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根据国际环境的变迁提出了新思维,为适应国内深化改革的需要,对苏联外交政策作了战略性调整。苏联在国际关系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样,赢得了舆论,取得了外交活动的某种主动。本文试图论述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并对调整的性质谈一点极为粗浅的看法。一美国一家报纸在评论近年来苏联外交活动时曾写了这么一段文字;"戈尔巴乔夫正以热情洋溢的外交活动迫使美国处于作出反应的地位。他和他的外交官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美国则眼睁睁地看着他下一步将怎样行动"。评论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的确反映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戈尔巴乔夫以来的苏联外交积极、主动、多姿多彩。这是苏联进行外交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2.
我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政治思维和他提出的改革计划的实现,是持乐观态度的。他很重视科学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善于发动科学家的力量。这对改革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了很多政治与科学应该统一的道理,实际上往往把二者关系理解得很片面。如果今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决策的确能够建立在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不搞一言堂,社会主义就是大有希望的。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在进行改革,苏联也掀起了改革浪潮。我觉得苏联从事的事业和中国一样的。这对各自国家今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但是,我们完全有权把意义估计得更大一些,即改革的成就,关系到今后社会主义的命运。你们两个大国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民群众能不能亲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物质生活是不是有所改善。中国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搞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农民热情很高,改革效果显著。在我看来,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困难较多,农业一直没搞  相似文献   

3.
苏联现在的改革是经过一段很艰苦的过程才作出的。问题在于这个战略性的改革究竟怎样改变它国内比较困难、比较落后的情况。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有个危机感,他跟他新一代的领导人感到,要是不改革,苏联就一定要变成第二流的国家。苏联改革的内容,特别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内容,与六十年代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国内外遇到很多的阻力,首先要调整既得利益、军方利益的关系。在核子战争中取得胜利这种思想已经没有了。问题在于以前持有这种思想的人,那些官方的代表人物现在都到哪里去了?从整个全球整体观念来看,我看古巴还是个大问题。根据美国的一些估计,它两年花在古巴的大概有600亿美金,相对来说,它花在越南那边一年只有180亿美金,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它怎样甩掉古巴的包袱,它有没有意思甩掉古巴这个包袱。在它甩掉  相似文献   

4.
我很注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首先感觉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提出新思维?苏联为什么要搞改革?在去年下半年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策略性的改革,现在已经不大听说了,基本上都认为是个战略性转变,是苏联要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是很同意这一看法的。今天的这个时代已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了,而是科学技术里出政权。如果苏联再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只是把钱花到军费竞赛上去,再想争霸、想搞军备竞赛,到二十一世纪比美国落后得就会更多,美国在经济上就会把它拖垮。但总的来讲,《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里面强调对时代的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如对核战争的认识就变了。形成苏联这样的认识的因素很多,我的想法是新思维是个世界潮流。不仅从苏联角度看,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而且整个国际共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否则,波匈事件、南斯拉夫和东欧各国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以及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怎么会发生呢?从整个世界潮流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今天,不仅从本国看,就从整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也必然出现这个潮流。这说明国际共运需要再思考、再认识、再发展。戈尔巴乔夫比较聪明,又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新思维与改革,其改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术界对苏联外交政策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国约有100所高等学校能够培养研究苏联外交政策的博士,而当前又有一批在40-50年代培养出来的博士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权威;青年学生中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学习和研究表示兴趣的人也不少;第二,有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供教学和研究之用,苏联问题研究的专家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不少是有关方面的专著;第三,美国学术界曾就苏联外交政策的目标等重大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并不时在有关刊物发表不同的意见,特别是能在全  相似文献   

6.
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总理默克尔自2005年上台以来,已走访了很多国家以及欧盟和北约总部,作为欧盟轮值主席主导了两次欧盟峰会并以东道主身份主持了海利根达姆8国集团首脑会议,外交上显示了一些"新意"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俄罗斯外交虽然没有战略性调整,但其政策的变化却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2015年初萨勒曼继任沙特国王后,沙特外交政策开始由温和向激进转型,特别是在美国战略收缩背景下,沙特外交日趋强硬,倾向采取军事手段解决外交问题。沙特在寻求为沙美关系注入新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外交自主性,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中国的合作关系。发展和战略焦虑上升、国内政治出现不稳定、影响外交关键因素和领导人个人风格发生变化,是沙特外交政策出现激进化和自主性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由于激进化外交政策遇到挫折,沙特外交政策开始向温和务实方向回摆。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1958年成立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契机,开始着力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本文以该委员会解密档案为依据,分析了1958至1962年间苏联在文学、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并简要总结和评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文化政策调整的特点与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中东地区陷入动荡以来,土耳其外交政策呈现两大持续性特征:与大国关系的异动和强势回归中东。与大国关系的异动主要表现为土耳其与美国关系的问题不断及土耳其与俄罗斯关系的回暖。相较于其他地区大国,土耳其回归中东显得颇为高调,也取得了某些成果。安全诉求和地缘政治抱负是土耳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力,土耳其能够为中东地区提供何种安全保障架构以及被地区国家的接纳程度,将决定土耳其外交政策调整的限度。与此同时,土耳其也是观察国际格局转变的极佳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土耳其在地区领袖争夺中暂时处于领先位置,近期的卡舒吉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土耳其的优势地位,但决定性因素是中东乱局最终将以何种方式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1.
我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于4月2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和发展前景”的学术研讨会。应邀到会的中联部、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各述己见,发表了许多有创新意义的见解。现根据记录摘要按发言顺序刊载于下(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妥之处,由整理者负责)。由于时间关系,与会的该所研究人员、国政系的教师、研究生未来得及发言。但他们从上述发言中得到很多启发,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办、奥德计算机公司协办的“中国外事工作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青团中央、新华社、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妇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北京旅游学院、北京友谊宾馆、中国教育报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记者共50多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方连庆教授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代表校、系致欢迎词,强调召开这次会议对于在北大建设好外事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感谢有关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与会领导同志和专家就我国的外事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现将研讨会的发言按发言顺序摘要刊载如下(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妥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13.
在我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联合举行的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学术研讨会上,应邀出席的本系兼职教授陈忠经、李正文,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陶炳蔚,和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师郑宇硕博士、民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授费路先后作了发言。现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发表发言摘要,以资参考。标题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矛盾和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矛盾的形成、发展和激化,是在苏联长达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矛盾的发展历史和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对一些欧洲国家的侵占和反苏意图的愈益明显,苏联越来越把自己西北边境的安全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联系在一起。最初,苏联通过警告和炫耀武力的方式,使这三个国家不敢建立亲德政府和接纳德国军事力量进入,并试图通过和英法达成保证这些国家安全的协议,来防止德国染指这些国家。但苏联的这些尝试,因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不买账以及英法在谈判中采取不合作态度,而未能如愿。1939年秋,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二战爆发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采取了强硬政策,并通过在三国设立基地、驻扎军队、组建亲苏政府以及将部队部署在其所有重要城市,将三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相似文献   

16.
从退让到抗争——试析俄罗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俄罗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建设与合作",在与美国的利益博弈中基本呈现一种"步步退让、有限抗争"的外交姿态,极大地损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但以美国2007年初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为转捩点,俄罗斯的对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和变化,从言词到行动,俄罗斯开始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来切实维护其国家利益。俄罗斯对美国的这种政策变化,既是美对俄长期"挤压"政策所造成的,也是俄罗斯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并对俄美关系的下一步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奉行的长期政策,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政策。但什么是独立自主,如何理解独立自主,如何理解新中国50多年来一直奉行的独立自主,不同时期的独立自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看似简单,其实许多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有误区。  相似文献   

18.
章剑锋 《南风窗》2010,(14):49-51
我们国家现在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个经济模式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个是劳动者素质不高,一个是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还不是一般性的缺乏。而没有高素质劳动者、没有一大批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不能算是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外交转型的讨论日益增多,中国外交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也经常被提及。国外的研究存在一种观点:即中国外交正在变得强硬起来,出现一种“过度自信”(assettive)或非对抗性的过度自信外交。外界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中国从经济危机中快速恢复,原本谨滇、低调、规避责任、搭便车的中国正在寻求一种更加自信、傲慢、反对当前西方规则体系的对外行为,在许多领域提出自身的改革主张和政策建议并考验着美国的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外交政策在哪些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呢?自一九七六年迄今,中国的外交政策构想是基于哪些原则?中国领导人的世界观又是怎样的?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从"反霸"到"现代化"外交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长达三万五千字的编辑部文章,题为《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