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市委领导积极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多次在会议中指出,市委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后台。如何才能做好舆论监督,我认为在实践中必须解决“三难”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督难在动机不端正怎么办? 讲起新闻舆论监督都说重要和必要,但在实践中比较难搞。为什么难,其中与动机不端正有关。动机不端正,既有新闻单位领导也有采编人员。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单位领导总是担心有的采编人员素质低,掺个人私心,“无冕之王”通过舆论监督会把事情搞乱。而有的采编人员确有动机不够端正,认为当记者就是要出别人的丑,不监督就没有威风,把舆论监督搞偏了搞错了,给舆论监督带来被动,从而使新闻单位领导产生一  相似文献   

2.
应该说当前是新闻舆论监督环境最好的时期。虽然我们对权力的行使有许多约束,如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党内监督等,但舆论监督与这些监督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公器。也许,为了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谈论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时候,一些论者都对媒体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提出了许多忠告和要求,以“加强新闻自律”,防止“监督权”的滥用。用意不可谓不善。但是如果我们客观如实地考察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就会发现目前在总体上舆论监督并非太过,而仍然是困难重重。应该说很多新闻单位对舆论监督的现实困难都深有体会:发表一篇批评  相似文献   

3.
今年四五月间,一些媒体披露,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上任的第三天,即向市报下达“新闻监督令”:“我希望你们能在舆论监督上多下功夫。现在长治不是好得不行,而是问题太多,这么多问题,不找出来怎么行?老是捂着盖着能解决问题吗?”其后,对于监督对象和监督领域这一敏感问题,吕书记明确表态,除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和一些需要保密的工作之外,从市委书记、市长做起,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接受舆论监督,都必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在长治,不允许有不接受新闻监督的单位,不允许有抵触监督的个人,不允许对舆论监督有弄虚作假行为。”吕日周还做出这样的批示:“凡是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传承发展了党的新闻思想,显现出新思维特征:强调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亲民,核心是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性。其新思维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舆论宣传规律,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二是提出“三贴近”原则,引导新闻传播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三是强调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三性”要求。发挥新闻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四是倡导整合媒体传播方式,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们认识网络新闻:惊诧它传播的速率以秒为单位、信息和受众数量的海量和互动性;另一方面,缺乏管理,虚假新闻,低俗之风,“搜索暴力”等。笔者以为,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看,网络新闻上最大亮点是:舆论监督下的民意胜利,使一系列在某些主流媒体缺位失语的重大事件上由于民意的坚持,真相的昭白,正义的到来而让缺少监督的权力受到舆论监督,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与热点引导、典型宣传被称为新闻宣传的“三大件”。新闻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 (尤指新闻从业人员 )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众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客观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界限,也就是说,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事实都有一个量的渐进性变化,到达一定界限产生质变的过程。这个界限就是舆论监督所要把握的“度”。当新闻事实处在量变…  相似文献   

7.
浅谈新时期的新闻监督□祁洪斌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作出了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中,强调“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谈到遏制腐败时,又强调“监督是关键”。在改革开放新的历...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新闻界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时还有不少困难,有时甚至是步履维艰。比如,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新闻界批评缺乏正确认识,当作抹黑,甚至认为是拆台;有的领导与被批评者有利害关系,从私利出发,为批评者说情,或出面干涉、阻挠,甚至节外生枝,挑动被批评者告记者。 鉴于目前这状况,新闻单位一方面要避免“吃”官司,另一方面又要进行舆论监督,唤起人们的良知。如何将两方面统一起来呢? 笔者以为,海南省设立的新闻舆论监督中心值得借鉴。那么,就地市新闻舆论监督也不防尝试一…  相似文献   

9.
梅桑榆 《唯实》2004,(11):95-95
多少年来 ,“加强舆论监督”是上至高官下至平民不断提起的话题。但舆论监督怎样加强 ,似乎未见人说出所以然。而未加强之前的舆论监督是怎样的疲软 ,加强之后的舆论监督又是怎样坚挺 ,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就像一本糊涂帐 ,谁也无法说清。然而 ,如果说到权力监督下的舆论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倒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桑榆先生在县城生活 2 0余载 ,并有幸在县级新闻单位混过几天饭吃 ,对县级乃至市级新闻单位是个什么样的机构、被多少人管着 ,能在舆论监督上发挥多大的作用 ,可谓一清二楚。一个县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有的县…  相似文献   

10.
加强舆论监督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很多大案要案都是通过舆论监督、媒体曝光凸现的;从历史视野来看,何时舆论监督发达通畅,党的纯洁性就有保障;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舆论监督地位不可替代;从党建自身规律来看,党的纯洁性建设需要舆论监督的强力支撑和推动;从监督体系来看,舆论监督在监督便捷性、时效性、广泛性、有效性上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由于我国新闻司法体制目前还不完善,一些记者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滑坡,社会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其公信力也遭到质疑。比如: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抵制有偿新闻,传媒的“寻租”行为却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报作为一家融合地方党报和都市报双重特点的县市报,为不断增强参与媒体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本报把民生新闻作为强势品牌来锻造,着力从民生新闻的策划,与读者和其他媒体的互动联动,哒及提升新闻舆论监督水平等方面入手,拓展了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让民生新闻牢牢占据了版面的“主角”地位,提升了本报在国内的公信力、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我国特有的新闻用语在国外各种新闻类著作中,都没有“舆论监督”这个词,因此,舆论监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闻用语。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进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重视舆论监督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尤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舆论监督对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各家新闻单位也采取了一切有效的措施,以推动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许多新闻工作者冒着风险,冲破阻力,以对社会、对党和国家高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竞争十分激烈。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很多单位的领导就很自然地想到找“能人”。其实,这种想法并没什么不好,谁不希望自己的单位出几个“能人”,能开拓进取,使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各路“能人”也便应运而生,有的自荐能“空手套白狼”,为单位赚大钱;有的称能引来外资;有的则说自己能打通各个关节;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间以来,各级新闻媒体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高度,加大了对基层工作的批评报道力度,促进了工作落实。与此同时,习惯了在新闻褒扬性报道下推进基层工作的部分基层干部对舆论监督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力。有的视新闻批评为“揭短”、“扬丑”,或一触即跳,强烈不满,或颈上点首,心中摇头,以致制造种种借口,压制和拒绝舆论监督。因此正确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的新闻舆论监督对做好基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树立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批评报道是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积极的、善意…  相似文献   

16.
新论摘编     
批评要经批准等于不能批评全国政协常委、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针对当前的舆论监督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呼吁取消“只有经批评单位同意才能刊登批评报道”的做法,改变舆论监督报道方式。他说,如果只有得到批评单位同意才能公开批评报道,就等于不批评。他说,媒体在报道时对事实负责,对法律负责,也就是对党和国家负责,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媒体搞好批评报道。厉有为特别强调了舆论监督对打击司法腐败的作用。他说,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司法腐败的问题,媒体对此进行监督是完全有必要的。“如果规定只有得到批评单位的批准才能公开批评,就等于为司法腐败开了方便之门,为司法机关抵制媒体监督有了‘合法’的借口,这对人民的事业不利,对反腐倡廉不利。”厉有为还指出,对领导干部允许媒体监督。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已作为党内监督的一种正式形式在《党内监督条例》中高调推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这无疑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驰骋空间。然而,有的媒体、有的个人却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借监督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据报载,有家媒体竟在“写好稿后,把被曝光单位的领导挨个叫进来看看,看着他们的脸色由不悦到震惊到害怕,我们一言不发,等着他们主动恳求放他们一马,那情形就像办案一样。”这条消息实在令人触目惊心!事实向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打铁必须本身硬。要搞好新闻监督,新闻工作者必先自我监督。首先是要唤起良心,这是自律之本。良心是个人对自己应尽社会义务的自觉,是外在道德规范转…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符级领导十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十通过新闻官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1]2009午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2]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仇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谁都坚信搞舆论监督的记者需要一身正气,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单,现实中总有少数舆论监督记者,在紧要关头放弃正当的监督权,失去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更为可耻的是,有的记者以“曝光”为要挟,扯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四处招摇撞骗,为个人牟取私利,敲诈采访对象,用手中的报道换取金钱。山西繁峙“6·22”爆炸事故11名记者收受现金和金元宝、北京某报记者孙振因敲诈18万元被判8年有期徒刑等案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案件给新闻界敲响了警钟:培养和树立舆论监督记者的正派作风至关重要,是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长期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