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爱泼斯坦先生与天津河西区有着很深的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事业的起点和终点都在河西。青少年时期,他在河西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小时候他随父母从海河北岸搬到原德租界威廉街居住;7岁在位于马场道的天津美国学校读书,后考入位于马场道的天津文法中学(现20中学)。  相似文献   

2.
我一生中,拥有众多的朋友,有中 国人,也有外国人。而且,不少人还是 可以推心置腹的至交,伊斯雷尔·爱 泼斯坦(Israel Epstein)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都喜欢昵称他为"艾培"(Eppy)。 外表上,他是个十足的大鼻子洋人,但 在感情上却是个朴素的中国人,而且 早在1957年就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听过他分析评论中国问题的人,不能不 承认其深度为一般中国人所不及。高层 面外国人访华,都以能与他见一面为极 大荣幸。今年4月20日将进入九十高 龄的爱泼斯坦,实际上是以他独特的视 角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绝大部分岁月, 他的众多著作已成为中国历史宝库中的 特殊财富。 早在抗战时期,我就读过爱泼斯坦  相似文献   

3.
我一生中 ,拥有众多的朋友 ,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而且 ,不少还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至交 ,伊思雷尔·爱泼斯坦(IsraelEpstein)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 ,我们都喜欢昵称他为“艾培” (Eppy)。外表上 ,他是个十足的大鼻子洋人 ,但在感情上却是个朴素的中国人 ,而且已经早在 195 7年就主动入了中国籍。听过他分析评论中国问题的人 ,不能不承认其深度为一般中国人所不及。高层面外国人访华 ,都以能与他见一面为极大荣幸。今年 4月 2 0日进入 90高龄的爱泼斯坦 ,实际上是以他独特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一生 ,他的众多著作已成为中国历史宝库中的特…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以来,爱泼斯坦一直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是从抗日战争之初就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之一,也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传奇人物。因为他的平易近人,老同事都亲切地叫他“艾培”,年轻一辈则称他为“爱老”。在爱老去世的前三天,他的病情牵动着杂志社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心。去过医院的人都被拉到大家中间,尽可能详细地叙述他所能听见看见的一切。“去世前几天,他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谈了一下午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一直守候在爱老病床前的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宫喜祥说,“他的思维很活跃,聊天的话题很广,他谈到这几年西藏的巨变,还谈到国亲两党的大陆之行。他说如果这次能健康地从医院走出去,他最大的心愿是去西藏和台湾看一看。在最后的几天,他一直对生活满怀激情、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5.
爱泼斯坦八十华诞京钟1995年新年前夕,今日中国杂志社负责人代表全社同仁看望爱泼斯坦夫妇,祝他们新年快乐。今年4月20日是本刊名誉总编爱泼斯坦80大寿,全社同仁及许多朋友谨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爱泼斯坦来华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童年就...  相似文献   

6.
九句扰赤子.中旧走武家. 耳畔教许尚在,戈鹅膝云t. 波宕人生岁月,击稼大笔料犯. 龙证斯毕轰. 名利!身外.处寸龙冬达. 方向明,走昨晴.丈来佳. 倡导事实悦话,沥沥心血俩. 大写人民之减,赞硕改革变化, 故衣大中华. 扮神昭后人,品德润斯才. 宫离祥 2006年5)j 26 fl水调歌头·爱泼斯坦@宫喜祥~~  相似文献   

7.
在爱泼斯坦毕生从事传播中国的记者生涯中,对西藏有着不解的情结。从50年代起的半个世纪间,他四次踏访雪域高原。直至90高龄,他仍怀有一个梦想——“尽管年事已高,我仍然希望坐火车去西藏一趟,这是我长期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爱泼斯坦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然而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品德情操, 对中国新闻事业杰出的贡献,正如他的微笑一样镌刻在人们心中。为纪念这位见证中国半个多世纪变迁的卓越的世纪老人,我们从一些中外人士的纪念文章中摘要出对爱老的追念与评价,虽然仅仅是几句话,而是一种声音,一种代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他思念的爱所形成的坚实而厚重的情谊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20日是国际著名记者 爱泼斯坦九十年寿辰,本刊刊发四篇祝 贺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以此为这样一 位老人祝寿呢?因为他在功有功于中国人 民。 1933年,爱泼斯坦与美国记者 斯诺结识并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苦 难与抗争中,逐渐走上同情与支持中 国革命的道路。1937年中国全民族 抗战爆发后,他作为美国驻华战地记 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 上,追踪战局,奔走前线,采访过著 名的台儿庄战役、常德会战等。1938 年秋,在广州与孙中山夫人--宋庆 龄相逢,应邀参加她在香港创建的 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国际宣传,争取 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1944年,他作为美国记者,突破封 锁访问延安,采访了中国领导人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以及及许 多军民,写下一批新闻通讯,向西方 社会传播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 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军民的抗战业绩。 1945年,爱泼斯坦夫妇到美国 后,不顾反动势力的压迫,积极参加 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促进美中两 国人民支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应宋庆 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筹办对外刊 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 国》),以中国为家,长期致力于新中 国的对外传播中业。从30年代至今 出版了 《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 革命》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一月是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作为对她的纪念,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一书。这部记录宋庆龄伟大光荣一生的传记,是由《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名誉总编辑、顾问、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宋逝世后,以70高龄,历时10年,用英文写成的,并经曾担任过《今日中国》副总编的资深翻译家沈苏儒译成中文。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研究和介绍宋庆龄生平事迹的书籍,有关宋庆龄的传记作品也相  相似文献   

11.
备礼品,想到了元帅林1999年6月,我以特邀撰稿人身份,随同辽宁电视台大型纪实片《张学良》摄制组去美赴夏威夷采访张学良,有幸贴近了曾掀动了历史一页的当事人张学良将军和知情者,验证了世人对张学良的情感。中国是礼仪之邦,尊老敬贤更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专程拜访张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至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外文局老专家、《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5月26日11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13.
亲爱的爱泼斯坦同志:在庆祝您七十寿辰和在华工作半个世纪的时候,请接受我的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在过去五十多年的岁月里,您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您为宣传社会主义中国所做的大量的、成绩卓著的工作,为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杰出的榜样。在十年浩劫中,您蒙受如此重大的冤屈,然而丝毫没有动摇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  相似文献   

14.
山高水长──祝贺爱泼斯坦八十华诞1995年4月20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丁关根、温家宝、罗干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祝贺全国政协常委、老专家、今日中国杂志社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同志在华工作六十年暨八十寿辰。江泽民首先祝贺爱泼斯坦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恩格斯 1891年以后的相关文献的爬疏 ,对传统科社史研究中认为恩格斯晚年对于议会斗争道路持反对态度的主流论点提出了质疑 ,并从文明多样性和发展多元化的角度 ,客观地评价了恩格斯思想中的与时俱进品质 ,强调了这种思想品质对于当前的改革大业的理论资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月的北京,春风和煦,柳绿桃红。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一位长者迎来了他的九十岁华诞,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外著名记者、作家、中国外文局老专家,今日中国杂志名誉总编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合”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合”运动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工合”运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抗战。一、“工合”运动产生的原因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化,为“工合”运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晚年新长征     
正什么是长征?在年近百岁的郝毅看来,是他一生既艰苦又美好的回忆。15岁参加红军,三过雪山草地,历经十几次战役;已逾古稀之年仍执意去往广西兴安、全州等地,搜集相关材料向国人讲述红军故事;1983年离休后,自费走访广西多个贫困村寨,先后捐款2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数十人。老红军郝毅晚年全心宣讲、助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爱国情怀。两万五千里,"我曾用三条腿走过长征路"2005年6月10日,湖北省枣阳市土桥  相似文献   

19.
晚年梦圆     
童年时代是充满梦幻的时代。我从小对写作情有独钟,在参加上海市第二届少先队夏令营时,曾有幸得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指点,有一篇习作还被陈先生推荐给《大公报》发表。从此,天真的我做起了长大后一定要当记者、作家的梦。记得1957年高考前,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复旦大学新闻系。但是阴错阳差,却把我录取到了财经大学。在我的想象中,财经专业不过  相似文献   

20.
晚年郭沫若     
<正>郭沫若已逝世34周年,他晚年的内心世界仍然如北京前海花园寂寥的高墙深宅一样,迷宫般重重叠叠,房间都落着锁,充满疑问。叛逆1963年11月,郭沫若一家从北京西四大院胡同五号搬进气势恢宏的前海花园(占地七千平米,前身是和坤私邸的前院),外人看来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