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朝霞 《求实》2008,2(5):69-72
和谐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因此,必须努力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目标,但却没有对共同富裕标准模式的具体状态做详尽的描述;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包含了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状态下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与消灭剥削是共同富裕标准模式的基本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3.
徐友苗 《学习月刊》2013,(14):32-32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一、创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除两极分化,使所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 ,即改革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 ,那么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 ,则主要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实际上 ,这两个时期的农民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可以说 ,解放生产力 ,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最终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早在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 ,在土地问题解决以后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毛泽东虽然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没有能够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能够带来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能自动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相反还会不断产生收入的高低悬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从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点来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又存在矛盾。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6.
效率与公平自人类始就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人类最初的然而也是最崇高的理想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当人脱离猿性而开始作为真正的人生活即进入人的发展阶段时,极不发达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必须共同生产才能共同生存,因而以共同生产和平均分配为特点的效率与公平第一次结合在一块,但这是它们在极低层次上的结合,其内涵是“有难同当”。然而也  相似文献   

7.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揭示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优越性,进一步标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且在深层次上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目标。 (一) 邓小平同志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和先决条件是发展生产力,认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论述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惯性思维,转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既要求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又要求分配合理,公平公正,共同富裕。然而,当人们依据这一标准看待现实时,却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少数人与大多数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理论依据。因此,深刻领会和认真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对于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实施扶贫攻坚战略,要突出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贫困县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关键所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应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理位置偏,自然环境劣,基础设施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原则,共同富裕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物质条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现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强调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的本质与核心,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防止产生两极分化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富民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的基本途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握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了党执政的真谛。一、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为共产主义创造雄厚物质基础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否则,就没有说服力。在我国,业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虽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出自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并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给予科学正确认识的标志。 要从三个方面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从生产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就需要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这也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二、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生产力领域,也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这就是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此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作为公有制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在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时期内完全消灭剥削是不现实的。但必须明确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主体。 三、从最终目的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存  相似文献   

14.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消灭和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消灭阶级的有效途径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靠保证。因此,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最根本的是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因此,党必须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变革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本质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重新出现剥削现象,对其产生的客观性、存在的合法性、发展的有限性、 控制的自觉性、消灭的必然性、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碍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福军 《前线》2022,(5):9-1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基本内涵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需要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从理论维度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从制度维度来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从价值维度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来看,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解放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为了人;消灭剥削,实质是消除奴役人;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三元 《探索》2022,(5):14-27
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是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其价值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构成共同富裕的表现与确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与未来理想社会相比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但内在一致的是共同富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要求,包括以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与满足为实质性内涵、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有为具体目标、以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真正的财富、以人的自由时间为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这体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客观性与主体性、规律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形态。新时代一方面需要引导全体人民形成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确观念,并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需要增强人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以勤劳创新一起缔造共同富裕,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的全面发展引领与促进共同富裕,从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基点的产业融合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农业产业、产业演变、实践要求维度分析发现,跳出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选项。产业融合能够带动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实现;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组织优势,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保证。要素制约、融合不足、利益联结中话语权不强等问题的日渐凸显,阻碍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延缓了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为此,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等四个环节提出加快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