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振峰 《唯实》2014,(11):67-68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客观面对挑战,理性分析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灌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2013年我们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三门峡“三大战略定位”,按照“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持续深化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一高”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10)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对生态利益的过度索取,以及人的自利性和无度的消费主义导致人际间对生态利益的争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改变消费理念,更需要生态利益的协调与和谐,做到取之有章,用之有度;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在生态正义中实现共时态和历时性的生态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4.
正永春,古称"桃源",地处晋江东溪上游,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美誉。在革命战争年代,永春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英勇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赢得"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永春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把宜居作为"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丽永春"的首要品牌,以"点、线、面"攻坚为突破口,同步打出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来  马倩 《世纪桥》2008,(8):13-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内容十分丰富,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具有启迪作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全民广泛参与;要有政府的提倡和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孙长来  马倩 《世纪桥》2008,(6):13-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内容十分丰富,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具有启迪作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全民广泛参与;要有政府的提倡和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陈志珍 《学习月刊》2012,(2):143-144
近年来,英山县抢抓新农村建设、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打造宜居文明乡村,建设精神文化家园,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建成生态文明新村示范村52个,其中省市级生态文明新村8个。今日的英山农村,一栋栋造型美观的楼房与青山绿水相辉映,呈现出"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生活在幸福之中"的美好景象。  相似文献   

8.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敬先 《奋斗》2011,(2):9-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是实现城乡建设整体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森工林区加强城镇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体化理念,以局址城市化、场所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工业文明以"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为哲学依据,以"竞争"为政治经济话语构设,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层面的幸福为伦理基础。生态文明以"人类是大自然的兄弟朋友"为哲学依据,以"合作"为政治经济话语构设,以全面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层面与精神需求层面的幸福为伦理基础。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迈进,针对环境权需要放弃掠夺式、竞争式、片面性的解说,而把它解释为阻绝有害环境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权利;全球各国、各行各业以合作的姿态阻绝有害环境,使得全人类皆能从生态环境中获益的权利;公民要求政府履行环保责任而满足宜居需求乃至宜居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实现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疆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教育落后、人才资源严重缺乏、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严重阻碍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要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康红波 《实践》2010,(3):36-37
<正>这是一个朴实亲切的小城,我们能感受到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这是一个精致优美的小城,我们能感受到建设者的独具匠心;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城,我们能感受到她向和谐城镇迈进的步伐;这就是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的阿荣旗,辖9个乡镇,总人口32万,是典型的农业旗县。曾经人们把旗府所在地那吉镇,说成是"垃圾镇"。近年来,旗委、旗政府把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平台和旗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城镇空间极大拓展,功能日趋完善,管理日益健全,品位显著提升。如今已成为"水清、路畅、洁净、靓丽"的宜居小城。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2,(1):F0002-F0002
天津南开——是天津城市发祥地,是天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聚集区,是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起步区,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自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闫喜凤 《奋斗》2014,(2):20-20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同时,他还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论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张军  曹毅 《世纪桥》2013,(13):13-14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常州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必须以打造生态文化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生态知识和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树立生态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优秀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特色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7.
朱江 《当代贵州》2013,(20):32-33
有人说,一个时代是一片森林,城市则是这个森林中的大树,当这片森林在这个时代风云中"哗哗"作响时,贵阳这棵云贵高原上的大树,也正努力地吸吮着时代的养份,在岁月中枝展叶发。作为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贵阳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贵阳市的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419万亩。森林覆盖率41.78%。贵阳市区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苍翠,由宽1000—7000米,长逾70千米的森林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文明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在原始的采猎文明中,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弱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存在一种原始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趋于…  相似文献   

19.
陈中 《学习导报》2012,(23):46-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岳麓区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寓两型要求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走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关于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发展人类文明的思想、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