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权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关于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各国实践始终存在着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两种立场的对立和分歧。不过,限制豁免主义正在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判例中占据支配地位。我国关于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的传统立场有待调整,在未来的国家豁免法中可有条件地采纳限制豁免主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豁免理论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豁免理论的转变杨晓东国家及其财产享有管辖豁免,是国际法上一项古老的原则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豁免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绝对豁免主义到限制豁免主义的转变过程。如今,限制豁免主义已成为国际上占优势的理论。本文将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提出对于国际私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际民商新秩序要求国际民商事关系中的当事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如果国家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享有豁免权,则不利于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构建。关于国家豁免的范围,存在着绝对豁免主义与相对豁免主义的分歧。绝对豁免与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构建背道而驰,相对豁免与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构建相契合。《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第一次在全球性国际公约中规定了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标志着限制豁免说彻底战胜了绝对豁免说,是国际民商新秩序构建进程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国家及其财产豁免 ,有绝对主义和限制主义两种主要理论。我国在实践中赞同绝对主义 ,但这方面的立法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有绝对豁免和限制豁免两种主要理论。我国司法实践赞同绝对豁免主义,然而,从当前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实践上看,限制豁免理论呈上升趋势,且从我国的长远利益出发,我国应当有条件地采纳限制豁免主义,采取行为性质标准为主、目的标准为辅的标准,确定是否给予国家行为法律规定的豁免。但这方面的立法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法治中国"与"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需要重新审视国家豁免的立场和立法。作为习惯国际法的国家豁免原则,国家豁免的适用范围以及具体标准在实践中并未统一。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只有零散规定,没有专门立法。这些法律规定有时与司法实践相矛盾,在实践中难免带来困惑。依法治国必然包含有法可依,这要求我国尽快制定一部国家主权豁免法。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宜借鉴各国优秀成果,既包括在此方面具有相对成熟经验的欧美,也包括同处东亚、与我国具有类似文化、在此领域同样初步探索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制度。当前,日本、韩国都逐渐转向了限制豁免主义,日本更是在加入《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后制定了自己的外国主权豁免法,韩国也有呼吁本国尽快立法的声音。我国应慎重考虑国家豁免的适用范围,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体例完整的外国主权豁免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豁免问题是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共同话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古老话题。《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对国家豁免的有关问题作了规定,基本的一点是在国家豁免问题上采取了限制豁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是国际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绝对国家豁免理论逐渐受到挑战,绝对豁免原则逐渐走向相对豁免原则。国有企业能否成为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主体,属于国家豁免原则例外的商业行为应如何界定,一直是国际法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最近通过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之内容以及美国最新案例法的发展趋势,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国家豁免,是国际法上一项久已确立的原则。近年来,这一原则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挑战,从而成为国际法上一个敏感复杂和颇有争议的问题。同时,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发展,传统的模式——绝对豁免论和有限豁免论都有所变化。197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正式列入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计划,着手编撰条款草案。1979年,联合国秘书长向世界各国发函,询问它们对豁免问题的立场,收到了几十个国家的回复,其中包括许多第一次得以机会发表意见的第三世界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针对国家及其财产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而相关国家则根据“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的管辖豁免理论与之周旋。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限制豁免论已经成为豁免理论的主流,绝对豁免理论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约束,而且随着“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批准,我国以及一些对《公约》持怀疑态度的国家必然转变态度,进而接受并批准该《公约》,这是历史的必然。本丈着重从理论、国家管理、立法、司法、高等教育、企业和实务七个方面对我国如何应对该“公约》进行了阐述,指出在这些领域,我国应当如何具体操作,使我国国家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帚下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对于国家豁免中的商业交易判断依据,理论上素有"性质"说和"目的"说之争,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一般偏向于性质依据。《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采取了以性质依据为主、兼顾目的依据的折衷方案,但公约对目的依据的限制意味着那些原来一直主张性质依据的国家仍然可以只适用性质依据。因此公约并没有从根本上统一各国在商业交易判断依据上的立场。在审查合同或交易的商业性质时,不应该局限于"性质依据"或"目的依据",而应该从行为的全过程着手,全面考虑与案件有关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反垄断法时都有关于反垄断法豁免制度内容的规定:限制竞争协议的垄断豁免、企业合并控制的垄断豁免、对外贸易的垄断豁免、特定行业、特定组织和人员的垄断豁免。结合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内容,学习他国的先进理念,为研究我国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适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国家豁免问题的本质是处理好各国在经济交往中的问题,维护经济的发展。几百年来,国际主权豁免作为国际法中基本原则为各国所遵守。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行为加入经济中,原来绝对的国家主权豁免原则已经不能是有现在的社会。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具体理解国家主权豁免原则,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规定国家主权豁免的例外情形,承认国家主权的有限豁免已经成为十分实际的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物权法关于企业财产集合抵押应明确规定无形财产和权利可以一并抵押;应建立体现抵押权不可分性的相关规范;虽然基本确认了抵押物与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的价值比不应限制为大于和等于,还可以是小于,但相关条文需要明确细化;关于抵押权实现的顺位,次序权既要保障前顺位抵押权人的债权数额上受偿的优先,又要保障其债权受偿期限的优先,并采纳次序固定主义为我国抵押权次序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国家豁免原则意味着不追究享有刑事豁免权的人的刑事责任;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表明,实施战争罪等国际犯罪的任何人,均不因其官方身份而不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减轻处罚。解决这两项原则的冲突,可以根据法院的性质而区别对待:国际刑庭无条件坚持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国内法院,除了受害国法院,其他国家都应当尊重嫌疑人的刑事豁免权。据此,我国刑法第11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的刑事责任的规定,不利于保障我国及我国公民的权利,应当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6.
在是否要求申请人特定财产保全标的物这一问题上,应考虑当事人主义、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利益平衡、申请人的财产查明能力、保全错误的损害赔偿责任等几个因素.在当事人主义原则的总体要求之下,申请人需要明确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标的物,这应该为一项基本原则和要求;而为了弥补当事人财产查明能力的不足,促进财产保全功能的发挥,申请人不需要明确采取保全措施的标的物应该为例外,针对例外需要设置较为详细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7.
外交学院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国际法专业《国际法》试题一、问题解答(每题17分,共51分):1.试述国家豁免原则在国际实践中的发展。2.我国国籍法具有哪些特点?3.试述国际法上关于公海的含义及其法律制度。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49分):1....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奉行重刑主义的国家,在国家、社会打击犯罪的长期斗争中,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如今,我国已成为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的成员国。《公约》中严格限制死刑的立场与我国刑法中众多的死刑罪名的存在明显不协调。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是我国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定纷止争,物尽其用。为了发挥物权法的这一作用,我国《物权法》采用了物权法定主义原则。但是物权法定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当通过一定途径加以缓和或者柔化,以顺应世界上物权缓和的发展趋势,解决我国《物权法》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侵权法中的父母侵权豁免原则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之后,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从对该原则的起源、理论基础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来看,对于我国相关规则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在立法中不宜采纳父母侵权豁免原则,未成年人应当就其所遭受的父母侵权享有诉权但应当附有范围、类型和程度方面的限制,父母的惩戒权应当予以肯定,禁止父母采用的惩戒方式应当予以明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