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在民间盛传。讲的是一位母亲,见孩子拿人家的小东小西,不但不制止和教育,反而赞扬孩子"能干"。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盗银偷金,犯了死罪。临刑前,借口想吃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乳头咬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打开了欲望的闸门,就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党员  相似文献   

2.
1936年8月2日,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遣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遗书中的宁儿,就是赵一曼的亲生儿子陈掖贤。陈掖贤长到刀岁(1955年)才知道赵一曼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相似文献   

3.
冰莲花 《党建文汇》2011,(11):54-54
看到一道很特别的数学题:一个年轻的妈妈22岁生下孩子,朝夕相处了19年后,孩子外出闯世界了。如今,孩子有半年时间没有见妈妈了。他算了一下,妈妈现在41岁,如果妈妈能活一百岁的话,也就只剩59年了;如果再这样半年回家看妈妈一次,母子就只有118次见面机会了。  相似文献   

4.
近日来,农五师塔斯海垦区短信诈骗又出现新内容,许多农工群众向笔者反映,收到以孩子的身份向爸妈求助的短信,称钱包被偷急需要钱,八十九团职工张女士一看就知道这是骗局,因为她的孩子不到11岁,并且就在自己身边。张女士告诉笔者,这已经是第四次收到这样的短信,内容是:爸妈我钱包被偷,不要跟外人说,让别人笑我,请速汇2000  相似文献   

5.
学会感恩     
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一封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道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63岁的父亲称儿子在大学“玩潇洒”,每次给家里去电话都是要钱,甚至偷改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为了攒钱供儿子读书,父亲到村里的砖厂兼做苦工,母亲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妹妹辍学给人家当了保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沈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的一次“摸底抽查”显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不但没有使孩子懂得感恩,反而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态:凡是我要求的父母都应该给,否则就是父母无能。…  相似文献   

6.
记得刚刚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唱得很响亮,但并不懂它的意思。我知道爸爸是共产党员,他勤劳朴实,每天下班把学生的作业拿回家认真地批改、我在心里默想:嗯,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希望自己长大后像爸爸一样。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古老的印度,有一位农夫住在山坡上,他一年四季都用两个罐子挑水,其中有一个罐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回家,而有裂缝的水罐总为自己的缺陷感到惭愧。农夫知道后就对它说:“不要难过,在我们回家的路边开满了美丽的鲜花,难道你没有注意吗?这是因为我知道你有裂缝,就在你所在的这边撒下了花种。每天我们从河边回来的时候,从你的裂缝中渗出来的水浇灌了这些花,  相似文献   

8.
怀抱     
心理学家说,在一场突然的事变中──比如火灾、爆炸、坍塌──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扑进母亲怀里,而母亲的第一个反应也是紧紧搂住孩子。孩子脆弱的心灵化解不了一场惊变,而母亲的怀抱仿佛是一块海绵,缓缓地吸收孩子的恐惧,直至平复。专家说,在灾变中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以及找不到母亲的孩子,心理将会遭受无可挽回的创伤。恐惧对孩子来说,比肉体的疼痛还难忍受。在贵阳的一次爆炸事件中,由于母亲没有把7岁的儿子抱进怀里,从此这个孩子不再开口说话。他走不出恐惧,因此自闭。 我还看过这样的报道,一个17岁患骨癌的男孩子,…  相似文献   

9.
正年关之前,我多次本能地想到要买票,回家陪母亲过年。可又很快从这种混乱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我知道,相依为命50多年的老母亲,在去年12月15日已经逝世了。回家陪母亲过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我曾多次说,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没有了母亲的故乡,不是家园;没有母亲的新年,不是佳节。今天,我只能在京城依然寒冷的街头徘徊,遥望南方,想象那已经逐渐蒙胧的山山水水。我知  相似文献   

10.
一位母亲中年得女,溺爱至极。女儿该走路了,母亲不让她下地,怕摔伤了她;女儿上学了,母亲放心不下,害怕女儿吃苦,把女儿从学校接回家,并辞去了公职,专门负责女儿的生活起居——结果原本智商正常、发育正常、神经正常的女儿直到30岁,智商还停留在6岁孩子的水平上——这是发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一场怪病夺去了我的双眼。在那个连吃饭都很困难的年代,已有8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养我这个累赘。一天,她把我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扔下我走了。我疯了似地大哭,摸索着抓住任何一个能抓住的人,然后趴到地上模她的鞋。我知道母亲穿的是一双自做的条绒布底鞋,这是我寻找母亲的唯一依据了。我边哭边摸,边摸边哭。我想如果找不到母亲,我大概会一直哭下去,直到哭死累死。没等到我哭死累死,母亲便从隐藏的地方跑了出来。她一句话没说,抱起我就走。整个回家的路上她都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  相似文献   

12.
真相     
王新 《廉政瞭望》2012,(19):76-76
在银行存款时,得了一个精致的电子秤,方便又好用。 此后去市场买菜,回家后有时会拿电子秤称一下。每次都发现份量刚好,有时还会超出一二两。 有段时间,母亲来城里。母亲十分细心,无论买什么菜,都会用电子秤称一下。母亲经常说:“现在市场里的小贩真讲信用,从来不会短斤缺两。”  相似文献   

13.
年关之前,我多次本能地想到要买票,回家陪母亲过年。可又很快从这种混乱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我知道,相依为命50多年的老母亲,在去年12月15日已经逝世了。回家陪母亲过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法企及的奢望。  相似文献   

14.
莫清华 《廉政瞭望》2006,(11):39-39
卡哈是西班牙一个乡村医生的儿子。父亲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卡哈从小顽劣,被警方拘留过,又被学校除名。他慑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回家,随一个鞋匠远走他乡,成了浪子。一年后,他回到家时,父亲已在对儿子深深失望中离世,母亲拖着病体给人打工。一个关于浪子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15.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6.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生活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生活虽然艰辛,但母亲并未委屈孩子,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她并不贪玩好动,也不在弄堂里打闹,爱静静地呆在家中的小屋翻翻书。好静的她被母亲送到少年宫艺术班学习舞蹈,每周她都得乘公交车赶很远的路去上课。虽然她对舞蹈的兴趣并不高,但她知道母亲是用省吃俭用的钱供她学习,因此学得还算认真努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前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钱硬币和一枚l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让他选。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5分的。一位妇女看他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他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1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  相似文献   

18.
美国前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钱硬币和一枚l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让他选。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5分的。一位妇女看他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他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1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5分也拿不到了。”  相似文献   

19.
郝雪廷 《党史文汇》2011,(11):58-59
前些日子,我在整理老家的物品时,在箱底的一个裹了几层的纸包里,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张选民证。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当看到这件物品,使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第一次见到此物时,母亲讲给我听的“选民证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刻     
乔斌 《先锋队》2014,(1):51-51
百度知道 一个男孩今年9岁,是个电脑迷,考试中他把卷子都写满了,但老师还是把他爸叫去:“你看看你孩子答的卷子。”孩子爸一看,这孩子,每个题后面都写了“百度知道”。回家后,他爸将他一顿暴揍,还说:“你问问百度,知不知道老子什么时候揍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