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统一是党的根本执政规律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由之路,是事关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课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益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应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理论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是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构成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就应当深入思考并把握好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问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的现状、开展相关研究的意义、以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梁玲 《学理论》2014,(8):98-99
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能否自觉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是关系能否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航行的舵手要坚定地把握好前进方向,就必须要抓好党风建设和政风建设。  相似文献   

4.
夏振宁  张建霞 《学理论》2013,(19):158-160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能否不断保持发扬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执政本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讲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尤丽 《学理论》2012,(29):8-9
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各方面的建设,又是其他各方面建设成果的反映,体现在党执政时能力水平的高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是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金刚  臧秀玲 《理论探讨》2012,(3):139-141
在多党合作当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内在地决定了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根本推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使这一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得以更充分的发挥,首先必须着力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7.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问题。为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加强党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新世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性出发,把这项世纪性的党建工程落实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目的是要通过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胡锦涛明确指出: “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以, 先进性建设,既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长期掌握好政权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是该政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前提和条件。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本质上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思想理论、工作实践、党与群众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方式的改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全面巩固和拓展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构建符合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实际的科学的制度法律体系、正确处理党和非党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为例,对当代大学生政党认同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其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其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大学生仍然保持较强吸引力,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潜藏着不稳定的危机。其三,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都对大学生入党愿望产生正向影响,但执政效能认同的影响力更强。  相似文献   

12.
薛亚东 《学理论》2012,(24):81-82
高楼大厦只有根基稳固,才能经受住狂风暴雨和自然灾害的侵害。中国共产党能长期成为执政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根扎在基层,不断加强对基层权力点的控制和管理。我们党在革命初期就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这不是一时的随意,是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智慧所在,深知党指挥枪的重要性,才使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并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特别是对刘青山、张子善一案的严肃处理是中国共产党塑造自身政党形象的一个重要举措。刘张案暴露了“机关生产”的普遍性和它存在的腐蚀性,中国共产党开始采取措施切断权力和财富的直接联系。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开展“三反”斗争是当时党内纯洁力量的共识,人民群众被动员到新的政治实践中来,体现了让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意义。严肃处理刘张案,中国共产党展示了这样一种政治姿态,即坚决地和国民党作风划清界限,自觉地接受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熊立芳 《学理论》2009,(28):1-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关键所在就是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5.
党务公开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走向权力文明进而促进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党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其目的是增加党内工作和党内生活的透明度,保证广大党员的主体地位和知情权,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封建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党组织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以传统管理方式和经验从事党务工作以及上下级党组织党务公开互动管道不顺畅是阻碍党务公开和权力受监督制约的重要因素。只有以党内民主的文化价值观颠覆和清除封建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协调好党组织自身利益与广大党员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将党务公开的经验管理和常规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和科学管理,畅通上下级党组织党务公开的互动管道,才能以权力文明促进党内民主发展和政治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了现代文明观的转型、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超越、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创新和现代化全球视野的拓宽,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丰富的建设经验:生命共同体思想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对生态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生态共享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党的领导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7.
执政风险是与执政党相伴生的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高度重视长期执政环境下的执政风险问题。腐败是党执政的最大风险,因为腐败破坏党的性质和宗旨,危及政治稳定;腐败会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动摇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腐败严重败坏了执政党党风,污染社会风气;腐败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因此,党要抵御执政风险就需要自觉划清党同腐败的界线,严惩腐败行为;通过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实现"源头治理";大力发展廉政文化,筑牢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18.
当前,行政化治理导致基层社会陷入“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治理危机,表现为治理碎片化、治理封闭化和治理等级化。需要打破行政科层组织的结构性壁垒,破解行政化治理造成的基层治理困境。执政党通过发挥政党的组织和政治优势,依托政党的政治整合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促进治理与服务的有效融合,在基层治理场域形成了一种强调政党引领的“超行政治理”模式。与政府主导的行政化治理相比较,政党引领下的“超行政治理”以基础性权力为基础,依托政党权威,实现治理效能提升。具体而言,“超行政治理”通过三种治理机制展开运作。第一,运用党建的空间塑造功能推动组织整合,建构基层共治平台;第二,依靠政治引领功能促进价值整合,实现话语转换;第三,通过社会动员功能助推社会建构,再造社区团结。“超行政治理”以其政治整合和社会建构的工作逻辑,在基层治理场域推动了治理主体的跨组织协同、治理价值的共识维护以及治理权威的社会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执政党纯洁性,列宁结合苏俄政治建设实际提出了"加重对党员判罪"思想并贯彻在司法实践中。列宁思想的实质就是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过程中,反对执政党成员特权,反对腐败,加强纯洁性,从严治党。这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局部执政时期所继承,在全面执政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加重对党员判罪思想对党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反对特权,重申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政治准则;明确责任,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严明纪律,加大对违法党员干部的惩处力度。  相似文献   

20.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劳动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全面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基调,经过100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劳工神圣”“劳工万岁”到“改善劳动组织”,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再到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托起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的新内涵和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和中国道路成功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崭新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