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1897-1999),女,作家.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1897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 说苏雪林“奇”,是因为她两度留法,影响遍欧亚.她活了103岁,跨越了两个世纪.她是集学者、教授、作家于一身的“国宝”级大师,杏坛执教50载,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13.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少先队活动,居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张彦芳是河北省赞皇县的一个农村小姑娘,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去年还考上了县一中。可父亲有病,家里欠下七、八千元的债,无奈只好给她定下了“娃娃亲”,好让“那个人”供她上学。张彦芳痛苦欲绝。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少先队员姜秉熙从她  相似文献   

14.
卞毓方 《各界》2011,(8):22-25
杨绛八岁在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注:杨绛本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相似文献   

15.
焦守云是焦裕禄的次女,1953年出生,父亲去世那年,她11岁,近50年来,她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间断,在电视剧《焦裕禄》拍摄时,她亲手为饰演者织了一件父亲常穿的鸡心领口背心,她说,“如果父亲还在,为他织上一件毛衣,该是做女儿多大的幸福!”2013年8月8日,记者来到河南兰考,专访了焦守云,踏着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我们在兰考一同回望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0个日日夜夜,重温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柏园 《瞭望》1996,(18)
出版者介绍说,这部书包容了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一点也不错。散文写得如此平淡,如此隽永,还带着几分幽默,却不知不觉中道出了使人掩卷沉思的哲理。作者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太可爱了。写她的父亲(杨荫杭),一个正直的学人,一个爱国的士绅,多么可爱可亲的一个老头啊!写她的 才华横溢而又过早离开这个世界的妹妹(杨必),读后不能不唏嘘者再。写她那“有名的”姑母(扬荫榆),有点顽固,却那么顽强,在日寇侵占苏州时“骂敌遇害”,令人起敬。至于写她的亲人钱钟书与《围城》的文章,则尽人皆知,无需多说了。 尤其使人动情的,我以为是写“文化大革命” 的几篇;比如《干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6,(Z2)
正那年,刚刚做了母亲的她得到了一块没有香味的古皂,这让母乳喂养宝宝的她非常欣喜。然而,这种皂很贵,她得很仔细。她年迈的父亲知道了表示可以给她做皂,于是老人开始做手工皂了。看老爸那么投入,产品多得用不完,她劝父亲开个淘宝店。为了支持老爸,她告诉朋友们:"帮我哄老爸开心。"老人的小店很快就完成了从钻石到皇冠的跨越。老爸上了电视成了"名人",他的淘宝店火了。  相似文献   

18.
潘彩霞 《各界》2014,(9):95-96
能让一位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心甘情愿步入婚姻的殿堂,究其原因,恐怕唯有“爱情”二字吧。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4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7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佳绩;十一二岁的时候,梁启超、谭嗣同成了她的偶像;十三岁,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十七岁,与父亲对峙,坚定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  相似文献   

19.
杨菲 《侨园》2011,(9):52-54
几句顺口溜成导火索提起“马振扶事件”,今年74岁的杨天成唏嘘长叹.1959年,杨天成从郑州师专毕业后,先后在河南省唐河县多所学校任教.1973年3月,杨天成被调到马振扶公社中学,任初中二年级1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家住马振扶公社付岗大队的张玉勤虽然是杨天成的学生,但麦收后她就没来上学,杨天成仅教了她一个多月,对她印象不深,只知道她性格内向.原来,张玉勤想要一件粉红色“的确良”上衣,和母亲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不来上学了.毕业考试前5天,张玉勤的父亲想让她参加期末考试,就让侄女来学校说和,杨天成同意了.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6,(4)
正父亲虽然走几年了,但作为女儿,阿香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和经历还是那么激动万分。大年初四,笔者在营口一个小区里见到了这位50多岁的阿香。"我父亲小时候被奶奶带着在洛阳生活。那时,奶奶是地下党员,负责送情报。她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被敌人吊在树上打,但奶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地下党。当时我爷爷在外地也是地下党,听说奶奶被敌人抓去就偷偷回来将我父亲带了出去。父亲那时才十几岁,爷爷带父亲去了延安……"笔者发现,阿香在回忆这些往事时脸上带着陶醉的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