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社会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完善,明显地形成了高、中、低收入阶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就要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与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际上正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形成冲击和挑战.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整体素质,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必须选择合理的社会政策,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民主机制,同时大力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密切相关,特别是中等收入者的程度及其影响力,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对传统分配制度的一个新的注释。培植中等收入阶层的可能路径包括:通过降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加快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创新;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的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等政策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尊重私人财产权,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4.
杨丽艳 《理论月刊》2006,(10):89-91
未来10到20年将是我国中等收入者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实力群体,但其培育已提上小康社会议事日程,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和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稳定的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构建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的动力,是构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构建小康社会精神文明的中坚。我国应在收入分配领域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5.
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从多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从构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出发,深入探讨“阶层关系和谐”的政策建树和实践成效,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深刻变革、户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者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麟 《观察与思考》2006,(14):58-59
<正>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  相似文献   

7.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有利于释放消费红利、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应明确产权确认财富主体地位、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8.
事件     
5月28日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央将13亿人民广泛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列为政治议程,显示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我国的基尼系数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甚至超过已无争议。国家政策调…  相似文献   

9.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梁英 《桂海论丛》2007,23(1):56-57
我国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结构基础;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社会内在机理;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中等收入群体发育的直接“引擎”。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后,各种传媒上有很多讨论中等收入阶层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数是在刻画中等收入阶层是怎样一种生活,就像人们在刻画边缘群体或布波族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一样。这种被塑造的典型中等阶层生活图像是:“三间房一部车,月薪收入五千多,消费手持信用卡,周末郊外找快乐”。这让人想起过去北方小农对小康生活的憧憬:“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及过去小农朴素的生活理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般民众单纯地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理解中等收入阶层,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社会分层、利益分化、矛盾突出、社会摩擦增多等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等收入阶层能够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离和谐社会所应有的阶层结构还有差距,因此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夏锋 《思想工作》2008,(3):20-21
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其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工作目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举措。“有恒产者有恒心”,此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必将使广大群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14.
张三力 《北京观察》2010,(12):34-34
<正>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上的贫富差距问题非常严重。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初步形成,按家庭年收入20万元估计,到2009年底大约占人口总数的7%至15%。现阶段是把握正确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机,机不可失。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观点     
2013年1月14日《瞭望新闻周刊》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等重要领域改革破题当前,收入分配改革已远远超越收入分配本身,成为改革全局的焦点性问题。从总体看,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是有可能的。问题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很大程度依赖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如果中等收入群体能在目前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结构来看,国外的历史经验证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即中等收入阶层占主导地位。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是上等、中等收入阶层比例小,下中等和低收入阶层比例大,  相似文献   

18.
一、政策理论层面(一)要明确界定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由于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商品住房,因此在保障对象方面,是否应该包括中等收入家庭还有待商榷。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帮助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阶层,以此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因此,中等收入家庭不应该成为政府保障的对象。此外,我国目前已施行住房货币化分配,中等收入家庭的工资中(初次分配)含有住房消费部分,且公积金的基数高于低收入家庭,如果再在住房的二次分配中享受社会住房保障,则有失公允。因为中等收入家庭对住房的要求虽没有高收入阶层那么高,但相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既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激励和保障。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中产阶级弱小两极特征明显高收入阶层不但侵犯了低收入阶层还侵犯了中等收入阶层的份额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