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广西》2006,(4):F0004-F0004
容县兰花种植基地闻名全国,所产兰花远销海内外。 余华炜/摄喜看玉林农村新面貌——玉林市“玉贵走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掠影(二)~~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6,(2):26-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这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记录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从本期开始。本刊以系列报道形式集纳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并对有关重要精神、背景和政策进行解读,同时记录下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与读者共同见证。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6,(3):29-29
危朝安(农业部副部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握和处理好五个关系:1.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2.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更不能槁形象工程。3.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两者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4.增加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特别要探索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太久的压抑一旦爆发便是山涧的飞瀑;太久的禁锢一旦挣脱便是草原的烈马,穷则思变,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崛起.随着东营市委、市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倾斜,饱受贫困之苦的广大农民开始觉醒了。他们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对过去贫穷生活的反思,终于找到了磕开致富大门的钥匙.找到了新的致富支点.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高凤莲 《前进》2006,(6):41-42,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探讨如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新农村“新”之所在时,决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理解为一个通过建设、规划、盖房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严格意义上讲,新农村的“新”,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必须改变小农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村人口,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也意味着在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  相似文献   

6.
谭志桂 《今日浙江》2006,(19):40-4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凸显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8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在杭州召开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与会同志座谈交流了近年来各地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本刊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时事资料手册》2006,(4):33-33
甘肃省民勤县是全国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极度匮乏.但这里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灌溉用水效益低下的现象突出。民勤县所处的石羊河流域就是一条农业过度开发的典型河流。石羊河流域农田灌溉用水量占85.7%.工业用水仅占5.4%.林草灌溉和城乡生活用水共占8.9%。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石羊河流域人口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国全面实施,我省农家书屋在辽源地区中的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其为辽源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积极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建设。本文以辽源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为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个十几年前还被称作“山东北大荒”的东营市,如今变成了我国北方的一个粮仓:一个曾经是悲伤凄凉的盐碱荒滩.如今变成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一个曾经靠讨饭和救济度日的农民群体。如今过上了幸福美满、富足和谐的生活。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无不为这座年轻城市的迅速崛起而震撼,无不为东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从此,一批批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一批批国内外新闻媒体的记者云集东营,探寻他们成功的奥秘。人们在调查和采访中惊奇地发现,东营市的广大农村之所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意识。得益于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系“三农”的执政理念,得益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从东营实际出发。闯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战略提升”。就行唐而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必须在“构建新农业、发展新工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上求突破。构建新农业新型农业是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题,致力建设现代农业来推进“三农”上水平。在新农村建设时代大潮中,把好政府角色、找准定位显得至关重要,最关键的是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现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实践,就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问题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推进农村发展的科学的战略决策。“以工业带农业,以城市带农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下,仅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达到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必须通过整体  相似文献   

13.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近日,彭泽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狠抓落实,广袤的农村大地呈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如火如荼的态势,一个个发展、和谐、美丽、富裕的新农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7,(1):37-38
2006年11月21日.《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成果与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等承担的重大课题。叶敬忠教授等研究人员通过在江苏、湖南、河北和甘肃等地深入调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需求和建议.发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刊将这些问题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云南人大》2006,(7):1-1
发展目标 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省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总的要求是坚持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我省绝大多数村庄建成:产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翻,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的小康村;  相似文献   

16.
张效彪 《前进》2008,(6):33-35
乡宁县位于吕梁山南端,全县有10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113个自然村,总面积2029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8万。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一矿一事一业”活动,近四年时间,全县煤矿企业共筹集资金11亿余元。为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投入保障,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7,(2):27-28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央连续发了四个“三农”一号文件。2004年一号文件主题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06年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8.
张春山 《群众》2007,(2):57-5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当今时代农民中有不少人站出来、走出去,到外面去闯荡,到市场上去竞争,因此有的农民成了“老板”。一个“老板”的形成,致富了一个家庭,同时他的亲戚、朋友、邻居等也可能在他的带动下聚合在一起创业致富,这就是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赣州市章贡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韩俊 《政策》2006,(2):18-19,3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与时俱进、总揽全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湖北的长久之策。本期《特剐策划》栏目,特采划、组编这组文章,旨在突出这一主题宣传,促进这一工作的全面而稳妥地开展。全省上下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