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德润 《传承》2010,(25):40-41
史迪威1904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是年21岁。此后42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战功卓著,荣升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在40多年的军职中,他曾先后在中国任职达13年。曾任美国驻天津军官、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等职,其间五次来华,最后一次是二战期间。史迪威在华的10多年中,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事件,加上他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了解中国官场和社会情况,被人誉为"中国通"。  相似文献   

2.
张和强 《友声》2013,(4):8-9
<正>"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州,靠中国最近,与中国交往也最多,希望加州能跨越太平洋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2013年4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加州州长杰里·布朗时说了这番话,希望加州在促进美国与中国省市的交流合作中发挥带头作用。布朗州长,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同时也是美国最年长  相似文献   

3.
正"《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是美国学者詹姆士·斯科特在2009年出版的新书。这本书围绕一个叫"赞米亚"的新概念展开,对我们研究、认识中国西南民族有一定的启示。"《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是美国学者詹姆士·斯科特研究东南亚的名著,2016年被反应越来越快的中国人类学者翻译出版,并被列入三联书店著名的"学术前沿"系列,出版以来,受到各路学者追捧。这本书的作者虽然离我们比较遥远,但他研究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下大国角力的主竞技场之一,美国二战后十分重视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通过均衡战略防止苏联和日本等大国对于美国主导下的亚太格局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有意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已达到延缓中国发展和防止中国崛起对美国亚太地区主导权造成根本性冲击之目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环境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本文拟在回顾美国战后亚太战略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立足重庆     
正《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头号中国通"、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费正清唯一的一本个人自传。在这本书里,费正清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埃里克·杰·多林的《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从1784年第一艘抵达中国广州的美国船"中国皇后"号说起,描述了美国人热衷对大清帝国茶、丝绸、瓷器等商品的追逐,以及为获取中国商品而搜集海獭皮、檀香木等故事。"中国皇后"号帆船出发的时间是1784年,这一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这场战争起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垄断。美国人一旦获得自由,当然要立刻赶往茶叶的原产地,纽约商人为这次远航筹集了启动资金。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6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性别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以色列、冰岛和中国的学者分别从伦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等视角深入探讨了各种性别研究议题,其中包括现代西方性别观念的历史流变,如何在当代哲学视域中加强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解决当代中国性别问题。一、性别观念的流变及启示美国常青州立学院教授斯蒂芬·库恩茨从历史学角度阐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5,(22)
<正>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这是海峡两岸66年来重大的突破,不止两岸的同胞关切,全世界也密切注意此一大事的发展。在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下,当然乐见两岸领导人在"九二共识"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伟大复兴写下历史。美国一直坚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也不希望看到台湾明年的大选政党轮替,新当局的两岸政策是一大考验,两岸关系的动向影响着西太平洋的稳定。在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下旬赴美进行国事访问,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  相似文献   

9.
30年前的历史经历 1960年,美国对华政策有所变化,不再支持其"反攻大陆",而且明里暗里增加与中国大陆的接触,开始了华沙会谈和其他接触渠道,寻找新的折衷方案。美国的这种作法使蒋介石非常恼火,美国"划峡而治"的"两个中国"政策,使他在晚年既不能实现反攻大陆的计划,又不愿长久蜗居台湾,美蒋之间的矛盾迅速加剧,十分有利于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确定了对台问题的方针:台湾岛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周恩来还提出了四点具体意见: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  相似文献   

10.
薛涌 《同舟共进》2008,(8):13-14
四年多前,笔者和国内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共餐。他席间放言:"美国根本没有竞争力。再过几年中国企业会取代美国企业而征服世界。即使是大学,中国也很快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笔者当时觉得他不过是吐一时之快,但不久就陆续读到国内许多学者的类似言论,比如,"中国经济比美国更自由","美国的民主制度交易成本太高,不如中国有效率"等等。最近国内一位知名学者也描述道:中国学者曾对美国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重要的一年,原因众所周知——国人百年期盼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不仅中国人对这一年期待良多,外国人也寄予厚望,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2007年底就大胆提出:2008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脱美入中"的第一年,也是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Pax Americana)转变为"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Pax Sinica)的元年。然而,世界是不是真的正转变为由中国主导呢?在连续一个多月的环球穿梭外访中,笔者不禁对此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中的公知和大V,应该自觉遵守十八大以来所进行的互联网的规范和管理,不要奢望中国互联网成为美国历史上无法无天的"西部地带"。  相似文献   

13.
《世纪行》2015,(3)
<正>本刊讯3月22日,省政协主席杨松在汉会见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名誉主席方李邦琴女士一行。杨松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中,美国"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飞虎队"精神和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谱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张杨 《友声》2014,(4):12-13
<正>在纪念中美建交35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为让更多美国民众增进对中国及中美友好关系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争取美国各界人士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理解与支持,全国友协今年在美国举办了"向友谊致敬——二战中美合作图片展"系列展览。5月19日,全国友协在美国华盛顿雷伯恩众议院大厦举办了首次图片展。全国友协会长李小林,中国驻美国使馆公使陆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联邦众议员、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查尔斯·波斯坦尼,弗吉  相似文献   

15.
美国手中的“台湾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天柱 《台声》2001,(2):11-11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历史造成的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是中国的统一大业却一直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因素,正如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呈两极对峙。美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力图打“中国牌”来牵制苏联。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同月27日,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宣称: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9年1月1日中美正…  相似文献   

16.
李婕  杜娟 《小康》2007,(12):70-78
南昌,是中国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又被称为革命圣城。也因为拥有这样的红色历史,曾令世人瞩目和景仰。这是历史记忆中的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块红土地在改革开放中一步步被周边省份拉下、甩开,小农经济时期的富庶被一个尴尬的"中部欠发达省份之一"的称谓代替,10多项经济指标列中部地区倒数第一……这是几年前的江西南昌。连续几年的两位数的高增长,让很多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这里,并将其作为一种现象加以研究。美国《新闻周刊》将"动感都会"的称号赋予了这个省会城市连续几次登上《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榜"……这是2001年后的南昌。南昌这片热土,正在以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崛起"的故事。只是,这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世纪行》2021,(4)
正回顾2020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历史",新冠疫情肆虐,美国疯狂甩锅中国,国际秩序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很多现象令人警醒。这或许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缩影。处在变局之中的我们,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在表象乱象中摸清规律和本质,把握整体和世界发展全局?《百年大变局》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日前接受采访时指责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简单"。普通美国人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普通人思想狭隘,问题在于很多美国人似乎没有充分了解中国经济和美中经济关系的复杂性,这在两国之间产生矛盾。常见的误解有:第一中国偷走美国工人的工作。30年来,美国制造部门的就业确实经历严重  相似文献   

19.
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10,25(2):100-105
美国学者K.Palmer Kaup曾于2000年出版《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认为壮族原来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此种观点在国内外影响甚广。新疆"7.5"事件发生后,"共产党创造民族"的观点又沉渣泛起,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文章从壮族历史事实出发,揭示壮族的认同意识,反驳"共产党创造壮族"及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从长征的最终结局看,当然是红军胜利蒋失败,但就当时来看,倒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前几年,李辉翻译出版了彼德·兰得著的《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从这儿开始,他进一步研究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活动,写成了《在历史现场——换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