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雪颖 《求索》2013,(2):148-150
莫言小说的欲望书写.其独到之处在于以不同于政治伦理规训的人性与生命的价值尺度对欲望及其内蕴进行评判,同时对僭越式的欲求冲动所蕴含的争天抗俗的潜质做出本体性揭橥。这与巴塔耶“异质”哲学中反抗世俗社会规约的“在外面思考”的价值论思考范式.以及巴塔耶的欲望哲学中注重“邪恶”欲望的违逆力量的“异质”本体诉求两者暗合。莫言小说的欲望书写与巴塔耶的“异质”哲学互为互文性的揭示.绽现了莫言小说经由欲望书写唤醒人内在超越力量的独特思想光泽。  相似文献   

2.
山峰 《今日广西》2010,(10):46-47
爱情是永恒的,卑劣的欲望并不是爱情。近来相亲节目的风行以及近日广电总局对其做出的整顿,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风行,来自人们对爱情始终怀有的美好向往;之所以整顿,则因为一些节目往往以爱情之“诚”的名义,搭建充斥低俗欲望的“非诚”秀场。  相似文献   

3.
贫富与欲望     
《政协天地》2010,(12):51-51
著名作家莫言在第二届“东亚文学论坛”上,作了题为《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的演讲。他认为富贵是文学中考验君子的试金石。贫富与欲望,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  相似文献   

4.
不能颂扬“私人欲望”王珠元现在有些人在宣传一种"欲望论",他们抛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从人的欲望、需要出发来说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改观。对此,也有人把它归功于人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文丽 《理论月刊》2003,42(1):54-55
从古代社会“以理制欲”为主导的欲望观到当今社会多元欲望观的形成,欲望在发挥着对社会和人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使社会和人一再地陷入困境之中。对欲望的道德调控是一个必须且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制度伦理及舆论导向建设,净化欲望主体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对欲望主体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道德选择能力、增强其道德责任意识。为人们最终形成合理的欲望观,实现自我及社会价值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话说欲望     
人是有欲望的。在“极左”年代,鼓吹禁欲主义,似乎人都可以六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这是自欺欺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社会最大的进步,就是尊重、承认和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的合理欲望。欲望分三六九等。有些欲望是可以放在台面上的,如食欲、情欲,有些欲望是不能上台面的,甚至是人不太愿正视的。  相似文献   

7.
《群书治要》收录有《礼记·乐记》。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一句话“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意思是:懂乐的人才真正的快乐,正人君子闻道、得道就很快乐,而小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他才很高兴。走在正道上,并且控制欲望,我们就可以非常快乐而不恐惧慌乱。贪恋私欲而不行正道,我们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礼记·乐记》还提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8.
机关事务工作管钱、管物,要想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笔者认为管住人的欲望是关键。欲望,通常是指人们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占有某种物质的要求。钱物是欲望的诱因,人的贪婪往往是从钱物开始的。掌握大大小小权力的机关公职人员,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要满足这些欲望,少了钱物作基础不行。  相似文献   

9.
董新祥 《理论月刊》2008,(9):147-149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0.
利奥塔语用学与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海峰 《求索》2007,(1):190-191
利奥塔作为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大量吸收的后现代理论家,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欲望的政治学。他试图以语言实用学(简称语用学)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并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叙事”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产主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局限,进而提出后现代话语是一种多元异质的话语“语用学”。利奥塔的“欲望文本策略”是相对于受语法规则支配的“理性文本策略”而提出来的,它所表现的是以被压抑的文本叙述冲破规约性文本叙述。  相似文献   

11.
说“欲”     
许金芳 《今日浙江》2008,(15):62-62
读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其中的一段话说:“童云树诗云:‘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真见道之言”。人生在世,常常同“欲”和“余”这杆天平联系在一起。重心在“欲”,“余”则少矣。欲即欲望,含嗜好意,乃人之本性。如食欲性求知欲。对人而言,饥饿时想温饱,饱暖时思其他,欲望的“满足”永远是暂时的,  相似文献   

12.
电影不只是意识形态生产机器,也是欲望生产机器。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感官文化生产方式,电影通过视听刺激来引发观众生物意义上的感官反应。这种被米莲姆·汉森称为“生物学硬接线”的感官反应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以欲望询唤为核心的感官刺激模式电影得以具有全球普适性,同时使叙事异化为欲望生产的工具。中国叙事传统强调叙事与伦理传统的密切关联性,强调对感官欲望满足的抑制、净化和升华,为电影叙事超越畸形的欲望询唤模式提供了可能。当代中国电影需要借助中国叙事传统对抗这种欲望生产的叙事逻辑和机制,克服叙事的异化,将个体询唤为道德主体而非欲望主体,回归电影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欲望超限”概念,纠正超限欲望的心理偏差,防止健康心理欲望的变异,是领导者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领导干部自我心理调适的长期必修课。这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自律与自由     
蔡建军 《前进》2014,(9):59-59
自律与自由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自律,在常人看来是一种约束和限制,而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种素质和本领。人生在世,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合理的欲望,是引人向上的阶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于,人之为人,不是一个“欲望的洞窟”,有理智、讲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是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劳斌同志:上封信中您曾谈到私欲太甚就会使信念丧失。请问:人难道不应有欲望吗?个人欲望同建立信念的关系,应如何把握呢?望赐教。李今李今同志:问题提得极好,我们就从你说的思路往下谈。个人欲望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谁也不能抹煞。封建统治者和假道学先生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从近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批判。欲望一般表现为人的自然、生理状态,士。食欲、性饮等等。人有这类欲望是正常的,0。果没有,那倒反而是一种病态了。但全。同我们研究人的本质一样,人的欲望又不能不同社会、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6.
周琼 《人民公安》2009,(1):14-15
一扇大门的打开,除了表明主人出外的欲望.同样也是欢迎入内的暗示。双向的交流永远是最成功的互动方式。于是当济南交警钻入群众内心、体察群众多种需求的同时.他们也在努力让群众进入自己的世界.让“他们”变成“我们”……  相似文献   

17.
颜翔林 《求索》2014,(1):4-16
庄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怀疑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典怀疑论哲学与美学的先河。在解构与颠覆既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庄子追求建立“本真的自我”这一理想主体。“本真的自我”包含“智慧的自我”和“审美的自我”这两个主要内涵。相应地,求证自我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逻辑基石之一。与此相关,主体批判成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知识批判、话语批判、欲望批判等精神结构。庄子怀疑论美学的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启迪人意识到主体与知识的有限性,滋养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伦理情怀,克服消费社会带来的功利与欲望之累,为诗性主体的建构提供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然而,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也隐匿某些消极内涵,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社会历史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在借鉴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的同时,应对其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18.
刘妙英 《传承》2012,(13):71-73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因其关注“人”的哲学旨趣,特别是对人的意志、自由、欲望等非理性精神的关注,具有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浓厚的时代气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哲学理解有着深刻的批判精神,这使得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视界,但又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危机。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一个客观的再认识和评价,在指出其可取之处,也要明白其理论的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用好自己     
看到一篇“见欲而止为德”的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历史,“贪欲”和“节欲”历来是两种人生观.两种思想道德修养的分水岭。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苟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  相似文献   

20.
王健  祁彪 《民主与法制》2014,(23):20-24
从“有一等本事的工业企业家”到“中美两国的友好使者”,转而身陷图圄,再到至今仍然在为摆脱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而不懈抗争,桂松经历了过山车似的跌宕人生。这些戏剧性的变化,既缘于桂松强烈的欲望和张扬的个性,也凸显着这个时代诡谲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