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2001,(10)
我们以前实行的是国家财政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就是从财政制度上促使政府转换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支出的重点要转到满足公共需要方面来。为此,必须对现行财政支出结构作大力调整。一方面,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领域、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投资。目前财政安排的企业亏损补贴、税收先征后返、直接用于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对某些困难企业的税收减免等,都应逐步缩减,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也要大力压缩。另一方面,重点增加一般公共支出,…  相似文献   

2.
从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出发,运用公共财政理论,正确分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的主要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这是温家宝总理2008年3月答记者问时的一番讲话,它准确表达了一个基本观点:财政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串串经济数据,在枯燥的数字和冗长的流水账后面隐藏的是政治,是国家的公平与正义。所以说,财政就是关乎财富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和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吕梁地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0401万元,实现历史性突破,2001年达到11.7亿元。但是,由于吕梁是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滞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财政总收入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仍属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世界行政改革的热潮,中国的行政改革已有20年的历程,20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改革,改革过程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人员和机构的庞大又带来手续的烦琐,由此又派生出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尽管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去解决机构和人员膨胀的问题,但都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而且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虽未间断,但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法治化是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化是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从揭示公共财政的涵义出发,陈述当前我国财政的状况,指出其法治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格局来描绘的经典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差异,是形成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种种疑惑的重要原因.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或者用经典否定现实,或者用现实否定经典.两者都忽略了改革是联结经典与现实的桥梁,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一、改革存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论其怎样汹涌澎湃,但始终未能实现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一样.借助抽象的理性原则,用先验的模式去评判现存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财政视角下,纳税人的财政监督权意味着纳税人有权对财政运行情况进行知悉、督促与评价,这一权利是其自身角色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其他财政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有力鞭策.重视纳税人的这项权利将在实现公共财政功能、提升财政监督质效、维护纳税人正当权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实践来看,财政监督依据的相互隔离、监督理念的滞后性与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体系的封闭性、行政主体的权力支配性,以及主动监督文化土壤的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纳税人财政监督权行使的困境.在共同构建"嵌入式"财政监督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纳税人的财政监督权,还应当从政治化实施、社会化督促和司法化救济方面探索实现路径,最终实现公共财政理念,增进社会福祉.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财政改革是重点之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和军队等各个方面,而其中的改革重点是三个:经济改革、财政改革、司法改  相似文献   

11.
一、压力与挑战: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在没有加入世贸组织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改革政府规制的主要动力。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改革将同时面临既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要求的双重压力。“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对外开放上将出现以下特点:我国对外开放从单边自主走向与世贸组织成员多边的相互开放;我国以自主政策为基础和主导的对外开放走向以世贸组织规则为基础的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将从局部地区、部分产业走向整体和全部行业的对外开放。这种开放是以世贸组织为法律…  相似文献   

12.
论公共财政下的部门预算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支出改革是财政改革的关键,而部门预算改革是财政支出改革的关键。2000年开始的部门预算改革仍需从部门预算的内容、部门预算的编报方法、项目预算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政府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公共财政与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的条件下,公共财政既是政府经济干预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实施其它干预的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公共财政,既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又是新体制顺利运行的重要经济保障。本文从分析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剖析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深化改革的背景与依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模式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市场经济的 主体,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 有企业经营机制,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要求。笔者认为,应“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根 本上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人、用工机制、分配机制,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者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机制,以及推动 企业科技进步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 一、建立完善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 才…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3,(4)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十三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中,我们务必要牢牢记住并精心运用好这一经验,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三者犹如一局棋中的三着关键棋子,下好了,相互促进,满盘皆活;下不好,一着失误,影响全局。 我们常说: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因为只有稳定,才有可能集中精力搞改革、搞建设,才会有发展。古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国家按照党的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正在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坚决而有秩序地改革。在我国,改革已是人心所向,改革洪流滚滚向前,成了不可阻挡之势。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呢?有人把“社会主义异化论”作为我们改革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错误的。本文仅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探讨一下改革的必然性,改革的全面性,改革的系统性、改革的过程性和改革的目的性等问题。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20 0 1— 2 0 0 5年是四川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 ,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运用财政杠杆参与区域宏观经济调控 ,发挥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 ,对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镇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推动四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财政体制创新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龙 《理论视野》2006,(1):22-24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现行财政体制制约着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实行财政体制创新势在必行。财政体制创新的关键在于财政分权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贾康 《瞭望》1999,(2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加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工业化的增长点,在“两个转变”(即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和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大体而言,小城镇的财政,属于我国地方财政各级次中最为基层的乡镇财政的一部分,具有独特之处,其职能相对简明,财政事权的边界比较容易廓清。小城镇财政改革的方向,就是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乡结合部现代化进程相配合的公共服务型财政。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能定位问题。小城镇的政府和财政应退出一般竞争性直接投资领域。这一层次政府、财政的职能应清晰…  相似文献   

20.
自1985年丁·莱维提出“全球化”一词以来,全球化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认为所谓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区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最基本的动因来自经济发展的内在扩张,所以其本质内容就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即各国商品、技术、信息、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诸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一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以15世纪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为起点和重要标志。随着工业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