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北坪 《探索》2012,(3):168-170
网络世界影响着现实世界,网络求助要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良性互动,必然存在诸多的冲突。因为,在网络求助的过程中,尽管求助者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同一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互动,但这未必就是良性的互动。因此,求助者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一性这一点并不能说明和保证求助与救助之间的互动必定是良性的。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虚实之间的良性互动,所要避免的是虚实之间的恶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与世界紧密相关,中国与世界各种力量的合作与竞争同时在加强。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时代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全球眼光、世界胸怀"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既是中国的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同时又是世界的发展梦、和谐梦、文明梦和美丽梦。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世界价值,主要表现在强大中国与繁荣世界的统一;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的统一;中华文明独特性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统一;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的统一上。四者的有机统一,共同指向中国梦的世界价值特征。关键词:中国梦;国际视野;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今天的道德教育部分偏离生活世界,造成道德教育结果的偏差。只有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将道德知识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成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即培养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5.
赵剑  赵学发 《求实》2012,(Z1):29-30
承认和发展人的基本权利是世界和平的理论基础。相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是战争的根源。人权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世界和平,但世界和平确实是人权保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说明人权发展与促进世界和平的相互关系,我们从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权利的关系、人权发展与世界和平的相  相似文献   

6.
熊国平 《求实》2003,(10):19-21
中青年干部应具备立足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的“世界眼光” ,具体包括 :必须透过世界发展的现象 ,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密切关注当今世界的大嬗变 ,掌握世界发展动态 ;正视祖国的巨变 ,找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整体地看待世界 ,重视人类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中青年干部要培养“世界眼光” ,必须改造思想 ,重建精神家园 ;必须纠正错误做法 ,拓宽观察视野。  相似文献   

7.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和谐世界思想的基础;和谐世界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外交领域的体现与自然延伸,在本质和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有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全面、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准确领会和谐世界的构想,自觉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并分六个时间段分析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深刻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流”关系;其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有力驳斥了“历史终结论”;其三,把握世界大势,在科学研判“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习近平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论述,对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旧秩序的弊端凸显建立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建设和谐世界,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与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升华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柳钦 《唯实》2008,(4):29-34
中国领导人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本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世界"是在世界变化新现实和新趋势下的中国世界观,本质上是21世纪中国新的国际秩序观、世界观、天下观、国家安全观,是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与系统化的中国的全球大战略。"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相映成趣,是内政与外交的有机统一。"和谐世界"的理念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诉求,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世界"应该并可以成为本世纪人类求生存、求和平、求发展的一种新文化、新政策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2.
论创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向全世界提出创建和谐世界的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分析创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世界视野是我们考察和阐释当代发展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确处理世情与国情、机遇与挑战、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等关系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按辩证法办事",始终"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才能谋求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美 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 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各国军事战 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 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的全部哲学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与世界相分离相对立的哲学形态,另一种是与世界合一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之前的全部哲学都是形而上学,虽然也曾出现过辩证思维方法,但终究来讲都是知性思维的不同形式,都是与世界相分离相对立的哲学形态,而马克思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才真正完成了哲学与世界的合一,第一次将哲学与人的生存相统一,将真理变成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运动,哲学真正成为了世界,世界真正成为了哲学。哲学与世界的真正统一将世界规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即革命的运动,这同既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全部哲学根本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开创了哲学的全新形态,实现了哲学形态革命。  相似文献   

16.
[摘 要]近年,围绕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与合作问题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主张重建共产国际。作者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赖于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团结与合作的形式是历史形成的,共产国际不是一个适合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组织形式,应该从当今的实际出发,实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技术支撑起了现时代的物化生活,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生活物化现象的理论并没有过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人与世界的疏离化、人与人的陌生化、意义世界的虚无化。要在改造世界与阐释世界变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思想的引领。  相似文献   

18.
张雷 《探索》2012,(6):183-187
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所外化的道德世界中,道德以纯粹义务为目的,道德是为义务而义务,而自然有其自身的个别目的,那么在道德世界中就始终存在着道德与自然的对立,价值世界和事实世界也始终处于分裂之中。但是人们的道德信念又要求道德同一自然,义务同一现实,也就说和谐而不是对立才是道德世界观的根本要求。道德行为是道德与自然和谐的中项,但是由于道德世界中道德与自然的对立,道德信念中的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一种设定。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一词可以指人文世界也可以指人文科学。人文世界与人文科学,虽然都被冠以人文二字,却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简单地说,人文世界属于人文的范畴,这个范畴存在着广义与侠义之别。广义的人文指的是人之为人所呈现出来的求真、求善与求美的三个方面,狭义的人文则专指人之为人的求善与求关的两个方面。准乎此,广义的人文世界包含了科学,狭义的人文世界则与科学并峙而立。作为人文科学之对象的可以是广义的人文世界也可以是狭义的人文世界,而作为与科学并峙而立的则应该是狭义的或通常意义上的人文世界。人文科学属于科学的范畴——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指的是对人文世界所展开的旨在求真的研究。厘清人文的广义与狭义之别以及人文世界与人文科学这对概念的内涵及区别,对于卓有成效地进行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40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对外开放使"中国需要世界"与"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使"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进程,使中国"深刻改变自己"与"深刻影响世界"成为国际关系发展变化新常态。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必将以更磅礴的气势和更恢宏的力度,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