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是指把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分析的理论。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也就是把经济学应用来分析政府的运行,即所谓政府经济学。公共选择与市场选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市场选择以私人物品为对象,公共选择以公共物品为对象;二是市场选择是通过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货币选票”来购买私人物品,公共选择是通过一定政治程序的政治市场来抉择,即消费者用投票来购买公共物品;三是抉择行为的主体在市场选择下是个人,在公共选择下是集体。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广泛的非市场决策的政治问题,正如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JamesM·Buchanan)所说,公共选择“不过是经济工具在政治上的应用与扩充。”尽管如此,公共选择的理论仍然具有创新意蕴,它在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为经济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着性质上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功能上的积极社会资本与消极社会资本、现状上的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三方面内在张力,这些张力对农村社区治理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成为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发挥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功能,就要处理好农村社会资本的内在张力,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整合这些张力。  相似文献   

3.
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利经济学主流观点认为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事实上,在众多市场经济国家,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各有优势和劣势,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的实践中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方式。政府在其中起着掌舵和催化剂的作用。目前,中国第三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政府的依附性,这是由转型期社会特点和政府管理体制决定的。政府的任务应当是加快自身职能转变和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切实发挥第三部门在供给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将对加入WTO后中加政府的治道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理论专门研究的不足,导致人们对国有经济与公共经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混同,从而在当前对国有经济改革与调整问题的研究中,不少论者主张应将国有经济局限于公共经济领域。对此,本文提出如下看法以就商榷。一、国有经济与公共经济公共经济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经济现象,与生产私人物品的私人(部门)经济相对应,是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政府公共部门经济。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或公共经济学理论,即使在坚持自由竞争理念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根据其职能所需仍有如下重要理由对经济或市场实…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6,(5):108-112
新医改作为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如何兼顾好多方的利益关系新医改的成败。医药卫生作为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应在政府主导下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医疗体制改革必将伴随着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和平衡,但需在优先考虑人民健康权益的基础上,再兼顾其他各方利益。应将"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实现作为新医改的总目标,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对有限的健康资源进行最优的分配。同时,医药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既要强调经济效率,更要注重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是当前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政府可以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但并不一定非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者不可。要建立新的公共物品管理机制,使公共物品领域成为政府与市场共同调节的领域,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建立分级管理机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权责关系。公共物品经营的模式应多元化,主要应有:公有公营;公有私营;私有私营;社会或使用者提供。  相似文献   

7.
公共物品及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民生问题的实质是公共服务的解决。从公共物品问题的解决思路出发探析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从解决公共物品问题关注公共物品的配置的思路,可以得出民生政策的完善是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第二,从解决公共物品问题需要关注公共物品的供给的思路,可以得出民生体制的完善是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第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创造"民生之车",使社会成员有"便车"可搭。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它以"民主公民权"为核心价值,要求政府在保障国民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所作为。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异质的公共需要,政府的权威型供给已力所不逮且愈益与社会需求相脱离。因应这一局势,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合作治理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与"提供"的适度分离,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而且可以在公共服务提供中形成开放的民主协商平台,通过公共议程整合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9.
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已有研究者从博弈论与实证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较少有学者考虑效用函数对公共物品提供问题的影响.基于对效用函数的回顾,建立了考虑社会效益这一因素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物品私人提供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引入社会效益这一非物质性因素使得可以通过行为主体的自愿提供使公共物品的提供量达到帕累托最优;随着行为主体的数目的增多,要实现通过自愿供给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则要求降低物质性因素对行为主体效用所产生的贡献水平;当参与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主体为很多时,要实现合作,通过自愿的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则要求社会效益这一因素成为行为主体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西方公共经济理论在我国迅速传播,对于我国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合理借鉴西方公共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干我国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需要.合理界定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范围,从而为我国各项制度在价值取向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是有效抵抗风险扰动、快速恢复均衡状态、灵活适应变化压力的重要工具手段,基本模式包括PDCA环的通用模型、技术与社会双重融合、多元参与社会共治、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全空间尺度防御等。韧性城市规划理论、灾害治理理论、风险脆弱性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经济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提供了学理依据。我国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的进展及典型经验与做法,为推进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积累了实践经验借鉴。推进我国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的总体目标是以公共物品风险驱动力为导向,以减弱风险易损性和提升风险发生时的自适应性为中心,以韧性治理效能为标准,实现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的多元化、协同化、制度化、模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建立多尺度、跨学科、包容性的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体系,宜从范围方式、过程治理、主体结构、法律规制、监督及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推进方略。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公共物品的界定,西方学者见仁见智,而国内学者大多以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本文否定了物品(包括服务)存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进而否定了以物品的客观属性来界定公共物品的传统公共物品理论,主张以需求溢出理论作为后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农村公共物品的制度外筹资与供给、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供给主体、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与政府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供给模式、消费阻力、需求表达、监督机制、如何正确处理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相关配套改革等方面尚且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予新 《学理论》2010,(5):30-31
一般的粮食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粮食安全的经济属性为准公共物品。模型分析表明,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所提供的粮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埋单”。然而,在正常情况下,豉府和市场在粮食安全活动中应互为补充,有机耦合。  相似文献   

15.
张小雁的"公共选择与政府决策行为"一文指出,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它是一种非市场的集体选样,实际就是政府选择。政府在公共选择过程中的决策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决策制定行为,政府决策执行行为,政府决策监督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的启示有二:公共意志如何体现和公共选择责任如何落实。  相似文献   

16.
在从传统经济的单一公有制和分配方式,向现代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变过程中,必然引起阶级、阶层新的分化和组合,从而带来利益关系的变动和新的利益矛盾。在解决多样化利益需求的矛盾中,如何能够达到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比较满意的公平分配,又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这是选择利益分配机制模式和社会发展目标不能回避的重大原则问题。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互相抵触、不可兼得的。在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确如此。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公平与效率的矛  相似文献   

17.
吴英 《学理论》2011,(23):75-76
高等教育属于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这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这个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关系到教育这个产品的供给方式和资源配置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直接制约着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儿童从传统的私人物品变成了(准)公共物品和社会投资品,儿童所带来的收益从由家庭独享转变为由全社会共享。但在儿童收益社会化的同时,儿童养育的成本依旧是私人化的,这种脱节带来包括极低生育率在内的许多负面后果,迫使各国逐步形成国家分担儿童养育责任的共识,并落实在具体的社会政策中。中国在义务教育外对儿童养育责任承担较少。为了减少其对青年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减轻青年父母的负担,维系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中国应重构国家和青年父母之间的契约,由整个社会集体分担儿童养育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公共生活的现代重构既要避免落入西方公共生活建设之窠臼,也要应对中国公共生活建设之困惑,勾勒超越中外公共生活困境的理想图景,实现其理想及现实追求的一致。放眼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边界厘定,从本体论哲学视界论证,自主性社会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基,自由的主体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魂,社会自组织是现代公共生活重构之本。  相似文献   

20.
公共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种范式,它们各有其利弊,适应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西方公共行政改革路径演进的实质,是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后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形态,是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的融合。这种融合是通过新公共管理扬弃官僚制的方式实现的。当代中国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具有特殊的公共行政环境,因而公共行政的改革应当选择“完善文官制为主,推行新公共管理为辅”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