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芳 《前进》2012,(1):52-53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已被社会广泛认同,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同样应注重“以人为本”。学校的德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因此,学校德育也应以学生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这有助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强调人性回归的角度探求学校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冰 《理论月刊》2002,(10):101-102
校园文化既是一定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传递与创生、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实践、把握道德价值与规范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是指校园文化在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稳定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对于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21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人们关注学校和学生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何为道德”、“何为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一种缺失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市场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加之现代化社会所出现的道德价值、原则、规范的多元化影响,在社会精神生活一些领域中出现了“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并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严重冲击和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抓好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立足传统道德,汲取外来先进成果(一)正确对待传统道德首先,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道德中忠君、男*女卑、厌恶…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德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搞好学校德育,是摆在德育L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学校德育的阻力并非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学校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如辍学经商、纪律涣散、思想混乱和理想淡漠等,这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造成了一定困难,给学校德育造成很大阻力。有人说学校德育的阻力来自市场经济,学校消极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是不公正的。应当说,一些消极现象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把教育作为一种家庭的投资行为,也许是我国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一种“经典”理念。“学而优则仕”在古代并不完全是一个学习目的论的命题,“优”是有余力的意思。谓之学了还有余力就去当官。《礼礼人惊呼:把市场理念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带进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分数和升学率,至于德育,投资者(学生或学生的家长)没有多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困惑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诚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对德育本质的认识问题,有德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有是否遵循规律开展德育的问题,有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与育人水平问题,有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学校管理中,  相似文献   

8.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9.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但社会重大变革中也难免泥沙俱下,沉渣泛起。社会上不正之风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着实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给“人类灵魂工程师”带来了困惑。如何拓宽德育途径,总结在新形势下适合中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德育经验,是当前应重视的课题。几年来,我们不是“踉着感觉走”,而是立足于积极治理自己的“小流域”,潜心创造自己优良的‘叫。气候”,“努力把自己脚下的那块地球刨好”,在德育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告知:在转变人的思想过程中,吵吵嚷嚷的说教.…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生态”理念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学理上讲,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当前我国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学校的德育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在“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而且表现在“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入手,建构新型的学校德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11.
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条件及动力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文阁 《湖湘论坛》2002,15(1):32-36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是道德以“实践—精神”方式把握世界的必然环节。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从而产生、形成、发展和完善自身道德的过程。哲学、伦理学及其它实证科学早已证明,道德不是个体先天就有的,一个人生下来并不具备什么道德,那么,道德何以在个体生存活动中出现,又如何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的基本素质?推动个体道德发生的动力系统是什么?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道德的本质,更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创设激发独生子女道德发生的道德环境。一关于个体道德的发生问题,从…  相似文献   

12.
闲暇的空间是理想化的空间,闲暇视域下道德现状是对个体的自由、自为状态追逐下的时代精神和德性特征的真实诠释。闲暇视域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陷入了“乌托邦”式的“闲暇”悖论,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呈现混乱,美德伦理丧失了闲暇德育中优先序列,德性成份背弃,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重构德性与闲暇的关联,注重“需求、体验和德性”三个重要范畴,建立起打破这一困境的隔离区,这才是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和教育界反思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有学者和德育工作者提出增强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是开设学校德育实践课。什么是德育实践课,如何理解其内涵和特征呢?这是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必须界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德不责众”是我杜撰的一个新词儿。所谓“德不责众”显然从“法不责众”比附而来.是说这样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个体角度说,明知一种行为背离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却明知故犯、照样去做;从社会角度说.是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不作道德谴责.对其听之任之、麻木不仁。个体的背德行为根源于从众心理和社会的“德不责众”的道德评判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杜威非常重视德育,他认为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道德即是教育”。他还总结和发展了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方法理论,这些对于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涛 《求索》2008,(2):77-79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 ,“要高度重视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 ,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力军 ,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 ,就应注意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些年来 ,在我们一些学校出现了“以智代德” ,严重削弱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再多 ,智育再好 ,也不能代替德和德育。再加上近几年来 ,独生子女增加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不少家长重视儿童智力开发 ,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培养智力的学习 ,然而一些儿童却太任性、太自私。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教育中忽视了对儿童品德的早期…  相似文献   

18.
在青少年德育建设中,学校要善于寻找新的切入点,以道德模范为导向,推进青少年德育建设。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构建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会德育为依托的新德育体系,为青少年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降低招生的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思想特点和德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研究中等职业学校青年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当前流行的几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社会适应性不强,其根源在于它们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德育适应经济与德育适应社会等关系时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由“八个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模式的缺点、增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