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琳 《理论学刊》2006,1(2):58-59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孔夫子直到孙中山,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从古代《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论说,到孟子的知先行后的知行分离说、荀子的行先知后说,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和王守仁“销行以归之”的知行合一等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知行观,再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的知行统一观以及清代颜元重“习行”轻知识的观点,而后至魏源、谭嗣同、孙中山等人近代意义上的知行学说,知行关系的讨论是长盛不衰。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对哲学仍然做出杰出的贡献,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孙中山革命事业遇到挫折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毅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高涨。孙中山视共产党人为改组国民党的新鲜血液,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6.
林芊 《当代贵州》2011,(3):60-60
在日本,留学生完成了思想转变和现代政治训练。思想上,部分留学生奉梁启超为思想旗帜,部分成为孙中山思想的坚定信仰者。  相似文献   

7.
靳燕凌 《湘潮》2015,(2):5-6
延安时期,中共对孙中山的纪念包括忌辰与诞辰纪念,中共通过报纸、纪念大会等形式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缅怀,也通过纪念活动表达了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将致力于完成孙中山未完的事业。同时,通过理论阐述与观点表达,形成了延安时期我党对孙中山先生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宋庆龄:完成孙中山亲临东北的遗愿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和1924-1925年两次北上时,孙中山都曾计划到东北对白山黑水进行实地考察,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阻挠,以及疾病的拖累,孙中山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29年和1931年,宋庆龄两次途经东北,弥补了孙中山的遗憾。1929年5月15日至18日,宋庆龄在从德国途经苏联回国,经东北转赴北平(北京)参加孙中山奉  相似文献   

9.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0.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孙中山的纪念和评价.以孙中山逢十诞辰为契机,隆重举行孙中山纪念活动,其程序和仪式已成定制,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全面总结孙中山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孙中山纪念活动,目的是表达政治主张,实现力量整合,适应时代需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元祥 《世纪桥》2009,(6):51-53
回首尘封已久的浩瀚史料,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那些故事虽不新鲜,但却发人深省。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匆匆过客——来来往往睹神奇孙中山初次踏上港岛,是在1878年5月,这一年他刚刚12岁。不过这次到香港,孙中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跟随母亲由香港乘轮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  相似文献   

13.
封面所刊照片,为宋庆龄、何香凝、向警予同国民党女党员代表1925年4月17日在孙中山故居前的合影。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决心完成这位革命先驱者未竟的事业。在此期间,她在何香凝的陪同下,往来于南京、上海之间,一边积极参加孙中山的殡殓、移灵等活动,一边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临终遗愿和三大革命政策。孙中山逝世后,由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组成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全市范围内及外省市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悼念和宣传活动。3月22日,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青年妇女部部长助理…  相似文献   

14.
回首尘封已久的浩瀚史料,“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那些故事虽不新鲜,但却没人深省。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且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匆匆过客──来来往往睹神奇孙中山初次踏上港岛,是在1878年5月,这一年他刚刚12岁。不过这次到港,孙中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他跟随母亲由香港乘轮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这是孙中山第一次离开家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令他眼界大开,“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  相似文献   

15.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革命的实践,由孙中山开始,中国革命的理论也是由孙中山开始。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伟大革命的先行者。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则奠定了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基石,也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政府-一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是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学说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所创,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就考察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18.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政府-一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是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学说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所创,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就考察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纪念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因应国家和社会需要,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念话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主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紧张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纪念话语围绕中苏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展开以表达政治诉求,此种话语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有较为明显的政治烙印。改革开放后,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孙中山纪念话语凸显"建设"的一面,开始关注"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繁荣富强"及"祖国统一"也被纳入纪念话语范畴。20世纪末以来,孙中山纪念话语在关注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实现祖国统一的同时,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民族情感,希望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国家统一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继承者,始终高举完成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的旗帜,在领导和推进国家统一的过程中,继承了他的思想,还根据对历史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及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