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蒂蒂 《侨园》2014,(2):33-33
挥别送我来机场的亲人们,我恋恋不舍上了飞机.与我同行的是28岁的上海女生小红和29岁的杭州男生小刘.小刘是旅行社的导游,通过他我认识了小红,她也去加拿大留学,还与我同在一所学校.所以,上机前,我爸已和她们家通过好几次电话,为的是让这个姐姐在日后的生活中照顾我这个未出过远门的妹妹.  相似文献   

2.
五月的德国,少有的艳阳天,我来到首都柏林. 市中心的广场很大且具立体感.逡巡四周,东边的电视塔,西边的教堂,北边的共和国宫,南边的博物馆,加上广场中央的雕塑喷泉,巧妙构成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古老与年轻、文化与科技高度浓缩的德意志盆景.我睁大眼睛,打量着这个感觉上熟悉、视觉上陌生的地方.忽然间,一道金光牵引了我的目光,当它找到落点时,只觉眼前一片灿烂,因为我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  相似文献   

3.
阿木 《侨园》2014,(2):32-32
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在我成长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是他们眼中的乖乖女.如他们所愿,上高中时我选择了理工科,并顺利考入大学,专心学习母亲向我建议的计算机专业.虽然几年前我就离开了父母怀抱来到了韩国留学,然而,我还是继承和遵循他们的观念,以为只要学习好,未来就会有幸福生活,尽管我并不喜欢我的专业.那时,恰逢学校有与韩国大学交流的项目,凭借着优异成绩以及家人的支持,我在2009年踏上了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我与朋友正在看电视,突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先生逝世的消息.一位90多岁、才华横溢的老人走了,令我非常感伤.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要写文章纪念我曾与大师两次见面、一次面谈的缘分,直至今秋才如愿,也算是对弗里德曼先生逝世两周年的纪念吧.  相似文献   

5.
张玉凤 《各界》2008,(4):70-73
1970年,我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了.从1970年到1976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六年.当然,在这之前,与毛主席也有接触.我曾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工作,多次见过他.后来,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不够,就把我调去了.……  相似文献   

6.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7.
《诗经》里有这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致意思是说,大田鼠啊,大田鼠,不要再掠夺偷吃我的庄稼和粮食与劳动成果了,多少年来,我辛辛苦苦供养着你,可是你怎么一点也不肯照顾我呢?我发誓要与你一刀两断,离开你去寻找适合我生存的乐土,那种地方才是我向往的天堂啊……  相似文献   

8.
1937年12月27日,山东省会济南失守.1938年1月初,日寇又占领了我的家乡日照县城,我亲眼看到日伪军的肆虐残忍,体验到日寇铁蹄下的恐怖与痛苦.“七·七”芦沟桥事变的枪炮声,以及我亲爱的家乡的沦陷,更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更加坚定了我为挽救民族危亡走向抗日疆场的决心.1938年夏,年仅15岁的我,毅然离开家乡和父母,徒步130余里,报名参军,成了山东抗日  相似文献   

9.
大概也是一种缘吧,我这一生竟与桥命运相系.在我每天的上班路上,总要经过两三座桥,而每次上桥下桥,我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毕竟,从18岁到52岁,我亲身参与了62座桥的建设.小时候,我一遍遍听奶奶讲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心里总想,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02年第6期刊登拙文<我的学术生涯与心路历程>,内容写到20世纪末,本文是续篇. 21世纪到来之际,"左"势力得到遏制,万众欢欣鼓舞,笑迎万象更新.由于不再乱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我国学术界重现了生机与活力;我校也更新了领导班子,萌发了新气象.在新世纪的头十年,我个人可以说是年年有新成果问世,岁岁有新喜事临门.这不仪是我个人的私事,而且也是理论界的幸事.谨向理论界新老朋友娓娓道来,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我不懂人才学,尽管我十分想成为一个人才.但我对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切新成果都感兴趣,于是我读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当代史学丛书.”黄新亚所著《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人才观》,就是这套丛书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12.
小伟 《侨园》2013,(2):33
最近,笔者去了趟印度.在印度的两个星期里,我从南到北,一路造访了不少城镇,也在火车、巴士上路经无数乡村和无边无际的田野.沿途看到的"圣水"、神牛、咖喱,还有与我主动攀谈的路人,这一切对来自异国他乡的我别有一番韵味.倘若有人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印度的厕所."  相似文献   

13.
鱼之乐     
结识文华兄,不觉己近十年了.那年我路过西安,蒙陕西作协安排,有幸与他有一天的相处.回来不久,收到我们一块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和华清池时他拍的照片,让我为其中的一张写几句话.……  相似文献   

14.
袁双 《各界》2009,18(9)
面对生源的不足、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陷入了困境.所以招上来的学生素质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些让人头都大的受教育群体,作为职教老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那么我们如何将这些"差"生转变为国家有用之才呢?这引起我对师德,师范的思考.在这里我浅谈几点观点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5.
破瓦寒窑里住着个活武松 那年冬天,我得知爷爷在杭州被扫地出门,听说被赶到了宝石山后的松木场,那是个烧砖瓦窑的地方,没有具体的地址.我利用寒假去了杭州.我本想到松木场打听具体地址,但下火车出站后见一排三轮车在接客,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杭州三轮车师傅对我爷爷盖叫天很熟,一来是我爷爷出行都是三轮车,许多三轮车师傅都认识,二来三轮车拉游客介绍杭州名胜古迹与名人轶事,往往会谈论我爷爷,所以我想先去三轮车师傅处打听一下.  相似文献   

16.
高峰 《侨园》2011,(12):22-23
女儿侨居国外,我的电脑中存储了许多她的照片,每每翻过,总觉得女儿就在身边.闲暇之时拖动鼠标,与照片上的女儿对话,还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日前,我把她手持小提琴的照片放在了电脑的桌面上,脑海中随即浮现出7年前去日本时的情景.那是2004年的夏天,女儿给我下了道死命令,在7月16日前必须到达日本,原因是女儿要结束高中的学习生活,全力以赴准备高考了.还有一条原因,她所在的部活要做最后一次演出,希望我能做一名忠实的观众.  相似文献   

17.
剪报情思     
宜修 《侨园》2012,(6):35
今年回国过年,临返美前收拾行李时,爹爹一直守在我的身边.我知道他多想像以往一样,能帮我紧紧行李带、过过秤……但他,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不敢多想,免得酸楚的泪不争气.我劝爹爹去忙他自己的事儿,尽管我知道:和他这样近距离的相伴,已经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爹爹仿佛想到什么,从书柜里拿来了一只大信封.里面抽出来的,全是国外中文报上发表过的我的陋文.那是我从报纸上剪下后,寄给他的.爹爹语气平缓地告诉我:"你发表过的文章,我收到的,一篇不落地全收在这只大信封里."爹爹没有往下说,我更是答应着看了一眼,便赶紧别过了头.  相似文献   

18.
饶漱石是我同父异母的兄长,比我年长2 8岁,他参加革命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因为大哥1928年离家后,一直没有音信,所以小时候父亲也没有跟我谈起过他.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在南昌一中教书的父亲偶然在校图书室一份画报上看到北平军调部国、共、美三方代表会谈的报导,画报上刊登了共方顾问饶漱石的照片.这位顾问名字与我大哥相同,相貌也有点像,但大哥离家时没有小胡子,照片上的饶漱石却留有小胡子.  相似文献   

19.
《平凡的世界》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超过《平凡的世界》.小说出版的时间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它陪伴我一起度过了那段时间.小说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碰到的困难越大、考验越艰巨,你的进步与成长就会越大!  相似文献   

20.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