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福平 《求索》2008,(3):88-90
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此在”的自由必然;任何关于“此在”的理解和追问就是对“人与世界如此存在”问题的关怀;作为人的主体行为的模式,康德认为时空都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关于时空的纯粹思辨,理性同样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本文沿着上述逻辑阐述了康德理性思辨的进程,并以此探讨康德哲学里的“回归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非理性认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类将自身从原始巫魅状态中解放出来之后,便开始放弃那种将自己的生命力简单地比附于外部世界的努力,而将世界(包括人类自身)整体作为自在的存在进行探索。正是这一点,标识出了人类认识的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过,虽然人类巫术活动内在地包蕴着科学和艺术要素,但这种由互渗思维向理性哲学的过渡又并不是跃迁式、突变式的,它不是在一朝一夕完成的,更不是在某一个人的头脑中内在完成的,而是历经了一个人类认识史上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古代非理性认识阶段。在我国古代非理性认识活动的构建过程中,虽然贤哲们仍像原…  相似文献   

3.
傅如良  徐世昌 《求索》2011,(11):136-137,178
万物因变而生,在变中寻求庇护,在被变中顺势而行。知识与人类共生,于人们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中得以向纵深穿越,以人类的科学化与人性化为终极目标而义无反顾。然其作为一种权力的运作方式,无意识地渗入了权力场域,在权力的“庇护”与“被庇护”中,偏离了自身的轨道,驶向学域死谷。或许,在“毁灭”的边缘才是生命的重生。  相似文献   

4.
农村光棍现象成为时下社会热点。调查发现,时间“可能性”和空间“关系性”成为农村光棍成因及其婚姻抉择的内在变量。在传统农村“通婚圈”逐渐融入全国性“婚姻市场”的时空背景下,性别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致的婚姻挤压效应,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宏观原因;差异化的家庭条件和个体择偶能力、观念,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原因。从追求年龄更小的婚配对象到被迫接纳离异女性甚至入赘,从传统“通婚圈”到地域边缘“婚姻市场”寻求婚配机会,农村光棍也在能动地调适自身的婚配策略,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可能性”和空间的“关系性”,以增加婚配的机会。但是经时空规训的婚配机制在结构层面已经决定农村光棍能够得到的婚配机会极其有限,且随着时间流逝,结构层面婚姻挤压程度的上升,个体层面择偶能力的下降,农村光棍也将从积极寻求姻缘转变为消极面对婚姻,直至沦为终身光棍。  相似文献   

5.
周成泓  ;曾友祥 《求索》2008,(5):208-210
中国古代的民事证人制度历史悠久,但其经验主义浓厚,未能发展出一套现代证据制度。中国古代的民事证人资格具有普遍性,但包括身份关系和年龄条件两个方面的例外。专制制度决定了民事证人只是诉讼客体,其义务很多,权利却很少。证人应当如实陈述案情,对其可以刑讯,还可以进行对质等。证言的判断主要委诸法官自由裁量,但也存在“五听”和根据证人与案件及当事人的关系衡量证言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形式性规则.并且“据证”与“察情”常常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6.
杨柳  李莉 《学习与实践》2023,(7):119-128
由于条块之间对社会组织的认知结构与组织能力上存在差异,在条块“非协同治理”的制度环境下,群团组织作为体制性力量的“边缘部门”,其一方面会利用体制结构所赋予自身的空间与结构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来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群团组织与体制的强关联也会成为社会组织主动寻求庇护的原因。此外,由于社会化的资源募捐渠道不成熟,社会组织在依附政府时,形成了对政府资源的依赖,客观上与群团组织形成了竞争关系;对于资源相对丰富的群团组织而言,它自身也成为社会组织依赖的对象,形成群社组织合作关系形态。  相似文献   

7.
鉴定结论是诉讼的法定证据之一,但鉴定结论只是一种证据形式,它不具有“天然”的证据能力,也不等同于科学结论、“最终结论”,它的证据能力的具备、证明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对鉴定结论的价值应从认识论、价值论、法学等多纬度去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人类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要确定活动的目的,首先要搞清楚;人类活动中客观对象的性质、结构以及人类自身的需要是什么:客体的属性同主体需要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前者属于科学认识的领域,后者属于价值问题的范畴.本文谈及的“价值”,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从哲学的高度反映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包通常包含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主体要达到自身活动的目的,总是要有意识的占有和利  相似文献   

9.
记者: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二者是统一的。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就会在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发现一曲新的问题。蒋超:的确如此。我觉得现行教学和考试实践中,似乎也存在一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这种“单向认知”的观念和行为尽管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结果都导致了主体和客体一定程度的分离。记者:如何认识教学中的“单向认知”?蒋超:可以这么说,作为主体的人只是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而忽视了对象本身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尚华 《前沿》2011,(15):86-89
人类认识活动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还体现为不同认识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建构主义者更强调这种主体间性。诉讼认识活动具有回溯性、时限性等特点,并处于规范的司法程序框架之中。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并非是裁判者依职权认定事实的“独角戏”,也体现为控、辩、审等不同诉讼参与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案件事实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以多元诉讼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为基础。案件事实的理性建构需要以证据裁判为基础,以自由心证为证据评价原则,以举证、质证、认证等科学证明程序为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志对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创新、消极被动、等待观望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纠正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一、协商主体具有多元性,政协也可主导协商协商是指某一事物的相关双方或多方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协商所要指向的事物这一客体而言,所有参与协商的各方都是主体。协商客体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协商主体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协商所指向的事物不同而经常变化的。同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问题的提出和获得重视,反映了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意识的进步。艺术创造必须是主客体的辩证结合,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参予艺术创造过程,那就是“形式”。统一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完整地认识艺术创造活动,就必须把主体连同客体和作为中介的“形式”一起来考察。 一、由客体的重新确认论到主体  相似文献   

13.
刘光耀 《理论月刊》2004,(12):131-133
文学作为人类认知的形式,实际上具有三个向度:文本、文体、文类。文本认识世界这一客体,文体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自身。这两种认识都是意向性的。文类的认识则是非意向性的,并因此成为文本认识和文体认识的基础。作为一种实体性的认知方式,抒情诗、叙事类、戏剧三种文类分别认识人的现在之在,过去之在、未来之在,并分别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为其言说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价值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存活动所必然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之中。真理的本质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15.
张慧远 《求索》2007,(2):155-157
在神话中,水是自然界中一种有灵性的存在,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水对于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而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水”逐渐演变成为万物的本原与准则,具有了哲学的本体意义;是理想人格的象征;治水成为治世安邦的关键。笔者认为,治水的实践是“水”思想从神话到哲学的转变的动因,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开始显现,人自身的力量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16.
关于管理学与公安学(警察学)相交叉所产生学科的名称问题,目前在我国公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提法:一种称为“公安管理学”,一种称为“警察管理学”。笔者认为,这两种名称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应考虑用“公安警务管理科学”取代之,并在深刻把握该学科特性的前提下,运用正确的方法,下大功夫建构公安警务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使该学科不断进步,走向成熟,树立起自己的科学学理性和可靠性。一、公安警务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1.公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涵盖过宽,从名称的逻辑延伸看,对象不独立,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界域,也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17.
吴建华 《新东方》2001,10(6):43-46
人类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时空距离效应和心理距离效应,是提高认识“逼真度”的必备条件,并且“距离”效应对提升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类实践的成功率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示我们要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二元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等逻辑体系确立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不能彻底摆脱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增补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整合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得以实现,通过“人道”与“天道”的相互增补,“自然契约”和“社会契约”的相互增补,成功完成从二元逻辑向增补逻辑的转换。这种转换消除了双方的压迫、强制和敌意,体现了一方是另一方存在的本质性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道理很简单,美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中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本质的最完美的展现。据我观察,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体育与美育”,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普遍轻视“体育与美育”。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和概括“五四”精神?见仁见智,歧义颇多。笔者以为,就时代特质而言,“五四”精神应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者的统一体。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先驱们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民主精神即是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认识人自身的体现,号召国人反对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