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及其在汉语中语言实现过程的文化史、概念史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研究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这个术语是最为基础和关键性的,而《共产党宣言》是最早被翻译,并且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汉语语境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接受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论是"共产主义"这个术语还是《共产党宣言》在汉语语境中的传入、翻译,日语的中介化都为汉语翻译和接受奠定了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重新考察"共产主义"术语源流,对当代思想范畴与话语体系分析和建构,以及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却很少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列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复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创立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概念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在汉译过程中曾出现过"人情""人类""人类本性""人性"诸译法,最终创造性地定译为"人的本质"。这一定译过程渗透着我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渗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领悟和创造,"人的本质"术语成为重要的汉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以《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神髓》等经典文献传播史为线索,考证日语和汉语译本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概念"Produktionsmittel/means of production"东渐之初,在日语和汉语中先后对译"生产器具""生产要具""生产要素""生产资本""生产机关"和"生产手段"等术语。五四运动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生产"和"资料"两个日语借词组词,根据十月革命经验以复合词"生产资料"对译俄语"средствапроизводства",并会通英语"means of production",逐步统一为定译词。这一定译词超越了之前的各种译法,深刻把握了生产资料原著概念的科学含义,使之成为囊括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汉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最先提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批判到建构的嬗变。这一历史过程的当代启示在于:必须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应然性内涵;在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中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基础;在借鉴与批判中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政治传播与大众认同的张力化解中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这一要求,是从制度视角为壮大意识形态提出的管全局、管长远的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宣言书",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  相似文献   

7.
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是,它不是这一意识形态的一般内容,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核心、灵魂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决定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甚至还有一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调查发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的认知程度很低;但我们又发现,人们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等方面的认同程度却很高。这表明,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不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心悦诚服",也许是迫于形势的"屈从"或跟随大流的"盲从"。  相似文献   

9.
张金鹏 《理论建设》2012,(6):40-44,98
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霸权和物化意识批判到对工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判,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终结后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中消费意识形态和信息拜物教的批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从革命到批判,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最终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了符号游戏的主观意识解放。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所创立的解构学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容和底蕴,对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性解读。在德里达那里,解构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一个解读文本的方法论的范畴,更是他不断试图介入政治领域、影响现实世界的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解构所折射出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在于主张取消特权,更为重要的是它"点爆"了诸如"延异"、"踪迹"、"播撒"等意识形态范畴群,成为了意识形态杂交繁殖的思想场域。解构不断呼唤正义,成为一种让人渴望的"乌托邦",激发人向未来勇敢索要兑现正义的意识形态。当德里达运用其解构之思指向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不仅被其幽灵化,同时也演化为德里达本人试图在改造与完善现有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新国际"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撑。因此,解构方法在解读出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外,更可能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恶性拆解和断章取义,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文本内在的逻辑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整体性,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逐渐上升为第一领导权的信息网络化、政治生活文化化社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升为信仰的理论逻辑成为"应然"。而任何信仰都是在主体理性认知的前提下,并实现感性情感上的认同,最终在主体内心中形成难以撼动的绝对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成为信仰的可能条件就是要有主体在理性上的认知即是相信,还要达到感性上的认同即是信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彰显"事实之真",其人民性与阶级性又彰显"价值之真"。"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共同回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个人总是近乎"本能"地关注着自身的命运,恰如意识形态"本能"地关涉政权命运。个人与政权的命运当然不是彼此隔离的,但意识形态若单纯强调共同利益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恐难令受众真正接受。综观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人对自身命运的神秘化或庸俗化认知一直具备一定市场,这两种命运认知方式看似泾渭分明,却一致陷入了对人生命运的非现实性认知。实际上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揭示了人生命运的现实性。围绕人生命运特别是击破对人生命运的非现实性认知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协同创新,这是我们尝试应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时困境的一条可能出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莫凡  谭培文 《理论学刊》2020,(4):94-101
从"国家文化治理"走向"全球文化治理"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跨意识形态传播。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意识形态具有国别性,跨意识形态传播是跨越国界的意识形态传播,而曲解与对抗构成了跨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状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跨意识形态传播的初心是以对话寻求正解,但是遭遇曲解成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跨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阻碍。共同利益与文化融通并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跨意识形态传播的实践路向,在此基础上可构建相应的实践策略:一是实现利益和解与文化理解的辩证统一;二是实现产业化与公益性的辩证统一;三是实现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导地位的关键,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采用了以"说教—认知"为主的实现路径,这种被模式化了的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和话语渠道,使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存在着诸多困境。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斗争,建构以"认同—践行"为表征的话语体系,采用对话型话语方式,塑造整合型话语形态,创建适宜性、多样化话语渠道,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实现的必然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工作作出了许多思考和探索。他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本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指导现实运动,同时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旗帜鲜明地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让意识形态工作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统帅"和"灵魂";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要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使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宝贵思想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打下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坚实基础,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凝结着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识的最新成果,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提高党在意识形态的执政能力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当前必须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一、大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永葆青春的根本保  相似文献   

17.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定维护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拓展到了党性原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储著源 《求实》2017,(1):4-13
"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党和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而解答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蕴。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各国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主阵地,是各国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时刻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转型期主流与非主流相互交融、交锋、斗争,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两者相互混淆、主次不分的现象,这极大地消解了主流的权威地位。科学解答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之含义、指向、表现、特征、标准、地位以及建设策略,既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战略,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条件,更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社会大众、培育主流价值观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首先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地位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针对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时代背景对高校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几点建议,这包括:科学规划课程体系、精心组织教材编订、强调教师政治立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鼓励创新教学手段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性存在。意识形态有着不同视角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意涵。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从意识形态与知识论的关系观之,意识形态是对他者思想观念的情感表达和生产机制的一种"颠倒修辞";从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看,意识形态呈现出统治阶级卫护权力秩序的"言语技艺";从意识形态与社会的关系来审视,意识形态扮演着社会结构中上层建筑的"空间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