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为三个统一,即义与利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先富与共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先富共富"论,是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设计的一个大政策,是我们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重温邓小平"先富共富"论,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4,(4)
从内涵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看,应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当前的现状看,出现了"贫困人口减少"与"贫富差距扩大"两种趋势并存的格局,以及"先富带后富"和"先富汰后富"双重效应同时演进的状态,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心课题"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地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反证邓小平理论是"以物为本"理论;强调全面发展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协调"发展不能反证邓小平理论是非均衡发展理论;要求统筹发展不是否定市场经济方向;邓小平"先富"带"共富"思想没有过时.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发展逻辑及发展意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注意澄清那些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孙海生 《求实》2005,2(8):58-5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对待"先富"与"共富"是一个重要课题.先富带后富,逐步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有不少人把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社会不公产生的原因归咎于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并以此来质疑、抨击、否定改革开放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历史奇迹。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导致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不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而是个人的天赋条件、能力、劳动效率以及市场主体对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的不同。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导致我国当前社会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判断邓小平的"先富后富"是否过时与失效,主要判别的依据是看这种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以及历史条件是否存在,以及它是否能继续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只要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产生的基础仍然存在,那么无论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舆论出现什么状况,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理论就不会过时与失效,仍具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和平共处理论,两手抓方针,德治与法治思想,一国两制构想,先富、共富模式,无不是邓小平借鉴古代和合思想和辩证观念的理论结晶。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邓小平和论思想与辩证观念的理论探讨入手,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过程中"先富"和"共富"这一重要命题,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坚持鼓励先富带共富,共建和谐社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共享和谐社会等方面加以阐述,进一步阐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深理解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理念,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认为应该高度重视物质利益问题。人民至上是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显著特点。兼顾与服从的统一是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邓小平指出 ,大力发展生产力 ,搞好经济建设是人民群众摆脱贫穷 ,获取物质利益的根本手段。“先富———后富———共富”是人民群众获取物质利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徐彬  张洁 《学习论坛》2013,(7):52-5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先富"的政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预期,导致由"先富"到"共富"的政策难以发挥作用。转型后期,为了实现共富的社会目标,必须坚守民生理念,强化经济规制,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先富共富”论,是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设计的一个大政策,是我们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重温邓小平“先富共富”论,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及随机涨落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论角度来看,邓小平经济思想体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特征,如他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具有开放性特征,他提出的"先富"与"共富"论具有非平衡性特征,他对"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论述具有非线性特征,他发表的"南方谈话"具有激发涨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三大外部挑战"、"两大内部转变"和"一个新的起点",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这些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新的理论突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可表述为"明确三大目标,抓住第一要务,确立三个保障,把握三者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一系列理论贡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色是高举旗帜与开拓创新的统一,坚持"一个中心"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部论述的思想核心、理论归宿和精神升华,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这一思想定为党的长期指导思想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和平共处”理论,“两手抓”方针,“德治”与“法治”思想,“一国两制”构想,先富、共富模式,无不是邓小平借鉴古代“和合”思想和辩证观念的理论结晶。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邓小平“和论思想”与辩证观念的理论探讨入手,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具有两重视角,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疑"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分化和农村先富群体的崛起使农村基层治理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先富能人治村".在一些地方,先富群体不仅担任了村委会主任,而且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先富能人治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哪些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关系到农村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必须从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的完善上规范"先富能人治村".  相似文献   

17.
张爱茹 《党的文献》2005,2(6):18-24
邓小平的"先富"、"共富"思想,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历史演变:1975-1978年,"大政策"的提出阶段;1979-1984年,根据改革初期的实践对"大政策"的进一步思考,提出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1984-1992年,在经济改革全面铺开后对"大政策"思考的侧重点,是强调先富带后富,东西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990-1992年,提出对"大政策"具体走向的时间和方式的初步设想;1992-1993年,对"大政策"的最后思考,提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要坚持先进性,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在当前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必须围绕着坚持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建设不断推进.党的活力和战斗力来自党员的作用,党员是党的生命力的载体,是党的事业的担当者,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先进性与党员的先进性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国民同富,先富而后教,民富才能国强.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强调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儒学的重心是重德,强调精神文明,虽有偏颇,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政策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这一目标,从最早的"共同富裕"到"先富带后富",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把共同富裕提到一个战略高度.那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和"先富带后富"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与过去曾经存在的一些极"左"认知和行为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