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立法权正当行使的判准不能由立法权权力本身来证明,它的判断标准不在于法律的"实证性",更重要的是需要突破"法条"回归立法的"社会"维度。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探讨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对立法权正当行使的影响,并揭示其理论的限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哈耶克和莱奥尼对凯尔森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哈耶克从社会理论出发认为立法权正当行使不能超越内部规则,而在莱奥尼看来,立法权正当行使应当来源于个人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一、国务院立法权的构成政府有没有立法权、能不能行使立法权?这个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是应当给以否定的回答的,在有的人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荒谬的。他们认为,立法权是立法机关的职权,政府的职权是行政,岂能享有和行使立法权。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肯定的。立法权是个综合的概念。就立法权的类别、层次来说,有国家立法权(中央立法权),也有地方立法权;有权力机关(立法机关)立法权,也有政府立法权。就立法权的内容来  相似文献   

3.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制定“**法”和作出“决议”或“决定”两种方式行使立法权。梳理历史发现,当创设局部性、临时性或应急性制度,或处理一次性事项时,未以制定“**法”而以决定方式行使立法权。以决定方式行使立法权,可能影响《宪法》与《立法法》规定的法律制定程序的严肃性,模糊立法权与其他权力的区别,使得难以有效规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行使。立法权的历史起源和实践经验表明,立法可以处理一次性事项;根据法治要求,有些一次性事项的处理只能行使立法权。为避免决定方式行使立法权可能造成的问题,应当统一立法权行使的程序;从长远看,应统一立法的名称为“**法”。  相似文献   

4.
人权保障与我国民诉法的修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中洪 《现代法学》2004,26(3):53-61
以人权保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指导思想,既是中国民诉法现代化和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需要,也是现实中国人权保障和民诉法自身完善的需要。而在民诉法的修改完善中要全面贯穿人权保障的思想,就应当从立法规定上适当扩大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的正当行使;以及扩大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合意选择权。  相似文献   

5.
《权利法案》是美国立宪过程中一部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其中有关"不得立法"、"正当法律程序"的条款,从侧面对公民的权利予以保护,使立法权的行使受到公民权利的制约。分析这些制约,对如何实践我国立法原则中的宪法原则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然而我国目前很多法律立法质量不高,与社会生活和民众的立法需求脱节,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这与立法权的不当行使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立法权运行的监督,尤其是拓展民众监督立法权行使的途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权运行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引起重视。文章主要分析了立法权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当性和困境两个方面的问题,期待引起人们对立法权的新闻舆论监督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审查标准,但从其规范中可以解读出存在着适用于不同情形的两种标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在工商企业许可登记审查中,行政机关通过行使自己的行政立法权解除了实质审查义务,以规避由此可能引发的国家赔偿责任。但是,法院在因工商企业登记引起的行政诉讼中,却采用了实质审查的标准。基于行政效率与公正的双重考虑以及中国当下的具体国情,在行政许可审查中,不宜简单地采用形式审查或者实质审查标准,而应当根据申请人提供材料的不同性质,分别适用不同的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裁量权行使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登喜 《河北法学》2011,29(7):164-169
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遵循正当合理原则。具体地说,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遵循目的适当原则、正当考虑原则、合法预期原则、比例原则、遵循先例原则、积极裁量原则、期待可能性原则以及程序裁量正当原则等。  相似文献   

9.
劳动立法的地位问题,可以从其两个不同的参照系统来认识。其一是劳动立法在整个国家立法体系中的地位,其二是劳动立法在劳动体制体系中的地位。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的观察中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劳动立法是国家行使立法权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之一。国家立法权的行使,是通过各法律部门的立法活动来实现的。这些立法活动,包括经济立法、刑事立法、劳动立法、行政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立法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立法活动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各自的法律部门的重要程度。劳动法从其法律地位来看,劳动法是国家最重要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税收立法权限体制的不足与缺陷在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务院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不明确,国务院实际行使的税收立法权的范围过大;税收立法权过度集中于中央,地方行使的税收立法权限过小。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当构建一个横向协作配合关系和纵向效力从属关系相统一,且内容构成有机、结构比例协调的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具体言之,完善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国家整体立法体制和税收管理体制的完善是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得以改进和完善的前提条件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是由立法体制和…  相似文献   

11.
违宪审查权本质上是一种高于或独立于立法权的权力,它的主要功能是监督立法和实现宪政.违宪审查权有三种模式,即由最高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由专门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和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兼立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违宪审查权与立法权相分离的前提是宪法与法律的分离.违宪审查权与立法权相分离,并由不同的权力机关来行使,具有重要的宪政意义.中国违宪审查权面临着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的困境,改革的出路应该遵循违宪审查权与立法权相分离的路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2.
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然而我国目前很多法律立法质量不高,与社会生活和民众的立法需求脱节,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这与立法权的不当行使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立法权运行的监督,尤其是拓展民众监督立法权行使的途径。新闻舆论监督立法权运行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引起重视。文章主要分析了立法权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当性和困境两个方面的问题,期待引起人们对立法权的新闻舆论监督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立法权是国家统治权的重要部分。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权在法律上一般都归议会行使。在社会主义国家,立法权一般都规定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说明,如果在立法上仅仅依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  相似文献   

14.
张晶 《法制与经济》2009,(14):62-63
军事立法权的授予是军事立法活动的起点,军事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军事立法体制目前还不完善,军事立法权的滥用或越权行使将导致军事立法的混乱,不利于军队建设。军事立法权限的划分必然有所依据,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军事立法权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立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行政立法权刘恒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国行政立法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行政立法的现实,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行政立法的基本前提问题──行政立法权。行政机关能不能立法?行政机关能否行使行政立法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依据何在?行政立...  相似文献   

16.
略论经济法立法主体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在经济法立法活动中,所立之法可以按调整对象、法律渊源、客观功用价值、立法权的获取方式等标准分类;立法主体可分为宪法上的立法主体和经济法上的立法主体,前者行使宪法上立法权进行立法,后者行使经济法上立法权进行立法,两者受不同部门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对行政立法权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磊 《中外法学》1998,(5):58-63
<正> Ⅰ 我国宪法的权力分工决定了国务院行使的是行政权,而不是立法权。众所周知, 立法权只能由民意代表机关行使。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相比是不同性质的机关,全国人 大是民意代表机关,国务院却不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只有民意代表机关才能行使立法权。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代表机关。尽管国务院也是国家机关,它制定的行政法规是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行政法规也属于法的范畴,但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仍不属立法权。那么,为什么只有民意代表机关才能行使立法权呢?因为“如果没有得到公众所选举和委派的立法机  相似文献   

18.
一切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是现代国家法治的核心.在以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权力体系中,立法权是体现人民主权的最高权力,立法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础,因此立法权及其行使理应受到国家及国民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立法权本应属于人民全体,只是交由代议机关行使,但是立法权的所有与行使的分离使其有被滥用的可能,由此导致立法权在行使时出现趋中心化:立法权绝对化、非理性化、将立法权而不是公民作为立法过程的核心。因此,应着力实现立法权的去中心化,实现立法权行使范围和方式的变革。立法模式应该实现由单一政府立法到政府立法与社会立法相结合的转变,更多地发挥公众、社会团体和专家的实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法官释明权的正当行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前 《山东审判》2007,23(4):77-80
法官释明权制度存在的合理基础是通过强化法官的程序控制功能,对完全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缺陷进行限制与修正.本文拟通过梳理两大法系法官释明权的形成历史,从历史视角揭示法官释明权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必然联系;通过阐释法官释明权正当行使的理论依据,从理论方面论证法官释明权设立之必要性和正当行使之必要性;通过分析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面临的两大冲突,从实证角度考察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面临的困境;最后探讨我国法官释明权正当行使的路径,试图为构建中国法官释明权正当行使的基本制度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