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京宜 《新东方》2000,(5):43-45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在我国已进行多年,但这场改革中的误区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误区包括:价值取向的偏失,改革任务的偏失,忽视司法观念的改革,以及由于缺乏理论准备而导致改革的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  相似文献   

2.
程序安定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安定是程序法制的基本价值。程序安定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指导意义在于(1)树立程序安定理念,确保司法公正;(2)完善立法,健全制度,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3)严格执法,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弊端表现在:法官包揽调查,当事人基本上不负举证责任;开庭审判走过场,基本上是先定后审;庭审采取纠问式,当事人被动应答,较少主动行为,合议庭合而不议,审而不判,作用不显;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较大限制。在改革中,应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完善举证制度;强调公开审判,充分发挥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页的职责,实现“审”与“判”的统一;加强法院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丽 《前沿》2006,(7):123-125
民事再审启动权与审判监督权是两种不同的权利,其根本区别在于依附的权利形式不同。前者是当事人行使私权利,针对的是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中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后者针的对象是不当的司法行为,体现了检察院和法院行使国家的法律监督权。由此决定了两种权利的不同实现方式。前者当事人享有决定权,后者检察院和法院应主动实施,二者的实现都需要与之配套的制度来保障。  相似文献   

5.
公正和效率是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改革审判管理方式,就是力求审判程序的公正,提高审判效率。笔者从近几年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中,认为目前缺乏必要的审判管理机制,因而,提出审判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当务之二急。  相似文献   

6.
审判管理方式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管理方式的改革,是最高法院制定的改革重点。笔者从探讨现行审判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入手,叙述了审判管理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肖晖 《思想战线》2005,31(3):27-31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现行民事诉讼法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假设为法官是全知全能且无偏无私的、当事人缺乏足够能力且不能完全相信.这一假设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根据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和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中法官的释明权是法官在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如何使用法律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民事审判中法官的地位和角色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当事人的出庭比例极低,同时缺乏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特别程序,从而导致诉讼过程的成人化色彩非常浓重,不利于对未成年人合法 权益的特别保护.构建法官与适龄未成年当事人庭下对话机制将有利于同时实现案件处理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少年民事司法制度的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0.
石时态 《求索》2010,(7):146-148
民事执行机构设置是民事执行权配置改革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湖南法院为加强对民事执行权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实行执行裁判权与执行实施权的分离,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笔者在分析两次改革利弊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执裁分离改革的构想,根据民事执行程序中存在行政性民事执行行为和司法性民事执行审判行为的不同特点,在人民法院设立行政性执行局和司法性执行审判庭,并准确定位其权能,强化其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确保民事执行权运行的公正与高效。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来自华东地区各中级法院的院长们相聚在金秋时节的厦门,当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院长齐奇作了题为《将法律文书改革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新突破口》的交流发言后,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23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对《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下称《规定》)进行了修订。由于许多内容与业主行使民事权利密切相关,毪觇定》施行后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民事审判中也经常被引用,这在地方法规中是不多见的。因此,笔者认为对法院适用《规定》的案例进行梳理,可能有助于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3.
涂小雨 《人大建设》2006,(12):46-47
民事审判的安定性包含两个不同层面,即程序规范的安定和程序运作。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经过多年的运作和不断改革,总体上体现了程序安定性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与程序性价值要求相冲突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乡风民俗是民间社会中自然形成并长期得到遵从的一种有效的习惯性规则,经常被应用于解决纠纷和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将乡风民俗引入司法过程,对其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甄别适用和司法审查救济机制,从而更合理地实施案件裁决,更好地实现民事审判目标已成为当下司法改革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常曙光 《前沿》2005,(3):113-114
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在民事诉讼法中是一对矛盾。审判权大了, 诉权就会弱小; 反之,诉权大了, 审判权就会弱小。因此, 只有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 适度平衡, 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律。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关系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要加强诉权的自我保护功能, 并通过适当程序实现二者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审判工作机制行政色彩浓厚 ,存在着诸多弊端。建立独立、公平的审判工作机制 ,主要的措施是要全面推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 ,按照责任原则 ,落实合议庭及独任审判员负责制 ,强化合议庭和法官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机关动态》2009,(4):32-32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是该院为探索审判方式改革、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而设立的特色审判部门。成员以年纪轻、学历高、业务好、工作精力充沛的女性为主,正、副庭长均为女性,目前在编人员21人,其中女性19名,占全庭人数的90.48%,是名副其实的“巾帼庭”;全庭共有党员14名,占66.7%,也是名副其实的“党员庭”。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司法制度改革,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按下了“快进键”,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改举措不断推出。执业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内的一个“方阵”,是这一轮司改的亲历者、受益者,对司改举措是否有利于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切身体会。笔者结合近三十年参与民事诉讼的经验,认为建立民事诉讼预裁判制度,应当列入下一步司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聪颖 《中国人大》2010,(21):30-31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民事审判作为司法机关调节和规范民事行为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与利益冲突,被人们内心所确信,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规则体系。本文将针对民俗习惯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